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民俗文化

抚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抚州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明末,赣东茶灯传入抚州地区的东乡、进贤两县,与花鼓、马灯融合,清代《东乡县志》记载:“元宵……好事者或伴龙灯马灯桥灯诸名目,杂以秧歌采茶,遍行进村,索茶果食,正月尽乃罢”。盛于新春佳节,清初,在抚州西部山区,组成了三角班。角色通常为一旦一丑,加上一个鼓手坐堂,演唱单台和小戏。同时,城乡各地又流行了一种“板凳戏”,弹拉坐唱,活跃于茶楼酒肆和村户人家之中,进而推动了三……[详细]
  《跳八仙》俗称“打把戏”,是我县巴山镇前河、里河、詹家三村杨,詹两姓祖传的“跳傩”,属傩舞。其缘起,与位于前河等三村附近的枧头庙有直接关系。据前河杨氏族谱记载和当地老人介绍,建自晋盛于唐的枧头庙,五代、南北宋间,因社会1无人管理,一度荡然无存;元初,杨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桥迁居前河,合族出资独姓重建,并塑民间传说中的战神七爷之像供在庙内。未几,由县城衙前詹家迁至前河南偏东1公里处建基詹家村的詹姓,以及……[详细]
  流传于宜黄县河东一带。是山区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桠柴,利用禾杠和柴刀打着节拍进行歌舞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据宜黄县兰水乡农民吴家福介绍,禾杠舞是由禾杠歌演变而来的。禾杠歌是以歌为主,禾杠的表演很简单,将禾杠拿在手上或在肩上,用柴刀进行单一的敲打,仅起到山歌的击拍作用。后来,人们渐渐不满足这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有人对禾杠歌进行了改进,利用柴刀面碰擦禾杠发出的音色、音调来丰富禾杠歌的节奏韵律,使禾杠……[详细]
  手摇九节龙是资溪县马头山镇昌坪村竹延山村小组独有的民间舞蹈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在当地世代口传身教,至少已流行300多年。“九节龙”是以参演的龙灯节数为九而得名。道具制作简单,不求形似求神似,扎篾篓作骨架,外罩红布,每节下以一木棍支撑,全龙首尾三丈余,以一粗绳串连,各节间距尺余,耍龙手每人执一节。造型虽简单,表演却不易,表演把式(玩法)名称竟有数十种之多:“搭仙桥”、“树牌坊”、“童子拜观音”……这……[详细]
  在今天的江西金溪一带,广为流行着一种民间灯彩——手摇狮。相传这种灯彩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在练习武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手摇狮和常见的狮舞不同,它不表现狮子那种勇猛雄壮的气魄,但却以其小巧玲珑的结构,活泼俏皮的表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艺术品种中罕见的特产之一。几百年来,手摇狮经过当地劳动人民反复加工,曾经拥有一百零八套表演形式。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每逢正月初一至元……[详细]
  金溪双塘镇翁塘周家建村于北宋。相传建村之后就玩马灯,原有多套不同内容的节目,但大多失传了,现存两套节目,一为“三国演义刘关张”,一为“忠勇报国杨家将”。周家马灯用竹篾扎成,分两节,一节为马头及前部,一节为后部及马尾,外面蒙上颜色布,演员站在两节中间,走马时,0顶动后面,马灯的尾部便摇动,十分生动。一般表演为四马,另要“打城门”三人,穿“兵”“勇”衣服的马童四人,“打花钵”四人,掌旗一人。乐队中有打……[详细]
  流坑村位于乐安县西南部,钟灵毓秀,资源丰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誉为“千古一村”。古时的流坑村因文教发达、仕官辈出,村中遗存的民间艺术具有厚重的文化沉淀,是探索乐安民间艺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乡射遗乐”即是这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据流坑村族谱记载,流坑的“乡射遗乐”是明末在南京任刑部尚书的董裕带领族中子弟到宫廷乐队学习所得,并世代传承至今,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乡射遗乐”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因其……[详细]
