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西城区民俗文化

西城区民俗文化介绍

  八卦掌,初称“转掌”,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创自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董海川。董自幼好武,云游四方,遍访名师高友,晚年定居于北京,以幼习拳技为基础,取多家武术精华和步式导引锻炼方法,结合易理,创编出了将掌法变换融入绕圆走转之中的八卦掌法。并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北京收徒传技。八卦掌的运动特征是以掌代拳,步走圆形。主要内容包括有老八掌、六十四掌,以及趟泥步、定势转掌等练功方法。还有子午鸳鸯钺、鸡……[详细]
  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繁多,起源不一,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相传为清末时河北省廊坊市霸州人祁信所创。祁家本以杆法见长,遇河南人马先生精于拳技,便以杆法换学拳技,后又遇赵先生擅刀法,遂刀杆互换,形成了祁门特有的“十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手”法,祁家通背拳始成名于江湖。祁家通背拳第六代传人季玉林先生认为:兵器是手的延长,一丈多长的大杆不同于枪法,属马上武艺,始于冷兵器时代……[详细]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详细]
  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工序主要包括画、刻、凿、染色、裹绒、掐丝、拼胎等十几道。戏曲盔头是随戏剧发展而生的产物,它注重装饰性,常缀以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同戏曲演员穿着的戏装相协调,丰富表现戏剧人物的形象特点。戏曲盔头分巾帽和盔帽,也称软帽和硬帽。巾帽是用绸缎等布料配合刺绣工艺缝制,质地较软。盔帽先用硬纸板制成帽坯,上面装饰龙……[详细]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京胡制作技艺),传统技艺。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实践,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发展为多种规格,创制了西皮、二黄、娃娃调和拨子等几种专用京胡。放大了低调门京胡的尺寸,以适应京剧音乐发展的需要……[详细]
  药香古法制作技艺属于传统制作工艺,一板一眼皆为传统手作。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药香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青烟缭绕,丝丝缕缕的药香弥漫其中,别有一番韵味。分放在容器中的多种不同中药香泥原料,经过香艺师的揉搓、入模、按压、刷油等步骤,散发出神秘而幽远的香味,功效各异的药香制作在香艺师的演示下,让人观之悦目,嗅之神清。药香制作技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据内蒙古阿拉善南寺的历史记载,……[详细]
  王氏脊椎疗法是清代皇宫御医治疗脊椎、脑疾的一种传统中医保健疗法。它综合了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祛邪扶正的方法,调动人体自身修复机能的作用,是防、治一体化的中医保健疗法。王氏脊椎疗法起源于清代顺治(1644—1661)年间。当时民间中医王汝清从军医治箭伤,由于其疗效高而留在宫中成为御医。乾隆年间,王汝清的后代王昭恩又被召入宫中成为御医。清末时该疗法散落民间。民国后,王氏传人继续行医,其疗法始终未断传承,……[详细]
  北京茶叶总公司是北京二商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北京二商旗下12个“中华老字号”之一。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认定为“中国名牌企业”。北京茶叶总公司始建于1950年,时名中国茶叶公司北京营业处。1951年建北京市茶叶加工厂,1956年国家开始公私合营后,原北京各大私有茶行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及经营网点先后由北京市茶叶加工厂接管。1988年北京市茶叶加……[详细]
  柳泉居饭庄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饮誉京城的中华老字号。柳泉居初建时,店址在护国寺西口路东,是北京有名的黄酒馆。当年北京的黄酒馆分为绍兴黄酒、北京黄酒、山东黄酒、山西黄酒四种,柳泉居卖的正是北京黄酒。早年的柳泉居是由山东人出资开办的,店铺前边是三间门脸的店堂,后边有一个宽阔的院子。据史料记载,当年这院内有一棵硕大的柳树,树下有一口泉眼井,井水清洌甘甜,……[详细]
  小肠陈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以经营老北京风味卤煮小肠而著名。卤煮小肠源自清乾隆年间的一道御膳“苏造肉”。后传入民间经改进演变为卤煮小肠。小肠陈第三代传人陈玉田制作的卤煮——“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粘,汤浓香醇厚”,堪称一绝。解放前,小肠陈在天桥、虎坊桥、前门和西单牌楼等一带都设有摊位,属设在华北楼戏院门前的摊位最有名。当时一些梨园名角,梅兰芳大师、张君秋、新凤霞等都在唱……[详细]
  是由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创业的会仙居与1930年创业的天兴居于1956年合并而成,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的历史。两店合并后,为了保持北京炒肝的风味特色,特由原会仙居的老师傅掌灶,博采两家优良的传统制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才使北京炒肝继承发扬。……[详细]
  延吉餐厅是北京最早经营朝鲜冷面的馆子,创建于1943年。初创时在西单,现在延吉餐厅在京已经有3家直营连锁店,分别在西城西安门地区和朝阳区外馆斜街。延吉餐厅冷面是最具朝鲜特色的风味食品。以荞麦面、淀粉、面粉为主料,按照比例掺兑和面,挤成面条。用于拌面的汤比较讲究,面中有熟牛肉、鸡丝、麻仁、苹果片、鲜族泡菜、特制辣酱、醋精佐面,加入常年温度为10度的凉牛肉汤冲泡,冷面鲜香、酸、辣、甜、咸,五味中和,面……[详细]
  砂锅居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临街之处。当时清宫廷和各王府中都有祭祖制度,祭品多用上等全猪制成。在定王府,祭祖用过的猪肉都赏给更房食用,有的更夫便拿猪肉到府外换钱。后来更夫们看到有利可图,就与曾在御膳房干过的厨师合作,在缸瓦市附近的定王府更房墙外正式开店经营起砂锅煮白肉,并取名和顺居,后又迁至缸瓦市路东。因店里使用一口直径约1.3米的砂锅煮肉,人们习……[详细]
  同和居饭庄位于西城区西四大街,创建于1822年以同怀和悦之意而命名店名。初建之时,系一小店,以经营家常菜为主,顾客大多是贫民大众。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1939年广和居停业,其大部分厨师来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红,名气越来越大。并成为旧京城著名“八大居”饭馆之首。解放前夕,八大居仅存同和居、沙锅居。1984年……[详细]
  北京桂馨斋酱园,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横西街50号,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南式酱园。桂馨斋酱园创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原址在北京市宣武区骡马市大街铁门胡同南口。据传说,“桂馨斋”最初是一南方人开设的,后转让给沈姓经营。沈氏曾是“桂馨斋”的门徒,学得一手制作酱菜的技术。他接管“桂馨斋”后,坚持精选原料、精工细作和薄利多销的原则,所以买卖越做越好。由于“桂馨斋”擅长制作冬菜、梅干菜和佛手疙瘩,被誉为“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