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涂倭井潭硬糕是岱山特有的一种地方传统名糕,名扬江、浙、沪、闽沿海各地。该糕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选用上等糯米、绵白糖等主料和玫瑰、芝麻、桔饼等辅料。采用祖传秘方经炒米、磨粉、配料、细拌、杆粉、印块、两次水蒸、两次火焙等工序,使糖、粉和辅料完美地溶胶在一起,成为外表腊黄莹色的硬糕。倭井潭硬糕制作始于清光绪年间。浙江黄岩人林纪法,到岱山县长涂岛做换糖生意时,发现岱山渔业繁华,渔民在捕捞中需要不易变……[详细] |
书法雕刻艺术,简称“书雕”,是一种以书法艺术为基础,以树木为材料,以雕刻塑造为手段,“三维”空间地表现出书法原作(或书画)的用笔技巧、结体特征及章法气息,把书写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力度和技巧力度实现由“形态”到“情态”,由“静感”到“动感”即由“视象”到“质象”的飞跃的艺术形态。岱山书雕起于清光绪年间,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定海木匠钱谒水从事民间工匠活,在为百姓建造民居、修建庙宇,刻制飞禽走兽、……[详细] |
岱山群岛的长涂港,平静如镜,是各类船只来往的交通要道,藏而不露,是历代屯兵储将的好地方。唯独港北口五虎礁形势凶险,每逢雾天或黑夜,过往船只常在此触礁遇险,船民们为此谈礁色变。清同治年间,相传江苏有一法号慈领的和尚,赴长涂岛传播佛教。当他看到进港口形若猛虎的五虎礁,听到百姓们讲述港口关隘凶险,常有船只被吞后,心生善念,就在五虎礁对面隔港结庐,雾夜之时点灯引航。就这样边修行传经,边燃灯引航,日复一日,……[详细] |
舟山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文化、渔文化积淀深厚,各种鱼类故事应运而生,成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类故事源远流长,是广大渔民在海上艰险作业环境中产生的口头创作。故事以鱼类为主人公,并把它人格化,赋予鱼以人的特点,带有寓言和童话性质,从而曲折地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概括了广大渔民的生产斗争与社会斗争的经验。许多故事经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整理逐渐完整,大都成了能反映海洋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因而得到长期传播。在舟……[详细] |
岱山渔用绳结是指利用各类绳索对物品进行打结行为,用于人们挑、扛、挈、抬、抛、牵、套等移动物体的作业中,它主要功能是对物品起固定作用。它随着渔事作业以及商贸加工搬运等业的发展而发展,是岱山渔民船工在闯海实践中年积月累、世代传承,不断发展成熟的结果。渔用绳结工艺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迄今已达千年,大部分仍在沿用。经搜集整理,现保留的渔用绳结达70多种,其中渔网结27种,渔用结46种。渔用结系为渔业……[详细] |
徐福,秦朝方士,公元前210年,奉秦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携带五谷种子,乘船东渡,寻找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寻觅长生之药。因岱山自唐开元年始一千多年来,一直被列朝命名为“蓬莱乡”,素有“蓬莱仙岛”的美誉,相传当年徐福的大军于宁波的慈溪达蓬山港埠启航,抵达岱山寻找长生不死仙药,后又东渡日本隐居。故在民间传有徐福到过岱山之说,并留下了与徐福有关的种种传说。(1)徐福三下蓬莱岛二千多……[详细] |
在舟山各地原来习练的一些洪拳、少林拳等多个拳种基础上,逐步演练成适合船上习练并且以实用为主的、带有浓厚海岛特色的拳种,渔民们称之为船拳。船拳在中华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原先盛行于河上。由于船拳强身、护体、御敌的功能,因而很受渔民青睐。舟山船拳的发展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明初,舟山岛民多以出海捕鱼为生,累受海盗、倭寇掠夺和抢劫。朝廷为抵御盗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岱山巡检司,剪刀头驻……[详细] |
县内历史上的捕鱼网,多以黄麻、苎麻等编织而成,用薯榔或荔枝、龙眼树作染料;棉纱织的则用桐油、煤焦油作染料。但经海水浸泡,容易腐烂破损。50年代后期,随着化学工业发展,逐步改用化学纤维,既轻便又耐用。1959年木质浮子改用塑料浮子,陶瓷沉子改用铅沉子。到1966年,全县鱼网基本实现化纤化,并使用机械起网机拖网,定置网也使用起网机打桩。制作过程如下:1、先把荠麻拨细,再用纺车纺长,然后用拨车双股拼起来……[详细] |