  麻姑山位于南城县西部,距县城建昌镇4公里,主峰海拔1176米,千百年来,她以峻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麻姑是中国道教中的女仙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传说中勤劳美丽的麻姑原是南城人,后得道升天,成为仙女,是中国神话中有名的女寿仙。相传麻姑本事惊人,曾三次历经沧海桑田,能掷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详细]
  建昌帮药业,是我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它发祥于南城县,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村集散交易著称。药界至今还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说。建昌帮药业以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和集散经营销售两方面著称。在饮片炮制方面,工具、辅料、工艺独具本帮的传统风格,讲求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豚刀(建刀)、雷公刨是最具特色的加工工具,是……[详细]
  乐安县傩舞有三派:流坑村的玩喜、罗山村的戏头鼓和东湖村的滚傩神,其中尤以滚傩神历史最为久远,自始至终只在村内杨姓族中流传,概不外传。东湖村滚傩神的起源不见文字,据老艺人杨毛生(1918一2002年)回忆说,东湖村滚傩神的领班必须由念过书的人担任,称为“先生”,一代一名“先生”,“先生”去世后才能另选接班人,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存留的傩书中记载有200多位,最后一位姓杨。由此推断,至少约有千余年。杨姓……[详细]
  傩舞是“跳傩”的主要表现形式,原为祭神驱疫的仪式舞蹈,后发展为娱神娱人的傩舞。南丰傩舞流传于江西省南丰县180个村庄,传播面广,是民众喜爱的民间舞形式。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几经演变,清初傅太辉《金砂宋氏傩神辨记》载:“汉代吴芮将军……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可见汉时南丰一带已有跳傩。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南丰跳傩吸收了戏曲、木偶、灯彩、武术等多种表演技艺,变得更加世俗化、娱乐化。新中国……[详细]
  广昌孟戏,是一种专唱孟姜女故事的戏曲,世称“孟戏”。广昌地处赣东抚河上游,百姓礼佛甚笃,每岁菩萨生日,便要举行迎神赛会,聚众演剧。明正德(1506~1521年)《建昌府志》载:“广昌县近年居民,互相纠敛钱财,宰杀猪羊,扮装各样戏文。近而抚(州)、赣(州)、饶(州)、信(州),远而闽浙等处军民商贾,莫不1,动至数百千人,如此者,半月乃罢。”至明万历间,又兴起了一种“神戏”,尤以甘竹镇的舍溪、赤溪和大……[详细]
  宜黄戏,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赣东地区的宜黄县。大约在明万历年间,发脉于甘肃南部的西秦腔,由北而南,带来了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和以唢呐伴奏的二凡两种曲调。进入宜黄后,废除了唢呐和笛子,改由胡琴伴奏,构成了以二凡为主体的板腔体音乐,时称“胡琴腔”。清乾隆李调元《雨村剧话》曰:“胡琴腔起于江右(即今江西),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黄)腔”。不久,这种胡琴宜黄腔便迅速传遍安徽、江苏、湖北……[详细]
  怀仁堂的采茶戏崇仁文化艺术积淀十分深厚。崇仁人民雅爱文艺,古代的先民就喜欢通过戏曲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据有关史料记载:崇仁采茶戏,系由本县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崇仁历来的新春灯节与秋冬迎神聚会之风甚盛。明末,本县的新春灯彩活动,常有彩茶灯演唱传相伴随。茶灯女手提花篮灯,唱《十二月花》或《十二月采茶》等小曲。出灯单位,每一团灯都有龙灯、狮子、花鼓灯,龙灯、狮子灯舞过后,接上就是花……[详细]
  苔洲扭扭龙崇仁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盛行,仅灯彩就有几十种,如龙灯、荷灯、船灯、花灯、狮子灯、蚌壳灯、板凳灯、草龙灯、扭扭龙等。其中,扭扭龙比较奇特、少见。扭扭龙是崇仁相山镇苔洲村所特有的一种民间灯彩,以舞动时龙体会颤动和扭动而得名。因由一人操作,故又名独龙。扭扭龙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据传大约是在清同治年间起源于进贤县李渡镇龙潭村,不久便销声匿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已由该镇迁居崇仁的老艺人盛天筹,在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