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阜阳市民俗文化

阜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颍上大鼓书,本地俗称“打鼓说书”,是一种一人说唱并重的表演形式。是安徽大鼓在发展传播中在颍上形成并发展和影响周边的一种曲艺形式,这种民间曲艺从清朝中期基本形成至今已近二百年,是颍淮大地上荡气回肠意悠远的艺术奇葩。“颍上大鼓书”源于颍上,流行于颍河淮河之间的颍上、阜阳、阜南、霍邱等地。据《国家曲艺志•安徽卷》记录:李家生,颖上县人。…十八岁时投师艺人朱华庭,分心学艺,二十岁即出师平话。时……[详细]
  五音八卦拳相传源于伏羲八卦拳,原清朝乾隆年间豫州陈州(现为河南淮阳县)人刘怀编创,其拳法是以伏羲的天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作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因此定于伏羲八卦拳。五音八卦拳第一代创始人罗体贤,深得伏羲八卦拳的精髓,根据五行相生、阴阳相合、天人相立的思想理念,结合中华武术流派之长,创立了五音八卦拳。罗体贤于清咸丰年间,出任清宫御前侍卫,后因附送皇贡不力获罪,避难来到当时的豫州西南与颖州交界处,繁……[详细]
  金种子集团出品的醉三秋酒是阜阳特产,其酿造技艺发端于魏晋之时,至宋元时代,其发酵制曲工艺开始与蒸馏技术相结合,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日臻完善,并成熟定型,建国后得到保护和发扬,形成了“一控三清一配”(控浆减水、辅料清蒸、原料清蒸、酒醅清蒸、配糟发酵)的独特工艺,具有“四高一中”(润料水温高、堆积淀粉高、堆积温度高、入池水分高、中温入池)的鲜明特点。醉三秋酒的品名起源于公元265年“刘伶一醉三秋”的典故。……[详细]
  红灯舞在阜南流行已久,据老艺人代代相传,红灯艺人贡唐王为师祖,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前线惨败,退守谷河南岸的项延城,采纳了谋士的意见,利用当地玩灯的习俗,和大臣们换上百姓的服装,由唐王扮演红灯的伞把,大臣们敲锣打鼓,大摇大摆出城玩灯,成功逃出乱军的包围。后来,唐王做了皇帝,封玩红灯的“伞把”为“灯主”,特赐黄马褂,到哪里玩灯,都被尊为“上艺”,“红灯伞”可以放到堂屋当中“敬着”,艺人可以在堂屋里吃饭。……[详细]
  坟台唢呐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根据中国音乐文史调查记载,安徽唢呐有南派与北派之分,其中北派唢呐又有两个代表性流派,一支位于安徽东北部的砀山、宿县一带,一支位于阜阳、太和、亳州一带。太和县坟台镇地处皖西北,与河南、山东相毗邻,坟台唢呐在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了该地区流行的梆子戏、坠子、清音、曲剧、泗州戏等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坟台唢呐作为领奏乐器常与与锣鼓结合演奏,演奏场面热烈……[详细]
  颍上琴书在颍上境内流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清末民初,前期吸收了山东琴书,徐州琴书、豫东琴书、淮河琴书等琴书风格特点,后与当地民间老歌小调和花鼓灯歌舞等结合,并融进周边地区戏曲艺术,经过代代艺人传承,已形成了颍上地区独有的琴书表演风格。颍上琴书唱腔音乐为主曲体,代表性唱腔有四句腔(分慢四句腔、快四句腔)、垛子板(唱中有说),还有凤阳歌、梅花落等曲牌,艺人称其为九腔十八调。颍上琴书曲调婉转优美,……[详细]
  太和武当太极拳是一支直接承传于道门古老的太极拳门派,其拳理拳法、功理-与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有很大差别,由于道门秘传的原因,在传代上有的严格规定,一甲子为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故在民间所传极少,频临失传。自太极拳由道门传入民间以后,出现了以姓氏命名的太极拳门派,流传于太和境内的太极拳,也因此被称为太和武当太极拳。后人根据此拳内含真意的特征,又称其为意合太极拳。太和武当太极拳有三步练法(易筋、易骨、易……[详细]
  金裕皖酒业出品的金裕皖酒是界首最具代表的特产之一,其酿造技艺源于北宋,明清至民国时期日臻完善、并成熟定型,建国后得到保护和发扬,形成了“三清二控一续”(辅料清蒸、原料清蒸、酒醅清蒸、控浆降酸、控浆减水、续糟发酵)的独特工艺,具有“四高一低”(堆积淀粉高、堆积温度高、入池水分高、高温润料、低温入池)的鲜明特点。宋代时,界首有“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的历史文献记载,自清代……[详细]
