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舟山市民俗文化

舟山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岱山高亭南峰村金成表以家传秘方制作药方相传三、四代,距今一百余年。因爷爷早逝,是从奶奶手上传下来的。因膏药是独家秘方,而且严守“传男不传女”的家规,因金成表的父亲也英年早逝,所以传给了他。现在是远近闻名的“金疮祖传”主治蚊子、蚤、虱叮咬,吃食不卫生或血液循环不畅等导致的疮疡,及细菌性引起的脓疮、“缠身龙”等。生疮疡初时,要打散不使肿大,疮疡已肿大,势必要将其脓毒拔出,方能解其痛楚。疮疡发生之初用咬……[详细]
  抬井潭姑娘农历正月十三或十四那天晚上,由二位有爹娘的姑娘(必须要有一未婚女子出面去请,但因为要与神女交往,所以必须是成熟稳重的,否则请不动神女。)准备供品香烛之类的东西到井潭边去供,(大人准备好花轿,所谓的花轿,实际上是一只淘米筲箕,准备一只祭祀用的红色木盘,把淘米筲箕覆在上面,一个边上插上一根竹蔑将淘米筲箕搁起。竹蔑旁插一支香,就成了一顶花轿。)摆上“花轿”祈祷几句好话,然后抬着“姑娘”到家,在……[详细]
  花生又名落花生,古代叫长生果。生长在岱山岛岱东后沙洋的花生,经煮熟晒干后称“沙洋晒生”。沙洋晒生很有名气,因其生产于沙泥湿地。不管遇到多旱,产势都很好。当地农民把收上来的花生经过择炼,在大锅里放适当比例的盐水煮熟再进行晒干。味道不错,也容易储存。在舟山很有名气,被冠以“小藤花生”和“中藤花生”之名成为特产。晒生工艺流程:1、把刚摘来的新鲜花生用清水洗净;(刚摘的花生最好不要过夜,若过夜花生外壳会微……[详细]
  旧时,渔民业余生活单调,船靠岸后的消遣活动大多为挖花等,由于挖花是脑力劳动,时间长,为增加娱乐性,渔民们在挖花过程中创作出了挖花唱牌,挖一个花,唱一句歌,增加气氛。歌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叙事性强,旋律优美流畅,一度很受当地群众喜爱,被广泛传唱。挖花是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形式。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歌词叙事、述景、抒情,……[详细]
  很久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带着木吒二太子,到凡间选择有一百座山峰的道场,她来到衢山的最高峰,只见山上云雾弥漫,苍松挺拔,景色优美,就想定此地为道场,座落山头数山峰,但从东数到西,从南数到北,一连数了三、四遍,数来数衢山只有九十九座山头,遗憾地带着弟子驾云离开了衢山。观音菩萨驾着祥云看到了南海普陀山,就降下云朵,座落山头数山峰,结果数了下四周山峰,数来数去又是九十九座山头。这时,观音菩萨身边的弟子开了口……[详细]
  清朝中后期秀山的古帆船,载重大约为320吨{8500担(每担为164斤)}。造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事海运业。随着沿海港口开埠,海上运输业渐渐繁荣起来,1922年前秀山此类型船只达到了190多艘。航线也随之延伸,南到了福建广东,北到青岛大连,最远到达东南亚、日本、韩国汉城,对研究郑和宝船提供有价值线索。制作工艺流程:1、按比例绘设图纸2、按图纸制作各结构材料3、先上正舢板,固定各梁头和绕柱(肋骨),……[详细]
  贝壳远在五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就被穿成串链作为装饰。商代到秦代,贝类中的一种,被打磨穿孔后,长期当作货币使用,这就是贝币。春秋战国时期,贝壳被普遍制成项链、臂饰、腰饰、服饰等,甚至还出现了马饰、车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三成将士都用红线穿贝壳作坠饰,以壮军威。秦汉时期,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途径。艺人们利用贝壳的色泽,将一种较平整的贝壳磨成薄片,再雕出简单的鸟兽纹图样,镶嵌……[详细]
  在岱山,大家把评话习惯性称为评书,民间称评话艺人为“吃开口饭”。评话是一种以说为主、带有表演动作的曲艺形式,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多数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与各地方言关系密切,演出时演员较少,通常仅一至二三人,使用道具简单。在江浙一带,只说不唱的评话,称作为大书。清范祖述《杭俗遗风》:“大书,一人独说,不用家伙,惟醒目一块纸扇一把”。醒目,或称“醒木……[详细]
