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民俗文化

宜春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宜丰板凳戏又称坐唱班,清同治年间传入,宜丰“板凳戏”有“喜庆戏”和“伤情戏”之分。不论谁家办喜事、办丧事、建新房、祝寿,村里的民间艺人都要应主事者之邀来唱戏。一般天刚擦黑,东家把吹奏者和唱“板凳戏”的民间艺人请到家中,并在摆设好一长排桌子上摆满糖果和烟酒,供唱戏者自行享用。宜丰板凳戏分属汉调,瑞河调的两个流派,但以汉调为主,代表曲目有《摆天官》、《福满堂》、《兴汉图》、《开花调》、《十唱祝英台》、……[详细]
  据同安《张氏族谱》记载:宋时,同安张氏人口激增,张氏宗族分出多支,每一支都有自己的龙灯,后来按各支人口的多少,分配龙灯节数,再把各自的龙灯连接起来,便有了百节龙。同安百节龙特点是节数多,龙体长,长达一百节,有近二百米的。其制作讲究、外形美观。当地人称“驼背五爪百节龙”,五爪”代表张姓的五个大人物。即鬼王张天师、灶王张生、张果老、张良、张义诚,并以青、红、黄、白、黑加以区分。同安百节龙旧时为39节,……[详细]
  宜丰灯彩唢呐俗称小吹打,源于瑞河锣鼓戏,其小剧目(单台戏)各自成调,专戏专曲有《开菜园》、《小放牛》、《闹烟馆》、《送福》、《十想郎》、《咬菜芯》、《劈芥菜》等,这些曲目小调,由舞台演出,移至板凳坐唱,故称为小吹小打,多用于龙灯、舞狮、动物灯彩、社火、闹新房演奏。宜丰灯彩唢呐一般都有固定的人员与队伍,俗称“串堂班”,成员多为农民,手工业者,多为业余演出,少有以此为职业者。灯彩唢呐以大、小唢呐吹奏为……[详细]
  宜丰竹编,是一种遍布南方各省的民间手工艺,自高安传入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宜丰是中国竹子之乡,有着极为丰富的毛竹资源,故乡民多用竹材制作家具,编制器具用品,创造了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多种编织工艺,常用的有:1、编织,即用竹丝、篾片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2、车花,将竹节车成一定形状和装饰;3、拼花,利用竹的表面或断面,拼成花型或器皿;4、穿珠,是将竹节制成小段进行穿结;5、翻簧,利用竹簧加工制成……[详细]
  宜丰“牛墟”这一商贸习俗,起于明代,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宜丰城隍要到厉坛安抚厉鬼,叫做“三巡会”,届时,人们把城隍从庙里抬出来,沿街出会到厉坛祭祀神灵。出行时,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祭祀完毕,返回城隍庙,继而连续三天的庙市开始。其间,城乡民众,远近商贾都会前来赶会,进行商贸交易活动。后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详细]
  宜丰素产夏布,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主要产地为本县石市、芳溪、新昌等乡镇,是传统家庭手工产品。据《盐乘》载:“宜丰夏布岁出六千六百匹有奇。”又1936年《江西年鉴》载:宜丰夏布产量3.5万匹,至1956年,全县夏布产量7万匹。其制作工艺是:绩纱与织布两大部分,细分工序达几十道。先将苎麻漂晒至白,绩纱要用手工将湿麻劈成细缕,并拈成细纱,然后集成纱团。织布有经纱、刷浆、上机、织造四道工序。其中以经纱、……[详细]
  “黄龙舞”是我县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之一,它发源于宜丰县车上乡港口村,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来到港口,见些地没有河道泄洪,便将手中铁铲抛上空中,其铲立即变成一条黄龙,在群山中劈开一条河道,从此港口风调雨顺。当地民众为了庆祝大禹,便用黄布做成双龙起舞,称之为“黄龙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村民间艺人黄和文、王达生等人,对龙舞不断改革创新,使该舞内容由原来的简单动作,发展成团龙、缠龙……[详细]
