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东城区民俗文化

东城区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历史上大栅栏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还有比较集中的娱乐场所和众多的民间花会活动。五斗斋高跷秧歌所指的“五斗斋”,原为大栅栏地区的一条街巷的名称,今在佘家胡同内。因该花会的创始人居住在五斗斋,故取名五斗斋高跷秧歌,沿用至今。五斗斋高跷秧歌会原称“万寿无疆、随意乐善、太平歌唱秧歌老会”,起会于清乾隆年间。五斗斋的高跷秧歌在为慈禧六十岁祝寿表演时,慈禧对秧歌中“小头行”的表演十分赞赏,特赐“太子冠”取代……[详细]
  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郊庙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它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飨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宫廷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因中国古人信奉“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尊雅乐为“华夏正声”,故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均设立专职1和职能部门负责有关音乐事宜。明初,太祖朱元璋将雅乐更名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至今。中和韶乐的主要特点是:五声音阶的运……[详细]
  “盛锡福”于1911年创于天津,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京营业,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创始人刘锡三在“盛锡福”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优秀的制帽技艺,促使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1众长,形成精良的制作技艺。2008年,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流程复杂,从皮毛裁制开始,道道工序都有讲究。盛锡福制作皮帽的毛皮原料有狐、貂、貉、獭等。在对裘皮原料的挑选上……[详细]
  六必居酱菜是北京市汉族传统名菜,由北京六必居生产。六必居酱园是北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之一,始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2008年,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六必居文书资料记载,六必居商号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郭姓六必居,始于明朝中叶。第二阶段是三姓合股的六必居,始于明末清初。第三阶段是赵姓六必居,始于道光……[详细]
  北京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雕漆工艺发源于唐代,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最终落户北京。北京雕漆工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华夏南北雕漆技艺之……[详细]
  北京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京音乐至今已传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庄重、古朴、典雅,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曲目蕴藏巨大。它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注重保护继承。智化寺京音乐忠实地保存了中国……[详细]
  北京信远斋食品厂的前身是信远斋蜜果店,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原址在东琉璃厂,创办人姓肖(一说姓刘),清光绪翰林、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朱益藩对信远斋的蜜果脯和酸梅汤非常欣赏,曾题写“信远斋蜜果店”匾额,悬挂在门楣之上。该店两间铺面卖货,后院作坊加工,自产自销,主营季节应时当令的精美食品。例如:夏季经营清凉饮料酸梅汤,从农历芒种起卖到处暑;入秋加工各种蜜饯,含海棠、红果、杏干等,从霜降开始卖到……[详细]
  正阳楼是前门大街路东的一家饭馆。是老北京时代著名的八大楼之一,开业于清道光年间。正阳楼的前身是个小酒摊子,掌柜的姓孙名小辫,山东掖县人。家乡遭受大旱灾,他谋生来到京城。白天他外出找活干,夜里就在前门打磨厂的一个破庙里栖身。日子长了便结识了几个老乡,他们帮助孙小辫在前门大街路东开了家小酒摊子。那时候,大街上也净是坑蒙拐骗的事,假酒假药充斥于市,可是孙小辫卖的酒却不掺假,加上他态度好,有人缘,所以很多……[详细]
  一条龙是前门大街上的一家回民老字号饭馆。一条龙本名南恒顺羊肉馆,创业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说起一条龙之名的来历,一位熟知老北京历史的人曾告诉我,在光绪年间,皇帝来到南恒顺羊肉馆吃了一顿饭后觉得口味非常好。皇帝是真龙天子,大家就把它叫一条龙了,而渐渐把原来的名字淡忘了。不过,这家羊肉馆得此雅名,还真是该着的福分,从此,店里所经营的涮羊肉、绿豆杂面和芝麻烧饼全都出了名。南恒顺羊肉馆的来……[详细]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自雍正元年(1721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详细]
  千芝堂开设于明代末年,据出版于清乾隆十年(1744年)的老店经营目录记述,当时经营成药十五个门类、六二四种,并有饮片加工、炮制及批发业务。光绪七年,吴霭亭将千芝堂盘了过来。吴曾供职太医院,所以一部分产品销往御药房,一部分销往市内大小药房,同时还销往华北、东北及京包铁路沿线。吴霭亭请王子丰担任掌柜,王子丰精明能干,买卖做得很有起色。1900年庚子事变时,王子丰低价收购有钱人手里的贵重药材,战乱后物价……[详细]
  万全堂药店设立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乾隆十一年以前,万全堂为乐家独资经营。随着历史变迁,到清同治十二年,发展为九户(九股)合资经营的药店。在经营过程中,药店不断克服合股经营的弊病,一切按股东会签订的《合同》办事,堵塞漏洞,使万全堂走上了中兴之路。1921年和1931年,先后在山西临汾和新绛各开一个分店。万全堂的另一特点就是从经理、帐房到伙计都是山西人。店主根据店员的劳动技术、工作年限……[详细]
  俗称“刻刀张”位于前门外打磨厂中段路北,是京城内专门经营各种刻刀的店铺创办人张正新,祖籍河北省冀县,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来北京,曾在一家铁铺学徒,出徒后在打磨厂开了个小作坊,名叫“张记小铁作坊”,专门打造镊子和小刀,因其镊子做工细、质量好,被誉称为“镊子张”不久,张正新开始研制刻刀,经他打制的刻刀经久耐用,深受欢迎,于光绪六年(1880)正式挂出“张顺兴刻刀铺”招牌。张顺兴刻刀上均刻有一个……[详细]
  位于永定门外大街路东。开业于清光绪初年,原址在前门外大市路南,是京城内专门经营桌椅柜箱的木器店。创办人姓王,约在清同治初年在大市路南同兴和硬木桌椅铺东边开办了一个小木材厂,承包房屋建筑中的木工活。不久,他改做桌椅经营,取名龙顺。几年后,因与他人合股经营,遂将字号改称龙顺成。主要制作和经营八仙桌、六仙桌、二屉桌、架几案、条案、厨柜、钱柜、立柜、连三、方凳、条凳、官帽椅子、罗圈椅子、箱子等硬木家具,生……[详细]
  1915年,浙江海宁人王光祖等人集资,在江苏镇江创办第一家亨得利钟表眼镜商店。亨得利取“生意亨通,利市百倍”之意。由于其经营有方,发展很快,后来相继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沈阳、郑州等大城市均开办了亨得利钟表眼镜商店、兴盛时期全国共有60多家连锁店。亨得利在北京有三家,分别在大栅栏、王府井大街、西单北大街,主要经营各种钟表达一百多种。位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亨得利钟表店,是1927年由王光祖之子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