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威海民俗文化

威海十大民俗文化

威海剪纸
  威海市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依山傍海,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这里的生民,男以渔、农为业,女以绣织为主,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诸多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剪纸即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威海剪纸的显著特点是:构图简洁,线条流畅,寓意鲜明,粗犷之中兼具抽象、夸张的审美取向。在这里,民间艺人创作的大都是美化生活的实用剪纸。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窗花、墙花、顶棚花、纸斗花、灯笼花,用于手绣或刺绣的枕头花、鞋花、鞋垫花、荷包花,以及儿童兜肚花、儿童虎头靴和虎头帽花等;花样内容则多以海洋动物如:龙、虾、鱼、蟹;飞禽走兽如凤凰、孔雀、蝙蝠、金蟾、玉兔、虎、狮、鹤、鹿、鸡、猫、狗和渔乡生产生活场景为主,有的剪纸高手还创作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系列剪纸,总之无论何种题材,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海文化特色。在威海……[详细]
蠓子虾酱制作技艺
  蠓子虾酱是胶东沿海极富特色的海鲜调味品,因其是以蠓子虾为原料腌制的故称蠓子虾酱。蠓子虾生活在沿海淡水与海水混合的海域,其产地主要分布在威海、荣成、烟台、青岛等沿海海域,其中在荣成市沿海镇村分布广泛,如虎山、成山、俚岛等乡镇,都有相应数量的蠓子虾海域。蠓子虾酱的生产工艺在战国时期形成雏形,在秦汉时期分出步骤并基本确立,到元明清时代蠓子虾酱制作进入了发展繁荣的阶段。大清雍正年间荣成蠓子虾酱被登州知府作为地方特产贡奉朝廷,便被赐为宫内御品,从此蠓子虾酱经当地渔民精制后定期上贡,成为御膳中的一道美肴。据荣成县志记载“荣成县沿海有蠓虫虾,经海边唐家村唐氏夕永制作上贡,并传到他乡”。可以断定,当年登州知府上贡朝廷的蠓子虾酱由唐家村唐夕永制作,并因唐氏家族搬迁将此工艺传到其他乡镇而漫延开来。后经过几代人的……[详细]
乳山大秧歌
  乳山大秧歌,20世纪之前境内多称之为逗会。大秧歌闹起来的时候,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庆典的祥和氛围一下子就提了起来。传统的大秧歌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前面是执事部分。领舞人穿着大戏袍,戴着长胡须,左手擎着平顶伞,右手拿着马尾蝇甩子,用蝇甩子的不同变化来指挥队伍。领舞人以前叫“药大夫”,因他打的伞,伞沿垂悬着一些彩色布条,布条上写着各种中医药名,是祛病祈安的意思吧。他负责点报节目、活跃气氛、指挥队员们行进或起舞。他往往要现场即兴编唱歌词,唱些吉祥如意、祝福发财的话,以表示对所到之地的祝贺。他要庄谐适宜、稳健得体、扮相威严,其自身的舞蹈动作也很出色。好的领舞人多会些武术,八卦掌、少林拳、螳螂拳等招式都可以引用到他的舞蹈动作中去。……[详细]
传统锔艺
  “锔”者,系用铜、铁等制成的两头有钩、可以连合器物裂缝的东西,也称“锔子”。在以前,锔匠曾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职业,主要是锔盆、锔缸、锔瓮、锔锅、锔碗、锔茶壶、锔罐子等,只要是家里能锔的,锔匠都锔。“锔活”也分粗细,平常老百姓家锔个锅碗瓢盆属于“粗活”,“细活”指的就是“锔活秀”。不少玩家有意将新紫砂壶装满黄豆,再注入清水,利用黄豆遇水膨胀的力量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银锔锔成花纹,甚至连壶盖、壶嘴、壶柄都加以纹饰包嵌,将锔嵌上升为一种手工艺术。锔器大多是历代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是千百年来百姓生活史的证物,因此锔器的美具有非常自然的亲和力,这种美真实、质朴、独特而又亲切,是诸多藏品难以企及的。锔匠从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近的走来,又默默地渐行渐远的离去。目前尚在的锔匠大多年事已高,能够掌握锔补手艺的人……[详细]
“串黄河”风俗
  串黄河是流传在文登市高村镇的民间大型传统游戏,表演地点多选择宽敞的空地,时间多在正月十五晚上。串黄河阵势有“九曲黄河阵”、“黄河八卦阵”、“六城黄河阵”等,阵势弯曲萦回,犹如迷宫。六城黄河阵,以19×19根草把为桩,桩上端装油灯一盏,桩距5尺或7尺,等距竖立,用绳子界开,左三城,右三城,共12阵361盏灯。阵阵相通,阵前扎彩坊悬灯插旗。表演前,是鸣枪三响,然后鼓乐齐鸣,舞龙队、秧歌队、高跷队、跑旱船、耍毛驴、耍狮子等舞蹈开始串阵,男女老少鱼贯而入,左进右出需两个多小时。届时,场内外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灯火通明,串阵队伍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屈曲回环,川流不息,有条不紊,场面壮观。“串黄河”一般是正月十五前后的晚上,数万人参与,几十个表演队伍在“黄河阵”中川流不息,使节日气氛达到0。高村“串黄河……[详细]
