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隗氏祭祖习俗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隗氏家族北方根祖发源地房山蒲洼乡芦子水村,位于北京最西部,与河北省涞水县九龙镇三坡相接。金代成村,原称楼坐水,因山泉之上建立牌楼而得名,后演变为芦子水。该村有313户,829人,村民姓氏中隗姓占85%以上,素有“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之说。村内现存有隗氏606年古墓一处,有道光年间至明国年间地契文书等近四十件,村西有隗氏家族古墓。碑中记载着由隗氏七代……[详细] |
苏造肉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清乾隆年间宫廷苏造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相传此菜来自于乾隆年间的苏州名厨张东官。苏造肉是张东官受苏州酱肉启发,自主研发的一款菜品。张东官随侍乾隆十九年后告老还乡,乾隆朝以后“苏造菜”在宫中衰落了。清朝末年,民间出现一位制售“苏造肉”的高手孙振彪,他是满族人,原名克兴阿,光绪十一年(1885)生人,其祖父与叔父皆在御膳房承差,“苏造肉”制作秘方得自家传。……[详细] |
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仁盛聚”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河南滑县道口镇,该镇是冀鲁豫三省交界的重要军事、交通要冲。北京仁盛聚道口烧鸡承传了滑县道口烧鸡的元宝造型,油炸卤煮后外皮金黄,故称元宝鸡,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义兴张”道口烧鸡有350年历史,《滑县志》中记载始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乾隆五十二年(1787),张家后人张炳得到清宫御厨刘义“八料加老汤”……[详细] |
“皇城四酱”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北京炸酱历史悠久,追源溯流,春秋时期始有大酱,皇太极时有酱坯(干酱)。皇太极举兵南下,欲问鼎中原。满族士兵长驱入关,身为主帅的皇太极深知保障大军饮食的重要性,军中缺盐更是大忌。为此,皇太极一再下令,各级将领务必在行军途中,向民间广为征集豆酱,晒成酱坯,随军携带,始有批量化酱坯出现。清兵进入北京城后,军中食酱的习俗被沿袭了下来,食酱文化被带入皇宫。……[详细] |
戴氏心意拳是以道为根本,以“阴阳五行”为总纲领,以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为基础而创造的符合中医理论的拳种。其以修身养性之术来育人,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胆壮勇,更能使人明理达道,练出冷静、明察的素质,是祖先创造的开智拳。戴氏心意拳内容丰富,主要有七大丹田功、养生功、五行拳、四把、闸势、十大形、各式炮拳、各式双把以及六合枪、心意棍、十三刀等器械。主要表现形式以养生功、- 套路和实战竞技为主。以- “丹田”……[详细] |
陈式太极拳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集近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公发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代表人物胡公耀贞老先生毕生武学之精粹,由当代著名武术家、太极拳一代宗师、二位老先生的得意弟子冯志强先生创立的优秀拳种。混元太极拳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依据太极阴阳哲学和混元运动力学之理,将太极拳、心意拳熔为一体,习练过程中逐步做到周身缠丝,内缠外绕,以心意支配六合,以六合贯通心意,通三节,达四梢,运五行,……[详细] |
形意拳为北京市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形意拳的风格是硬打硬进,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老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六合拳的内容后进行改良创编,并加以定名。李老能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模仿世间万物的精细动作,结合多年习武的实践,改“心意”为“形意”。随着形意拳的日臻成熟,逐步形成了养生与技击并行不悖的中华武术名拳。李老能的弟子主……[详细] |
大悲陀罗尼拳为北京市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面积2019平方公里。境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形成了上方山兜率寺、云居寺为核心的西部佛教文化圈。大悲陀罗尼拳就发源于上方山兜率寺。大悲拳以佛教中“千手千眼观音广0 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为依据,按照全经84句真言,已传承百余年。当代主要传承人为崔永明,八十年代中期,随崔雅斋一起整理大悲陀罗尼拳精要。期间,为弘扬……[详细] |
史家营乡山梆子戏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明朝末年,李自成(陕西米脂人)进京后,把陕西的“秦腔”、山西的“晋剧”(即中路梆子)带入京冀地区,人们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喜好等,将“山陕梆子”的韵调及原始形态与当地民间小调、民歌、方言等融会贯通,经过多年磨练,创造了一个新的剧种——“山梆子”戏,在百花山一带传承不衰。史家营乡的山梆子发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山梆子戏将仪规、音乐……[详细] |
西苑村山梆子戏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宋代以来,大安山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宋代白话为主要词汇且与河北的唐山话极为近似的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就像是北京古代的“语言化石”。类似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的剧种,俗称“山梆子”,为大安山及附近几个乡镇独有,被人们称为北京古代的“戏曲化石”。西苑村山梆子戏主要分布在北京市房山区大安山乡西苑村和大安山村。西苑村山梆子剧团成立于19世纪30年代,发起人为张国普……[详细] |
半壁店村太平鼓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房山区河北镇半壁店村村域面积7200余亩,村域内有建于明代的王仙洞庙遗址一处。半壁店村太平鼓始于清代,历经民国,传承至今。太平鼓是该村百姓打发农历腊月与正月农闲时间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在当地流传较为广泛。半壁店太平鼓自1990年恢复以来,村里几位老艺人自愿担当教练角色,口传身教,不厌其烦,自己动手,打制鼓具。太平鼓的表演,使这一民间瑰宝,又恢复了生……[详细] |
半壁店村高跷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于北京市西南50公里处河北镇半壁店村,明代成村,时属房山县,村东是沿东公路,大石河水自村边流过,村西与世界地质公园石花洞相连,村南与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隔山相望,村北是磁陈铁路。村域面积7200余亩,人口1418人。村域内有建于明代的王仙洞庙遗址一处。半壁店村高跷会最早成立于清道光年间,师承现城关镇街道东流水村高跷会,距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相传半壁店村……[详细] |
北窖村大鼓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民间音乐。创建初期为陈家私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八代、自1796年至今会首分别为陈义得、陈义顺、陈庆林、隗荣桐、隗炳朝、隗富义、隗永让、隗合友。大鼓会以鼓为主乐器。鼓谱分三级,有一级谱,二级谱、三级谱,俗称三套鼓。大鼓会的拨子谱仅有一套,在走会击鼓时钹子随大鼓一级、二级、三级鼓谱来回打钹子谱。大鼓会鼓谱独特,寓意着一年四季,主要突出春、夏、秋。一……[详细] |
北窖村吵子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窖村位于佛子庄乡南部,元代以前成村,村内共有五档民间花会。根据村内民俗,在每年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出会。出会时,首先在本村村大庙祭拜、请会,然后是走会,走会又称盘街,多沿本村内道路行进,遇到膳桌,要在膳桌旁献艺,每次走会要一天的时间。北窖村吵子会属民间音乐,创建初期为安家私会,约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自1806年至今会首分别为安伯才、安成、安……[详细] |
剪纸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浑朴天然,多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农村妇女了。老一辈民间剪纸大师有藤凤谦、高凤莲、库淑兰、祁秀梅、何作霖等。何作霖先生是国家一级书画家、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剪纸的传承人,在剪纸艺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