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天津市 > 河北区民俗文化

河北区十大民俗文化

天津朱氏泥塑
  天津的“朱氏泥塑”由朱宝文始创于清末民初(1912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朱氏家族几代人研创体现着自家流派创意结晶的泥塑艺术,初创时流传在天津河东区的李公楼一带。朱氏泥塑的特点是以优质泥土为原料,将特意选至的纯净泥土与水拌合后闷制到一定时间,还要掺以优质棉絮,再经铁条反复抽打,待手感滋润后,才能用于泥塑制作。塑制的作品不烧制,经自然凉干后,不开裂、不收缩,可长期保存。该泥塑初创时期以捏制小泥人小动物为主,经过后代传人的研发已发展到为人塑像。塑像时与被塑者面对面边说边聊,通过直接观察、揣摩,很快就能塑成一件作品。朱氏泥塑采取的是 写实的手法,对于泥塑艺术,仅仅形似的作品,并不是好作品。真正的好作品是将人物的五官、面部表情、眼神、骨骼、发型、头饰、服饰等都清楚准确的表现出来,就是通常评品……[详细]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成立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53年),原名堤头盛兴京秧歌老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会位于堤头村清善堂公所内,与堤头宝郡水会相邻。该会属于文高跷范畴,扮相身段均借鉴京剧表演模式,刻画人物细腻。由十六名演员组成核心人物,表演剧目多以表现水泊梁山好汉为题材,以“忠、孝、仁、义,渔、樵、耕、读”为表演的中心内容,锣鼓和节奏别具一格,并伴有曲牌唱段,堤头庆云高跷的高跷腿子做工考究,雕刻细腻逼真,非常适合文高跷表演。堤头庆云高跷老会出全会时可达一百五十余人,包括茶炊子、圆笼、六角盒、衣饰箱等,后有一人持伞盖,左右有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等随会行走。高跷队伍由引锣和令旗指挥,踩锣鼓点儿引队前行,督旗紧跟其后。堤头庆云高跷老会出全会时,队伍人数可达一百五十余人,场面宏大、壮观,因长期在……[详细]
金狮大轿老会
  金狮大轿老会于清朝乾隆年间创立,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由东于庄村“李氏”家族立会,金狮大轿老会座落于东于庄13号,金狮大轿老会出会踩街表演时主要有两项内容:一、花会表演花会的文艺表演有演员10人,演出的内容包括迎亲、抢亲、搭救、拜堂及乡下妈妈探亲家等,并用河北秧歌配合表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花会表演形式。演员化妆按京剧扮相,角色有媒婆、小姐、丫鬟、公子、家丁、济公等。乐队由7人组成随队而行,乐器有唢呐、笙、鼓、钹、铙、铛铛等组成。二、传统民俗婚礼有晾轿、设摆、童子转轿、迎娶嫁妆、迈马鞍、跨火盆、拜天地,入洞房等。銮驾仪仗的队伍有:会锣、子孙灯、彩谱、大锣、门旗、软硬对、迎喜大旗、高照、喜字牌、伞扇、督旗、嫁妆挑、样箱,样盒等组成。道具有:大轿(大轿高:3.5米宽:1.4米)由轿顶、轿檐、轿衣、……[详细]
小关公议高跷
  小关公议高跷老会,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70年),历经几代传承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小关公议高跷老会清朝时上过会道,出过皇会,该会为子孙会,是祖辈传承下来的老会,传承方式是父传子、子传孙至今已传承到第七代传人。该会表演形式由行会(踩街)及场地表演两部分组成,表演是以水浒故事为版本达到感化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十八位演员按照戏剧扮相为准,演出不同的折子戏,会员所表演的抢背、四门叉、过人、蝎子爬、哈蟆蹲、背剑、探海、铁板桥等动作难度相当大,要求要准确无误,万无一失。另外还有随队而行的仪仗,如:督旗、门旗、刀旗、高照、灯牌、茶炊子等甚为壮观,因为这些道具的点缀,更增添了该会的可观性。传统的高跷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普遍提高,努力探求高跷表演的规律,在保留高跷应有风格的前提……[详细]
中华武士会(形意拳武术)
  中华武士会由李存义、张占魁等几人于1911年在天津三条石“普度庵”旧址内始创,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12年迁至在天津市河北区大经路(现中山路)造币总厂后院的一栋两层挑台式楼内,武士会设传习所于中山公园内。中华武士会教授的“形意拳”和“八卦掌”是当时武术界的大拳种,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崇拜和拜师求艺者,使当时的中华武士会盛况空前,那时曾流行“南有精武会(霍元甲在上海开设的武馆),北有武士会(中华武士会在天津开设的武术会所)”,创下了武术史上的一段精彩篇章。中华武士会的创始人李存义、张占魁等几人于1911年在天津三条石“普度庵”旧址内商议筹备成立“中华武士会”,当时张占魁请冯国璋题写了会名,并聘冯国璋为荣誉会长。经多方商议后,初步议定由刘文华任总教习(教练),李存义任教务长,会长一职由李存义的……[详细]