岱山地处舟山渔场中心,渔业历史悠久,捕捞品种众多,鱼类约140多种,蟹虾类约40余种,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盐渍、冰鲜、风干、晒干、糟、料等多种传统加工工艺方法,成品分为干品、腌品、糟品、醉品,盛销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鱼类加工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510余年之前“吴王制鲞”的传说,吴王尝“曝干”的黄鱼,觉得这剖腹晒制的黄鱼肉味道十分香美,即亲书“美下着鱼”,创造了一个“鲞”字,流传下来。另有……[详细] |
岱山诸岛悬于海中,在漫长的岁月里,岛民绝大多数以渔为生,安渡光阴。渔民的海上作业,那时,既无有效的防范措施,又无探测气象预报仪器,仅凭经验行事,出海的成群渔船遇上大小风暴,尤其是台风侵袭,无力抗御,因而往往发生船翻人亡的海难事故。可谓“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按旧时民间说法,凡死在海中的渔民,灵魂未离海中返乡而成推潮之鬼,因而亲属则要千方百计要让死者魂回故里。于是,经民间道士运用法术,携……[详细] |
布袋木偶戏又称作布袋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我们岱山俗称“下弄上”“小戏文”,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洲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后主要在福建、广东与台湾等地流传。大约于150多年前由宁波人朱潭山传入舟山,朱潭山被后人尊为舟山布袋木偶的始祖。朱潭山,出生于1847年前后,三十几岁时来舟山表演布袋木偶戏,时在清光绪初年(1880年前后)。朱潭山上演的木偶戏,……[详细] |
唱新闻,岱山称之“岱山新闻”,又称“唱蓬蓬”,是舟山海岛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前身为舟山新闻。约于公元1895年经费阿水、周东海传入岱山,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已传承四代。岱山新闻艺人们在汲取舟山新闻精华的基础上,从曲调上大胆给以丰富和发展,成为舟山海洋说唱艺术中一朵奇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前,曾是丰富海岛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为广大渔农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娱乐教育功能和作用不容小觑。岱……[详细] |
岱山制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乾元至永泰年间(758年-766年),境内已有盐事活动,隶翁山县(今舟山)富都监。至北宋初期,来境辟涂制盐者日众,遂正式建立盐场。熙宁五年(1072年),两浙提点刑狱、专提举盐事卢秉,按各地海水浓度,核定各场产盐分数。岱山场近海水咸,烧盐所得最多,定为十分。卢秉创制蔑盘,岱山场用其煎盐,盐色尤白。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岱山场为明州六场之一。明洪武二……[详细] |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岱山县渔区民间传统节日,是岱山渔民世代相传的祈求平安,庆贺丰收,保护海洋生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项民间习俗。每逢春汛渔船开洋之前即渔民将进入春汛捕捞或农历六月廿三日渔汛结束(俗称大谢洋)进入休渔期之后,遂即举行祭祀、娱乐及商贸等一系列谢洋活动。主办方一般以自然村落、渔船或庙宇为单位,系列活动贯穿于整个开洋或休渔期,因此成为渔民们最为看重的文化盛会。渔民开洋谢洋节的主要载体是祭海仪……[详细] |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各类渔船工号子的总称,是世代讨海为生的舟山渔民船工在大海和岸上劳作中创作形成、逐渐积累、不断丰富并世代相传、朝夕相伴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在木帆船时代,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为此形成了丰富的号子,以渔民、船工为主要传唱者。舟山渔民号子按作业时用力的部位,可分为手拔类号子、手摇类号子、手扳类号子、测量类号子、牵拉类号……[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