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安庆市民俗文化

安庆市十大民俗文化

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详细]
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县独存的古老稀有剧种,由明代青阳腔沿袭变化而来,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明末清初,文人商贾溯潜水、长河将青阳腔传入岳西,当地文人围鼓习唱,组班结社,岳西高腔初步成型;光绪初期,外来职业高腔艺人系统传授舞台表演艺术,促成了岳西高腔的进一步发展。岳西高腔艺术遗产丰厚,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基本活动形式都自成体系,风格独特。通过对岳西境内民间抄本的发掘、搜集、整理,已累积剧目一百二十余种,二百五十多出,可分为“正戏”和“喜曲”两类,其中“正戏”占绝大多数,包括《荆钗记》等南戏五大传奇剧目的精彩折子,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价值,其最大特征是继承了“滚调”艺术并发展成“畅滚”;“喜曲”所唱均为吉庆之词,主要用于民俗活动,是岳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西高腔的音乐体制基本……[详细]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怀宁县)
  “孔雀东南飞传说”在我国影响深远、广为流传,曾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安徽亟待挖掘的三个民间故事之一。“传说”发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古称小吏港)一带,讲的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焦仲卿和刘兰芝在封建礼教破孩下双双殉情的故事,堪称封建时代爱情的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已有1700多年。焦、刘殉情后,在小吏港地区反响强烈,怀宁一带形成了家家户户说焦、刘的格局,故事先在社会上口头传讲,后有民间手抄本在社会上流传。故事发生地位于安庆市皖水中游,皖水顺流而下直通长江口岸,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俗称“戏曲之乡”、“鱼米之乡”。由于与外地人交往甚密,传说故事由外来商贾传向全国各地,在你我相传的过程中,经过讲述者个人情感的渲染,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版本传讲不衰。目前流传于世的故事分三大类,清末和民国年间有夏竹筠、李硕成(文学类)……[详细]
桑皮纸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生产的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复印难能可贵的纸张。上世纪80年代,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潜山、岳西桑皮纸画纸通过使用和鉴定,予以高度评价。2004-2005年故宫大修时,潜山官庄镇和岳西毛尖山生产的桑皮纸在20多……[详细]
桐城歌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地方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起源应上溯至唐以前的历史时期。到了明代,桐城歌开始编印成书,《明代杂曲集》里采集桐城歌25首。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山歌》辟专卷“桐城时兴歌”,录桐城歌24首,并谓之:“乡俚传诵”。桐城歌,起源于“桐城派”的故乡——安徽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是传统民间歌谣之一种。桐城地区传统民间文学类有“鞭打芦花、孔雀东南飞、桐城歌、六尺巷传说、徽州民谣、徽州楹联匾额”等6项;民间音乐类有“五河民歌、皖西大别山民歌、寿州锣鼓、金寨古碑丝弦锣鼓、繁昌民歌、铜陵牛歌、贵池民……[详细]
十二月花神
  潜山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犹显丰厚。民间音乐舞蹈“十二月花神”,历经300余年,—直广为流传。“十二月花神”是潜山古代民间灯会、庙会中的主要文娱表演节目。据考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就有”十二月花神”舞蹈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就以完美的音乐舞蹈形式在民间流传下来。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观音洒净”为题材,以传统舞蹈形式表达劳动人民在盛世中的生活感情,舞蹈表达的是观音洒净水,使人间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美好景象。歌词主题鲜明,是以歌盛世、庆升平、乐丰收、观花赏景为内容的十二首美丽的生活颂歌,每首都采用了我国古代优美、健康的典故。“十二月花神”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尤其是潜山的艺人,这种方言更为浓重。唱腔在基本腔框架内,根据方言的四……[详细]
太湖曲子戏
  太湖曲子戏是流传在太湖县的一个古老的剧种,因当地习惯称为唱曲子,在上世纪80年代定名为太湖曲子戏。太湖曲子戏源于明代移民带来的弋阳腔,具有“喧阗”特征。在喜庆事项(如迁新居、生男、寿典、升官、升学等)中唱曲子,年节习俗(如平安社醮、闹元宵的灯会)中,也有唱曲子的活动。唱曲子还存在于年高人的丧事活动中。太湖曲子戏分为围鼓座唱和走唱两种形式,座唱时一般有5—8人。各人手执乐器,由鼓板师领头,用方言演唱,一唱众和。主要乐器有小锣、大锣、铙、钹、牙板、鼓(扁鼓、堂鼓)、马锣等。开始演唱前要打闹台,可由唢呐领起。演唱者一般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男性。解放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相应角色也有由女性担任。座唱时不事妆粉。走唱时,按角色着妆,持相应道具,由乐队伴奏,人数较多。演唱内容多为喜曲。部分含有五大南戏和目……[详细]
文南词
  文南词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早于采茶戏和黄梅戏。文南词,又名文词腔,剧种名称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首字组成。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三类。小曲包括山歌、采茶歌等。文南词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是以宿松为中心,辐射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进入发展和繁荣街断后,宿松问难词演出正戏和整本大戏,民间戏班多,民间艺人多,借鉴了传统的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伴奏加入了断丝弦,作为地方剧种基本形成。文南词的戏剧素材贴近底层民众,音乐底蕴十分丰厚,戏曲风格独特,表现形式灵活。随着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变化,在借鉴、引进、移植的过程中,文南词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影响了周边的兄弟剧种,许多艺术元素被黄梅戏所吸……[详细]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潜山县)
  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公布《孔雀东南飞传说》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雀东南飞传说》的形成过程,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在走投无路时投水身亡,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焦、刘殉情一事,震动了庐江郡,“家家户户说焦、刘”,在民间广为流传。300余年后,在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诞生了《孔雀东南飞》。南朝徐陵将该诗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题收入他所编的《玉台新咏》从此进入文坛成为定本,这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叙事诗,堪称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焦仲卿、刘兰芝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诗前小序记载了传说故事的梗概,其人其事其时,真……[详细]
六尺巷传说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关于它有一个典故,其中的诗写的很好,广为流传!是我最喜欢的!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只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了。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详细]

全部安庆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