  枕头馍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宋金“顺昌(今阜阳)之战”期间,为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蒸制出形如枕头形状的大馍送至军营,宋军每人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枕头馍”由此而来。颍州枕头馍系选用精细面粉,精工蒸制而成。馍焦呈金黄色,似油炸一般,厚约半寸,香酥爽口,用快刀切上一片,馍瓣洁白,层层相包,湿润柔筋,干而不燥,松软而又耐嚼。由于蒸制前没有放碱、发酵粉等物质,存放数日仍不霉不硬,味道依……[详细]
  临泉葫芦烙画的历史渊源最晚可追溯到晚清时期,临泉县滑集人李仰高,既是闻名乡里的书画家,又是临泉葫芦烙画的创始人,此后李仰高后人世代传承这一古老的烙画技艺,并钻研创新、逐渐将电烙铁技术用于葫芦烙画创作中。临泉葫芦烙画作品内容多反映皖北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艺术风尚等,其作品创作需经过设计绘样、贴图套描、清绘定稿、烫烙绘制、修整上漆、阴干成型等多道工序,其中的烫烙还要经过勾勒……[详细]
  淮河锣鼓是流行在颖上沿淮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把鼓运用在战争中,明清时期锣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是典型的淮河文化之一。淮河锣鼓的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曲牌有“长流水”、“十八翻”等多种曲牌,淮河锣鼓时而委婉流畅,时而铿锵有力,锣鼓点变换多样。在花鼓灯锣鼓演奏中“连……[详细]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创始人张守本,生于1849年,自幼习武,有一身过硬武功,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日,聚集一帮武术爱好者,以自制的狮子作道具,自娱自乐欢庆节日,发明了原始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多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后来,家族中一直把这种舞蹈流传下来,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建国前,太和县城一直按五门四关出灯演出。张守本之子张天荣聚集东关武术爱好者排练狮子灯,因舞狮子演员武功扎……[详细]
  淮北梆子,又称“梆子戏”。是流行于我省淮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关于它的起源大致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西、陕西梆子流传到淮北地区后,唱腔受安徽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另一说法是由河南梆子的一支“沙河调”传入我省后,结合皖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由于淮北地区位于南北水陆通衢,各地戏曲因通商贸易而在此交流沟通,并在此生根流传,形成本地的声腔……[详细]
  琴书传入我省已有200多年历史,它因演唱形式活泼,语言纯朴生动,曲调婉转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流入的地区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路:一路是由河南永城县老艺人邵元振传入,代表性传承人有孟兆兴、孟颖等;一路是由山东瞎子(真名不详)传入,代表性传承人有张法、苗明才、苑金榜等;一路是淮北琴书,代表性传承人有陈豁牙(真名不详)、良麻子(真名不详)、付学兰、王文艺等。这三路琴书在淮河两……[详细]
  界首市苗湖书会是界首文化艺术上的一个独特的“盆景工程”。苗湖书会的举办地在界首市任寨乡的苗湖村。清嘉庆年间,据今大约200年左右,唱坠子翁的艺人苗本林,发起了苗湖说唱会,当时参加演唱艺人有苗湖村三人,邻村五人。1939年,第六代传人苗元普为纪念第一代发起人苗本林165周年诞辰,把闰年的农历六月六定作苗湖书会,一唱就是五天,迎来四邻八乡的群众,相当热闹。此后,苗湖书会经过不断传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