  岱山古有泗洲堂渡,是一个有名的海上交通枢纽。“泗洲堂渡”最早的记载见诸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至清末民初的历代定海县(厅)志,均在“津渡”或“渡栏目”中略有记载。《岱山镇志》卷三水目“航渡”亦载有“泗洲堂渡”,但是元明两代定海县志上都没有注明这个渡口设在哪里,往来何地。清代康熙《定海县志》和光绪《定海厅志》,均标明称岱山“泗洲堂渡”。“该渡设渡船三只,……自岱及定到宁而止,自宁及定到岱而止……。”……[详细]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舟山各岛遭受第二次海禁,岱山岛居民几乎全部被迁往大陆,自此,岱山岛又重新荒芜。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政府诏改“舟山”为“定海山”,清政府开始有组织向舟山移民。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在舟山建立了定海县(原定海县改为镇海县)。在明朝以前,岱山是两浙三十四个主要盐场之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舟山遭受第一次海禁时,盐场遭废。展复后,清政府决定重新开辟岱山盐场,因当……[详细]
  迎神赛会,百年前我国大都有之,也是江南一带群众普通兴行的传统习俗之一。于是每逢神之诞生日,或在风调雨顺之年,处处可见结社纠会举行庙会社祭活动。迎神赛会即指神明视察民情之时,民间汇集各类艺术形式统一巡游赛演。换句话说,就是以陪菩萨的名义,举行民间艺术大会串。此活动向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岱山的迎神赛会,约始于清乾隆前期(1750午前后),终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前后相继约一百八十年左右。这是一项集……[详细]
  弹鱼船从古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秀山凉帽山村民在海涂里捕捉“弹涂鱼”的实验中所首创制作的捕捉工具,后一直代代相传至今,并发展到本、外地其他村落。之后,也有年轻人在劳动之余,作为在海涂上追逐嬉戏活动内容之一。如今,又是秀山人,古为今用,在发展旅游业,开发海洋文化旅游项目中,挖掘发挥此兰秀文化遗产,以其独特功能,开创了中国首家以“泥”为主题的滑泥旅游项目,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和喜爱。弹……[详细]
  调花船,是衢山岛内民间群众艺术表演之一,约于乾隆年间,从大陆传入。至今200多年历史,民国期间比较旺盛,原有岛内庙会“持头”组织,在民间开展舞船活动,解放后,各村仍传承、保留此项艺术表演,至今,镇文化站继此类文艺表演,并进行改革,适应时代,宏扬民间调花船艺调花船重于调(舞),一人进入无底船,杠作行走,时有碎步,前颠后翘或后颠前翘船体,跟随前面领舞牌旗、起舞,一般调花船以双船为对,按船运行的姿态,拟……[详细]
  马灯舞是一种流传甚广的民间舞蹈,岱山县各地都有分布。此舞因文化背景不同又有不同的数量和阵法,在县境内较为出名的有石马岙马灯、茶前山马灯、长涂马灯。石马岙马灯,出现在清康熙廿七年(1688年)第二次海禁解除后,属庙宇文化归庙柱首管理。据传石马岙马灯是因纪念神马而创。石马岙有座庙称石马庙,因在清康熙年间在岙0土了宋代状元袁甫墓前的石马而得名,由于年长日久受天地日月精华,石马成了神马,为了表达对神马的敬……[详细]
  舞龙,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即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体十余节,用布系连并绘成龙颜,每节设木柱一人操之。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舞龙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经过体育工作者的不断完善,舞龙现已成为一项体育比赛项目。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