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侗族的鼓楼、花桥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产生于侗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建筑样式。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寨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侗族群众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由简单的干阑式卡房发展而来,结构上采用上下串穿的穿云式整体框架和木构体系。黎平县侗族鼓楼集塔、阁、亭等建筑形式于一体,既有宝塔的挺拔、楼阁的宏丽,又有亭榭的秀美。鼓楼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详细] |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竹和楮树皮制作的竹纸和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两个重要品种。贵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该省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其中尤以贵阳市香纸沟(布依族)、贞丰县小屯和丹寨县石桥(苗族)的制作技艺最为杰出。以香纸沟所产竹纸为例,据传它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套操作工艺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与宋……[详细] |
枫香印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其工艺流程是先在老枫香树脂中加入适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过滤形成枫香油,然后用毛笔蘸上即时溶化的枫香油,在自织的白布上描绘图案,再用蓝靛浸染,沸水脱去油脂,清水漂洗,晒干,碾平。贵州省枫香印染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麻江县和惠水县。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技艺主要流传于以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为主的18个自然村寨,在邻近的干桥、秧塘村的部分村寨也有流传。清代的众多地方志对此均有记载。……[详细] |
思州喜傩神是为人们祈祥免灾、求神逐魔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岑巩县。岑巩县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接江口县,东临铜仁市、玉屏县,西南与镇远县接壤,岑巩古名思州,为贵州文明的早孕之地,历史上有“先有思州,后有播州,再有贵州”之说。思州傩技傩戏起源于江西、山东、河南、湖南等地,时间最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思州喜傩神最早应属于江西宫廷傩,它有别于其它民间傩、寺庙傩、军傩,起初属严肃穆然的宗教祭祀活动……[详细] |
镇远金堡爱河踩鼓舞主要流传在镇远南部金堡苗族乡。全乡面积179公里。该乡属苗族群众聚居之地,共有10个村,160个村民组。踩鼓舞以爱河村为中心,幅射周边村组。另外县城西南8公里的涌溪乡也有踩鼓舞流布。鼓为苗族先氏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礼器,又是娱人活动中的象征物。苗族立鼓为社和祭鼓活动,在史籍和苗族古歌中均有记载和传唱。1959年,金堡爱河踩鼓舞田茂银等代表黔东南民兵,在贵阳参加全省首届民兵会演获一等……[详细] |
苗族板凳舞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凯里市及周边地区。该市位于贵州省的东部,黔东南的西部,清水江上游,苗岭东北麓,是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全市面积1306平方公里,所辖10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45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63%,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74%,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凯里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带,横跨黔中山原和黔东中低山丘陵两个地貌区,最高海拔1……[详细] |
凯里苗族芦笙乐舞主要分布在凯里市的鸭塘镇、城关区,丹寨县的南皋乡、兴仁镇,麻江县的下司镇,宣威乡,凯里经济开发区的白武、翁义等村寨。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清水江上游,苗岭东北麓。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7.2%。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河流属长江流域源江小系,有知名中等河流清水江、重安江、巴拉河等。舟溪镇位于凯里市境南部。距凯里城区17公里。鸭兴公路东侧,里禾……[详细] |
芦笙舞是苗、侗、水、仡佬等民族常跳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其种类繁多,动作千姿百态。而苗族芦笙舞则主要分布于榕江县的八开、乐里、平永、塔石、兴华等乡镇的苗、侗、水等民族聚居地区,尤以滚仲苗族所跳的芦笙舞最为独特。榕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珠江、长江流域,总面积3315.8平方公里,人口约33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26.57℅,主要分布于古州、……[详细] |
十二诗腔苗歌也叫诗腔,主要流传于贵州锦屏县河口乡、固本乡、及黎平、剑河一带,是居住在青山界苗族人民文化交往及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演唱方式以齐唱为主,歌词大都七字句,四句为一首,歌词内容有男女青年交往的情歌,有劳动歌,闲暇时唱的娱乐歌和外界交往的礼俗歌、赛歌会上的对歌、婚嫁歌等内容,歌词简短精炼,用苗汉语融合的衬词连贯,一气呵成,优美婉转动听。明洪武年间,裕和苗家从江西省太和县经湖南进入贵州省锦屏县……[详细] |
侗族歌鼟是流行于锦屏县平秋、彦洞及天柱县、剑河县周边侗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平秋镇地处锦屏县西北部,位于清水江与小江河的分水岭上。侗族、苗族都有把多声部合唱叫“歌鼟”习惯,“鼟”在字意上是击鼓的“鼟鼟”之响声,侗乡“鼟”是作为“级”来使用。平秋侗家人能歌善舞。侗家人无论是悲是喜,都以歌抒怀。因而侗歌在侗家人的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且自成腔调。平秋侗族歌鼟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曲调多种多样。主……[详细] |
苗族“游方歌”是流传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村寨男女青年最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音乐形式,贵州苗族多聚族而居,同寨同姓,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习俗,严禁在寨内求偶。因此居住在施秉县及黄平、镇远、凯里等地苗族村寨的未婚男青年每年农历的十月和来年的二月节日或农闲时,都要三五成群的到邻寨或更远的地方唱歌、寻偶,也就是俗称的“游方”,苗语的游即串,方即通婚的寨子。苗语称“霞哟”,“霞”为歌,“哟”即“玩”……[详细] |
苗族多声部情歌是流传在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等苗族村寨的一种苗族原生态民歌。在台江县的方召乡、南宫乡、革一乡境内和剑河县久仰乡一带苗族聚居地。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是一个苗族人口占总人口98%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素有“苗疆腹地之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江县保存着较为完整的苗族传统文化。方召乡位于台江县城东南面,距台江县城十多公里,是山地地貌向嘎斯特地貌过渡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条……[详细] |
河边腔苗歌是流传在贵州省锦屏县清水江流域的一种即兴创作的山歌对唱形式;腔调高亢激昂,以莫仿澎湃的河水声,山涧瀑布的波涛声,涓涓的溪流声为主。锦屏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侗族自治州州东部,东与湖南靖州相邻,南与黎平县交界,西为剑河县,北为天柱县。锦屏县河口乡的裕河村、韶霭村等是河边腔苗歌的主要发源地。河口乡位于锦屏县西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河边腔以河口为中心,向清水江沿岸辐射。该地域节日婚丧礼仪都伴……[详细] |
侗族河边腔即“嘎孖”是侗族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行歌坐月,寻求伴侣时演唱的一种情歌。侗族分布于黔、湘、桂毗连地区鄂西南一带,贵州省黎平县是全国最大侗族聚居区,黎平县位于贵州东南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湖南靖州、通道,广西三江,贵州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侗族人口有38万余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15%。侗族是由古代的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成的,越人是一个善于歌唱的古老民……[详细] |
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侗语称为“暖”(“暖”是侗族对故事传说的统称)。传说在古州三宝寨头寨,有位美丽的侗族姑娘娘美,爱上了名叫珠郎的后生。当时侗家有“女返娘头”的婚俗即姑家养女必嫁舅家人,娘美被逼嫁表哥,于是珠郎娘美二人连夜私奔到贯洞村。财主银宜看娘美漂亮想霸占她,寨老蛮松贪财订毒计,在“长剑坡”银宜杀死了珠郎。娘美含悲忍泪,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寻到夫骨,查出谋害亲夫的银宜。她勇敢地登上鼓楼击鼓……[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