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百色市民俗文化

百色市民俗文化介绍

  末伦,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地方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末伦(moedlaenz),又名莫伦、巫伦。末伦形成于明清时期,兴盛于民国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发源于靖西市,流传于广西百色靖西市、德保县、那坡县、大新县、天等县、龙州县、宁明县等地,以及越南高平等地区。其中核心区域在靖西市,并集中分布在靖西的新靖镇、武平镇、渠洋镇、新甲乡、魁圩乡、安德镇等乡镇。末伦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详细]
  壮锦历史极为悠久,壮族先民在汉代织出的“斑布”就是其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壮锦技艺形成于唐宋时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在明代列为贡品,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二十多个品种和五十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详细]
  农历十月十二是沙里牛王节。沙里是凌云县的4个瑶族乡之一。牛是沙里人的宝贝。传说,有一只恶蛟把沙里坝淹没了,抢走了最漂亮的姑娘。正巧,一位神将赶着一群仙牛路过此地,他把牛群赶到坝上吸水排洪,并与恶蛟奋勇搏斗,终于解救了百姓,救回了姑娘。沙里人为感谢神将的恩情,为他立庙祭祀,尊称他为牛王。从此,沙里形成了养牛、爱牛、敬牛的习俗。同时,惜牛、爱牛,是耕作现实的需要,也是古老民族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牛王节……[详细]
  北路壮剧起源于田林县,流行于桂西地区,是北路壮话方言的地方戏曲,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上个世纪90年代末是北路壮剧鼎盛时期,那时光田林县就有100多个业余剧团,几乎每100人中就有一名业余演员。进入21世纪,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北路壮剧受到多元文化冲击,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青年一代对于壮剧的热情不高,传承出现断代。为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区采取有力措施对其进行挖掘和保……[详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在百色左右江地区,其过法又有不同。  百色左右江地区,居民以壮族居多,民风古朴。厚亲慎远是壮族的优良传统。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人都会举行清明祭祖仪式。  壮族将先人坟墓埋葬在高远的荒山上。因此上坟扫墓就必须翻山越岭,所以当地人把上坟扫墓称之为“拜山”。  壮族老百姓把“拜山”看得非常神圣。准备“拜山”用品,如同准备春节年货一样隆重。由于清明节当天禁火寒食……[详细]
  德保红枫是壮乡广西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享有“德保红叶赛九寨”的美誉。这里有着中国最大的枫树林带,县境内有枫叶林10万多亩,有三角枫、五角枫、七角枫等13个品种,每年秋冬之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蔚为壮观。每年红枫观赏期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德保县境内有枫叶林10万多亩,还有堪称“亚洲第一洞”的吉星岩,有风景如画的曼贝侬景区,拥有具“中国最大的恒温酒窖”之称的老虎洞,有享誉全球的德保矮马、德保苏……[详细]
  壮族是广西那坡县的主要民族,遍布全境,按自称和语言划分有12个族群之多,如布壮、布央、布峒、布农、布税、布依、布路、布省、布决、布拥、隆安、左州等。其中的布壮称为黑衣壮,总人口51800多人,占当地壮族总数33%。黑衣壮以黑色为美,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黑衣壮居住高度集中,有相当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壮,有的村落90%都是黑衣壮。黑衣壮的高度聚居是历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壮长期社会变迁的结果。黑衣壮多数居……[详细]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田林县的壮族地区,女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往往不是嫁出去,而是娶婿上门,这种叫“欧贵”(即“娶婿上门”,也叫“入赘”)的奇特婚俗自古流传至今,而且十分普遍、盛行。在田林的壮族中,不少村屯上门入赘的男子往往占同龄男子的大半以上。一个村屯里,家家户户都有人上门入赘,真是与众不同,别有一番风味。“欧贵”婚俗中女娶男嫁,上门的女婿深受尊重,家庭结构没有婆媳、姑嫂等关系,比如男……[详细]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详细]
  湖润果蔗,蔗糖分较低,而还原糖高,以皮薄、肉脆、汁多、清甜、节疏而享有盛名,因专作果品生吃,主要产地以湖润镇的湖润街及附近的城昌为主,故又名“湖润果蔗”。表皮淡黄带白,是市内优良果蔗品种之一。产地原仅限于湖润、城昌两村,后发展到新兴、念祥、峒荷、 那国、新灵、多吉、达爱、新群等村都有种植。1990年种植面积2188亩,产量331.97万公斤,成为市区80%的果蔗供应的主要来源地,每逢春节,市区及附……[详细]
  靖西舞狮历史悠久,每年春节都有舞狮拜年的习俗,都是在正月初二至十五日这段期间进行。狮子原产于非洲,我国有虎而没有狮。西汉以前,老百姓不舞狮,而舞虎。但到了三国南北朝以后,人们便以舞狮取代舞虎。舞狮何时传入靖西无法考证。历来靖西舞狮有锣鼓伴舞,配有武术表演。舞狮道具有两种,一种是广东佛山传入的毛狮,另一种是本地制作的土狮,群众多采用本地的土狮。舞狮分双人狮和单人狮两种。同德、化峒、新靖镇一般舞双人狮……[详细]
  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化身,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靖西壮族在喜庆佳节也有舞龙舞狮以示吉祥的习俗。靖西的龙舞分为两种:一种是“文”龙,即舞动起来比较斯文,动作变化较多,常用的动作如“龙戏珠”、“龙回头”、“龙摆尾”、“龙绞柱”、“龙游云天”、“翻江倒海”等。“文”龙舞动时规定不能往龙头龙身上烧炮,鞭炮只能在龙的前、后燃放。因此,这种龙舞大多在白天走村串巷舞,或者应邀参加喜庆典礼活动时……[详细]
  壮族民间过年风俗十分奇特。年三十晚,各家各户都纷纷寻找一根坚硬而粗大的木柴,准备在除夕之夜投入火灶,作“连岁火种”。屋内有炉火,屋外有篝火,火越旺越好,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所以称之为“旺火”。新年春节,靖西壮族有一种习俗从初一到初十的十天里是不能借火种给别人的,认为这会使来年家门火气下降,发不起家。故有“新年十天初,不租借火种”的说法。为解决新春的自家用火,即使是再穷得无米下锅的人,都必先找一……[详细]
  腊月三十晚上,人们习惯称为除夕,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岁即将来临之意。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夜里。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在民间,守岁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长辈往往讲故事,说笑话,给孩子猜谜语,以便守岁时驱逐睡魔。关于守岁,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在民间,有这……[详细]
  靖西乡村的壮族人民善于用树枝作为“隐语”,表达某种意思。这些“隐语”约定俗成,众人皆知,心领神会,共同遵守。谁家的婴孩顺利出生,家人便欢天喜地地在前门显眼的地方,挂上一枝橘子叶或柚子叶。意在郑重对外宣布:我家有婴孩安全降落人间。是挂橘子的树枝,还是挂柚子树枝,得视男女而定。生男婴的挂柚子树枝,生女婴的挂橘子树枝。生男婴挂在大门的左边,生女婴挂在大门的右边。壮胞喜欢吉利,柚树和橘树都是常绿乔木,而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