糖瓜制作技艺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的仪式,称为“祭灶节”、“送灶”或“辞灶”。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的生活起居、善恶行径,待到每年腊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所以人们都要祭灶,并用又粘又甜的糖瓜祭祀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脉田糖瓜现在的材料是大米和麦芽,用料的比例是3:1,也就是3斤大米兑1斤麦芽;通常每做一次糖瓜,首先准备30斤麦芽,让其发酵生芽后备用;再将90斤大米煮熟,和发酵生芽的麦芽混合,添加8至……[详细]
乳山剪纸
  乳山剪纸从民俗功用上分,大致有婚庆类、寿庆类、节庆类和丰庆类的。婚庆类——主要是用于装点结婚的新房。这类剪纸多有“红双喜”“鸳鸯图”“麒麟送子”“喜鹊登梅”等,贴在新房的窗上、墙上、大挂镜上,在美观中增添喜庆氛围。庆寿类——主要是为了给老人祝寿。用蒸好的“大长岁”“大寿桃”等面食给老人当贺寿礼品,并剪有“百福百寿”“松鹤延年”等图案罩盖在礼品盒上。老人收到礼物后,把剪纸取出来,贴在自己房间的墙上。节庆类——主要是为了给节日增加热闹气氛。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时候,剪成“八方进财”“财神临门”“连年有余”“春回大地”“屈原问天”“嫦娥奔月”及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古钱、万字等图案,贴在窗户上、门楣上、照壁上、室墙上、屏风上。丰庆类——原意是庆贺农业丰收,但在实际应用上,不如说是在企盼丰收更确切。……[详细]
乳山小秧歌
  小秧歌是乳山境内的民俗整理者为对应大秧歌一词而设定的。把过去叫杂耍的一些民间娱乐项目,一部分归类到小秧歌范畴中,一部分归类到杂技中去。秧歌起源时间上,民间有“周朝秧歌唐朝戏”的说法,但从上古神话等典籍中看,秧歌起源显然早于周朝;起源事因上,源于劳动这是无可争议的。古人用字相当较真,秧歌就是与插秧等农事有关,后来融入了抗洪、战争诸多元素。明清以来,高跷、地蹦、舞龙、舞狮、旱船、花车、赶脚、打杈、花棍、龙灯、荷花灯、跑黑驴、小放牛、伞鼓舞、虎牛斗、独竿桥、撮擂子、花鞭鼓、摇葫芦、渔夫与樵夫、唐僧师徒取经、猪八戒背媳妇、大头和尚嬉柳翠等秧歌艺术形式,都在乳山地区出现过,“一村一品”耍小场、单项独立地演出。秧歌流派分类上,林林总总,很难用统一的标准界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代代秧歌艺人,兼容并蓄、逐……[详细]
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
  海草房民居,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沿海先祖用海草筑巢而居;从秦汉至宋金时代,它的制作技术有了进步,形成基本格局,被划定为生成期;到元明清时代,成为繁荣发展阶段,奠定了荣成沿海区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础,成为胶东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态民居。位于荣成市港西镇的巍巍村,是海草房民居历史较远、保存较好、数量较大的海草房民居古村落,有着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制作工匠及苫匠,并代代传承至今。海草房民居制作整个过程有7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民间手工技术,不含任何机械成分。制作工匠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合称“四匠”,其中苫匠是最为重要。制作主要流程如下一、备好石头、黄泥、木料、海草、贝草等基本原料二、打地基、定门位、摆门枕石、垒墙体、安窗体、上房梁三、苫海草屋顶。1.做好理草、铡草、润草、和泥、扎脚手架等准备……[详细]
威海锡镶技艺
  威海锡镶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祥于清光绪末年,二三十年代蜚声海内外,兴盛于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萧条,解放后开始复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达到鼎盛时期。锡镶茶具系将锡合金冶炼、铸制、锻打、镂雕、焊接成各种图案之后,再镶嵌于江苏宜兴紫砂茶具或山东博山茶花具之上,最后经过打光而成的精巧美观的实用艺术品。茶具的镶饰部位讲究,锡片图案美观。如茶壶多镶饰在壶嘴、壶身、壶盖、壶颈处。壶盖图案为五(蝠)福捧寿、喜鹊登梅之类,壶盖中间的气孔是专用光绪铜币压铸上去的.;壶身图案多为苍龙戏珠、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等。锡镶茶具的制作一般分为五步:第一步,冶炼。将整块的锡合金熔化。第二步,铸制。制作模具,由专业的画师画图案,并由雕刻师将创作的图案雕刻于模具上。然后,将熔化的锡和金灌入模具。第三步……[详细]

全部威海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