天津传统形意拳
  “天津传统形意拳”根据“形意拳”—“八卦掌”等技艺繁衍而来。李存义于1898年带艺来津,首次传播“形意拳”技艺,至今118年。特点是简洁明快、灵巧凶悍、迅猛快捷。河北省深县李老能学艺于山西戴龙邦的“六合心意拳”,由他传入河北,定名此技艺为“形意拳”。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李老能收徒刘奇兰、郭云深等,李存义师事刘奇兰,得到拳法大师郭云深的点拨,技艺独多。李存义又拜董海川学练八卦掌。与八卦掌师兄眼镜程、翠花刘等,做技艺交流,互相授受。并深入军队、学校等教学,民国元年在天津组织成立“中华武士会”任本部总教习,促进了国术的发展。他集形意拳、八卦掌于一身,融会贯通,以形意拳为主,以八卦掌为辅,合形意拳之劲、八卦掌之巧,自成体系。实践证明它不但有较强的竞击性,而且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改善素质、防病治病……[详细]
天津剪纸
  天津剪纸工艺,历史悠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很贴近,是一种广泛普及的群众艺术。剪纸常常被人们用来作节日室内外门窗装饰,服装、鞋面绣花图案等。清代剪纸艺人伊德元,继承和发展传统剪纸技艺,弃剪采刀,专用刀雕刻,把剪纸艺术与皮影、彩绘艺术相结合,使其具有新的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内容上,他创作了许多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使剪纸从民间手工工艺发展为艺术创作。天津的剪纸,纸条流畅,纹理清晰,刻画精细,画面情景交融,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是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装饰品。( 天津)……[详细]
  津门霍氏迷踪艺为津门大侠霍元甲于1889年在家务农时所创。津门霍氏迷踪艺以霍氏家传七代的秘踪拳为基础,将内、外两家的- 和运动轨迹的精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霍氏秘踪拳原有的- ,又突出了迷踪拳械套路动作快、慢相间,姿态顺遂,体现了手、眼、身法、步、刚、柔、绵、圆、巧及猛、快、脆、硬等,不停滞及落地生根和桩功稳重的特点。套路编排朴实、古拙、简洁、粗壮,手法多变,敏捷刚烈,攻防有序,步法顺畅,进退、跳跃随心所欲,身法灵活、移形幻影变幻莫测,气、力相结合,呼吸平和,路线通顺,并且形神兼备眼随手行,目随势定,整个套路一气呵成,即有内家拳法的阴柔稳重之势又有外家拳法的阳刚猛烈之形。霍元甲家传之秘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据史料记载,它出自少林,最早为达摩所创。相传宋代的周侗练习此艺,其弟子林冲、卢俊……[详细]
  东于庄同乐花鼓老会成立于清咸丰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该会位于东于庄崇善堂公所内,据该会98岁老艺人“刘金山”等人回忆,该会早年是由安徽风阳传至天津。当年,因安徽闹水灾,有安徽“于氏”弟兄俩人逃荒至此,以唱花鼓为生,他们演唱的凤阳花鼓音乐别致、曲调优扬、雅俗共赏深受百姓喜爱。后来,经当地富商李、王、费、周等人倡导,并多方联系,发动居民筹资组建,逐步形成现今的同乐花鼓老会。同乐花鼓老会表演的主要内容由八名小演员组成,扮相身段借鉴于戏剧表演形式,其内容以梁山好汉为题材,由梁山英雄扮做打花鼓的艺人,混进大名俯搭救卢俊义而演绎的故事。同乐花鼓老会出全会时可达百余人,前场包括执事仪仗队及各种器皿(详见相关器具照片);中场由“南嘲子”和飞钹组成,曲牌为遮鼓十番、南嘲子36番等;后场由八名小演员分……[详细]
  五指弹禅 技法是乔义清于1903年通过长时间研究黄帝内经、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引导图》、《五十二病方》等多本古籍中记载的 手法,加以提纯修正而总结的一套点穴 技法,起名(五指弹禅)距今有百余年历史! 本来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中医 ,又称推拿,古称按硗、案杌等,五指弹禅穴位 归宗中国古老的中医 。中医 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总结和认识和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时或与野兽搏斗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发生,出现疼痛,他们自然地用手去抚摸,按揉逐步收到效果;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出血时,人们便本能地用手按压用以止血;当损伤使局部部位隆起时,人们又本能地通过抚摩、揉动使隆起变小或消失,从而缓解了肿痛。另外人们发现,用石片等刮擦某些部位能缓解一些特定的病痛,人类本能……[详细]

全部河北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