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市民俗文化

毕节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大方漆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享有贵州三大宝之一的美誉。大方县位于黔西北毕节地区中部,乌江支流六冲河北岸,大娄山西端,黔西高原与黔中山原过渡地带。全县山峦重叠,切割较深,沟壑纵横,河谷交错分布。气候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为11.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短冬长,春秋相近,雨雾日多,适宜漆树生长,漆质优良,尤其是生长在油沙地的漆树所产生漆质更佳。明洪武年间,水西彝族女政治家,摄贵州宣慰使奢香……[详细]
  金沙安底镇位于县城东部中区,距县城32公里,公路四通八达,可直达名城遵义、行署驻地毕节和省城贵阳、镇内村村通公路。安底镇的烟火架,可追朔到清代。烟火架在文化大革合期间也受到相应的影响,这项传统民间技艺在新时期有所发展,工匠们也在为传承和发展这项民间技艺而努力。安底烟火架一般有12折:(1)老公公背儿媳妇;(2)两公媳打糍粑;(3)孙猴子过火焰山;(4)孙猴子爬灯杆;(5)蚌壳精;(6)鲤鱼跳龙门;……[详细]
  织金砂陶主要产于织金城关镇,即现在的工业路。其次是城北绮陌、城西阿弓下寨、以那架小拱桥等。织金砂陶源于何处,始于何时无史可考,但以织金建制沿革而论,至少已有三百五十余的历史。清康熙四年,建平远府而名的平远锅就已驰名各地,织金砂陶的烧制方法,据现在烧制砂陶的能手说是太上老君的八封炉烧法,在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这一古老的传说。织金砂陶这种特殊的烧制方法,在技术上是从坯泥的配料,成型的方法,以及当地盛产的无……[详细]
  赫章彝族年主要活动区域在赫章县境内,分布于赫章县珠市乡、双坪乡、河镇乡、铁匠乡、雉街乡、松林乡、兴发乡、水塘乡、德卓乡、辅处乡、结构乡、古基乡、古达乡等地。赫章县位于贵州西北部乌江北源的六冲河和南源的三岔河上游,东邻毕节市、纳雍县;西抵威宁县;南接六盘水市;北与云南省镇雄县彝良县毗邻,县境属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开始过渡的倾斜地带,山高坡陡、峰峦重叠、峡谷深切。平均海拔19……[详细]
  仡佬族吃新节是仡佬族一项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吃新节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金沙县安底镇、茶园乡一带,金沙县茶元乡位于县境内东北端。茶元乡治所离县城35公里,该乡所管的永丰村岩石组,新明组场背后组,茶元村的太平组和齐心村联合组绝大部分是仡佬族,这是原北亚热带温度季风区,由于地处大山下的低丘坝地,自民乐渠道贯通后,大部分农田已成为旱劳保收地。由于田地肥沃,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对有水稻种植传统的仡佬族文化的……[详细]
  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丧葬习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毕节市大屯乡三官村、田坎乡、龙场镇、普宜镇、小吉镇、大方县长石镇、金沙马路乡等县(乡)等区域。其中以大屯三官寨彝族的祭祀丧葬习俗最为完整。大屯彝族乡三官寨,彝语名“协阔迪”,位于赤水河南岸,在毕节市大屯彝族自治乡北面,地处两省(川、黔)四县市(毕节市、大方县、金沙县、古蔺县)的边区。三官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谷地,长约八华里,谷地平均宽约三四百公尺,两边……[详细]
  “划筷奠祖”是水东乡猫寨村世代传承的苗族风俗。水东乡猫寨村位于纳雍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与织金县隔河相望。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沿山梁呈梯状分布。村内沟深地窄,林木茂密。四周群峰耸峙,沟壑纵横。该村共有十个村民组,其中六个村民组全是苗族,其它村民组也多有苗族杂居。纳雍县苗族共分四个支系,即白苗、黑苗、箐苗和小花苗。居住在猫寨村的苗族属四个支系之一的黑苗。“划筷奠祖”为该村杨姓一族所传承的奠祖……[详细]
  彝族咪古,是“腮咪”和“洪古”的缩称,它是各种歌的歌词的汇集,是彝诗的总汇。彝族咪古分布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纳雍、黔西、织金、金沙等县市,并延伸辐射至省内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钟山,影响到云南省昭通市的镇雄、威信、彝良,曲靖市的宣威、会泽等。毕节地区国土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赫章县以东属大娄山系,以西属乌蒙山系。西部海拔多在1800米以上,中部海拔在1400……[详细]
  化屋苗族文化空间,位于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距县城52公里,是黔西县南部边沿二水汇流、三县交界的河谷地带。东面、南面与清镇、织金两市县隔水相邻,西与羊场以哈冲河为界,北与群益村接壤。区域面积8.2平方公里,距乡镇府驻地11公里,全村共有250多户,12人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7.3%,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气温和降雨量差距较大。苗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浩繁的文化而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详细]
  苗族大迁徙舞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苗族大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为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苗族大迁徙舞描述在原始时代,部落间征战,苗族先祖格蚩尤老,带着千万队伍和家室被迫迁徙,途经浑水河,跨过杜那义慕大江岸,到了黑羊箐,最后落脚在棱诺诺地的哪鲁、比讨坝子一带。全舞分三段:一段“鸡叫舞”,描述夜半离乡,开始迁徙;二段“行路舞”,描述途中艰辛和难……[详细]
  傩戏(庆坛),又叫端公戏,民间戏曲剧种。属傩及祭祀仪式性表演形式,起源于江西龙虎山,传至四川鹤鸣山、青城山,明末清初辗转传入贵州黔西岩孔、马场以及金沙长坝、沙土等地,以长坝为代表,故又称“长坝端公戏”。金沙傩戏(庆坛)分文坛和武坛。文坛就是为亡人做道场,即亡人从死到葬的全部祭奠仪式,武坛就是唱端公戏。文坛是忧事,武坛是喜事。当地人家为了还愿(如子女升学、病人痊愈,老人高龄寿诞等)都会请端公戏来庆坛……[详细]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安乐乡等乡镇也有分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那时,各个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组建战马队伍,国王、首领举行祭祀追悼先王时,部下都要组织120人的兵马队伍和数十人的歌舞队,在祭祀歌舞场上展示骑士风采。舞动中要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详细]
  彝族火把节是贵州省赫章县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彝族是赫章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当地彝语称火把节为“朵扔吉”,节日起源、节期与节日活动与各地彝族火把节相同,主要流行于彝族聚居村寨。该项目对于增强本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也有民族学、民俗学、天文学研究的重要价值。……[详细]
  箐苗服饰是纳雍县苗族服饰中最为完整的服饰代表。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地区南部。是一个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多民族杂居的县。纳雍县箐苗族为纳雍苗族四个苗族支系之一,分别居住在纳雍县百兴、张家湾、水东三个乡镇箐林的15个苗寨,总共有500多户人家4000多人。百兴、张维、水东三镇位于纳雍东南部和南部,其中箐苗族则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箐林里,交通偏远,远离市场,远离集市。纳雍箐苗族……[详细]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这一戏剧形态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其表演形式十分独特,表演者用白色头帕将头缠成尖锥形,身体及四肢用布紧缠,象征裸体;部分人头戴面具,分别扮作彝族老人(1700岁)、老妇人(1500岁)、苗族老人(120……[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