  旧时,宜丰石市、棠浦、桥西、潭山等乡镇,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前,各村的龙舟队,都要抬着龙头,先到屈原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以作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龙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再将正在扬花的稻蕙放入龙口,以求五谷丰登,这才开始赛龙舟。赛龙舟分游江、招魂(为屈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竞渡结束,各村……[详细]
  宜丰“张氏刺绣”是由宜丰民间刺绣传人张兰英,以起源于明代的宜丰刺绣为基础,结合光绪年间形成的“湘绣”技法,以及苏绣中的“正则绣”和中国传统的游针技法创造发展而来。她以多变的针法和拼接、劈线、拼色工艺,将单色绣改进为衍色绣、接色绣,巧妙地使形、神、色、光相融合,把被绣对象的纹理和结构提炼为一种专门的普适性技艺和针法,改良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面刺绣,通过用纵横交错、长短不一、疏密重叠、……[详细]
  黄连麻糍是宜丰山区农村传统特色食品,它是以宜丰山区特有的黄连糯为主要原料(黄连糯米粒粗而短,粘性介于糯米和粳米之间,其产量甚低,且对土、水、肥及气候要求十分严格),配以纯天然的黄连碱水(及黄连树和黄栀子树烧灰制成的碱水)制作而成的。其制作工艺共有八道程序:一是浸米;二是滤干蒸煮;三是拌入黄连碱水;四是第二次蒸煮(多者蒸5-7次);五是倒入石臼捣打至不见米粒;六是入小石碓舂打,至表面光滑;七是搓制成……[详细]
  闹新房在宜丰方言中叫做打新房,也叫捏(即玩)新人(即新娘)。宜丰闹新房婚俗已有上千年历史,目前尚在部分乡镇流传。宜丰闹新房婚俗主要分为打新房和闹新房两部分,重在打新房。它一般有鸣爆奏乐、征求意见、发令、划拳、醉酒,转场、喝彩,唱山歌、捏(玩)新人、撒帐、鸣爆奏乐等十几个程序,直接参与者几十人,观众多则几百上千人,如一场中型演出,且延续时间较长。宜丰闹新房习俗一个“和”字贯穿始终,气氛和谐热烈。其中……[详细]
  吹塑版画是上饶版画家苏烈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创,主要分布在江西宜丰、江西上饶、上海宝山。我县以江克安为首的美术工作者经过潜心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创新,改善了吹塑版画制作粗糙、画面过于暗淡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吹塑版画技法,提高了吹塑版画的艺术品味,发展成了一个成熟的新版种,成为版坛一支奇葩。吹塑版画的主材为吹塑纸。它质地轻柔,价钱便宜,适合用铅笔、竹笔等刻版,较之传统的刀刻版制作更……[详细]
  “开扎”是宜丰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源于湖北的吹打乐“牌子锣”,清道光年间,由湖北枝江艺人传入宜丰后,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经当地艺人传承发展,使之成为具有当地浓厚文化特色的民间吹打乐,主要由唢呐曲牌与唢呐、管弦、丝竹合奏的《玉皇大天宫》等戏文曲调构成,其曲牌均为古汉剧,以西皮、二簧曲调为主,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宜丰“开扎”用于婚嫁、寿庆、丧事和祭祀活动中,以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详细]
  许真君,原名许逊,又名许旌阳,魏晋时期东晋道教重要的代表人物。许真君的传说在宜丰的影响很大,流传甚广。据史料记载,全县16个乡镇共有供奉许真君的宫、观、殿38处,宜丰庆祝许真君的建筑物之多居全国之冠。许真君的传说在宜丰的流传时间从东晋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有:“折桂峰下降水魔”、“辟河泻洪”、“乌石压水”、“挖湖清水”、“蜀水通赣”、“流溪探源”、“仙泉疗疾”等。这……[详细]
  宜丰米糖,又叫“饴糖”、“麦芽糖”,自古以来为纯手工制作。过去,它是不少乡民的一种家传技艺,也是农家冬闲时补贴家用一项副业。宜丰米糖制作有上千年的历史,据传承人刘成宝介绍,从他家祖上传承到他这一代,有五六百年了。米糖主要原料为本地产的优质糯米与麦芽。制作时需要经过培育麦芽、浸泡蒸煮、发酵酿造、榨糖煎糖、凉却拉糖、切糖成型等工序,前后需要20多个小时。高浓度、无添加、甜而不腻、入口绵滑的宜丰米糖不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