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河池市民俗文化

河池市民俗文化介绍

  驯乐苗族婚嫁大体分为相、恋、试、结四个阶段。苗族群众勤劳善良,家居山地,平时由于忙于生计,很少出门,男女青年相识相爱一般都在芦笙舞会上。该乡苗族主要有韦、梁、龙、石、王五大姓氏。各个姓氏都有传统习俗,如韦家看重大年除夕之夜,梁家看重“元宵节”,龙家看重农历四月初八,王家看重中秋节等。不论到哪个节日,他们都由几个年岁较大的老人带头组织举办一次隆重的芦笙舞会,是谁家看重的节日就由谁家当东道主。是日,东……[详细]
  合命毛南族男女青年正式订婚前,男方父母会索要女方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看男女双方命中八字是否相合,如果合命,方托媒提亲。新房鸳鸯床毛南族的新郎新娘没有拜天地、洞房花烛夜的习惯。结婚当天,新娘和伴娘住在一起。新房内不铺双人合床,而置两张鸳鸯床。女的用蓝色蚊帐、被单或印花睡具,男的用白色蚊帐、彩色印花床单被套,以示区别。旧时富有人家甚至修建鸳鸯房,中墙开便门。走媳妇路过去,毛南族的婚礼,新娘迎来了,……[详细]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木面舞最显示的艺术特点是配合唱师和……[详细]
  射棋毛南族传统棋艺,流行于环江下南乡一带。也叫炮棋,毛南话叫棋乒。棋盘由四条经线、四条纬线交叉而成,九个小正方形合成一个大正方形,共16个棋点。下棋前双方分别先将四枚棋子对阵摆好。走棋时每次只走一个棋子,且每次走一步,前后左右走均无限制。同一个射棋盘,按规则不同,可有三种吃法。一种是射:即一方两颗棋可射另方一颗棋,形如甲甲乙,象- 一样;第二种是夹:即一方两颗棋可夹另一方一颗棋,形如甲乙甲;第三种……[详细]
  鲜为人知的驯乐苗寨女性发型,与当今众多的女性新潮发型相比,显得特别古朴自然,与人体相称,又浪漫洒脱,别具一方情韵。驯乐苗族女性发型大体分为三种格局:一是少女发型。女童从8岁始学梳理头发,8至17岁属少女年龄段均剪齐耳头发,再用一条花色头巾缠绕数圈,然后从头巾边沿隔一束抽出一束手指头粗的发辫来,发梢仍扎在头巾内,发身自然弯曲,看上去形似一片菊花花瓣绕于花托上,使整个发型如同一朵含苞初放的菊花,显得天……[详细]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区。花竹帽,毛南语叫做“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当地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毛南族花竹帽在过去多被当做雨具使用,后成为毛南族服饰的组成部分。花竹帽在当地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代嘉庆年间出产的“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详细]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著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生活在中国珠江流域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此后铜鼓向北传入四川邛都,向东传入贵州和广西、广东,向南传入越南北……[详细]
  乌洋神戏是源于汉代的奇特戏种,八百年前由四川遂宁传入广西东兰,扎根花香乡永安村。该戏主要是为当地民众还愿、祈求、祈祷等活动所表演,同时又极具艺术观赏性。乌洋神戏已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瑶族猴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传说是瑶家祖先带猴打仗,凯旋而归,为庆祝胜利,人猴共舞以此表达成功喜悦心情。该舞蹈一般由12~16人进行表演,四人打铜鼓,一人打皮鼓,一人打铜锣,两人敲小皮鼓,4-8人跳舞(2名壮汉,4-6名少女),当锣声一响,铜鼓皮鼓便有节奏地敲打起来,有十余套以上不同打法,边敲边舞,忽儿像雄鹰腾空,忽儿像鲤鱼跃龙门,动作粗犷有力,舞姿优美大方,跳舞少女拿着竹帽……[详细]
  “补粮”是孩孙们为上了年纪的直系老人补充粮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长寿平安。这个习俗认为,一个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她)们的“食粮”(意即寿限)有可能“断绝”,有必要由他(她)们的子女和孙子,还有出嫁了的女儿、女婿或其他的近亲来“补粮”,补粮一般择日在人静的晚上,请来道师(当地人称为“魔公(婆))做道,儿孙们由大到小,从近亲到远亲,依次在道师的主持下跪在老人面前给老人乘米,一人……[详细]
  达努节,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是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大化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达努节,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铜鼓舞、斗画眉、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达努节经历史变迁,逐渐从民间宗教节日变成丰收节和平安节。相传古时候,在迤俪的群山中,有两座同样高大的宝山,左……[详细]
  巴马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境内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与健康长寿有关的民俗活动就有十项之多。补粮习俗。这是孝道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补粮亦称添粮盘粮天粮,是为老人祝寿的人生礼俗。所谓粮,在壮族信俗观念中是一个人与生俱来、供养其灵魂、保持其生命的魂粮,年纪大了,魂粮少了,就要添粮以补寿。补粮分三类情况举行:一是老人在49岁(虚岁)后,每隔十二年,即49、61、73岁举行一次,73岁后视老人身体和家……[详细]
  在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等地聚居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因白裤瑶至今沿袭着古老的生活习俗,有着“人类文明活化石”之称,特别是丧葬文化中的“砍牛”仪式,更是充满着神秘色彩。在南丹·丹文化旅游节期间,上千名游客在里湖瑶族乡王尚屯目睹了神秘而独特的“砍牛”习俗,成为此次文化旅游节中最“抢眼”的活动,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白裤瑶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丧葬习俗。砍牛、打铜鼓是白裤瑶为死者举行葬礼的仪式,整个葬礼……[详细]
  居住在巴马的蓝靛瑶,至今一直保留着古老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婚俗蓝靛瑶男青年找对象,—般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由年轻人自己与姑娘对歌、抛绣球以及平时交往自由选择,二是由父母亲属在各种场合中代为选择。相中如意的姑娘后,由父母派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如女方同意,即交生辰八字给媒人带回,男方父母将男女双方之八字给算命先生推算,认为双方合适做夫妻,男方即给女方家一两块光洋和0.5-1公斤糖作定礼。为了取得女方一……[详细]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随笔著作《岭南田野笔记》中,对白裤瑶有详尽记述。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他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