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 > 锡林郭勒盟民俗文化

锡林郭勒盟十大民俗文化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古代敖包的建立和祭祀比较简单,由祭师宣布,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敖包的所在地。人们在这个地方用土或石头建成堆子,举行若干仪式后就建成了敖包。以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这里祭拜,祈祷人畜兴旺。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聚集区后,祭敖包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牧民对敖包的参拜祭典始终不变。祭敖包的仪式通常在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间举行。有的一个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祭敖包从日出之前开始,仪式隆重、严肃。所有参加者都要围绕敖包沿顺时针方向转三圈,边……[详细]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群众性盛会,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具有代表性。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那达慕大会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当代的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今天,锡林郭勒盟地区举办的那达慕已成为全民健身和群众娱乐的重要活动。摔跤是那达慕的重要项目,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比赛前先推一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详细]
察哈尔服饰
  从整体上看,察哈尔服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服饰款式风格,吸取各地服饰的可取之处,形成了较典型的款式风格。因为察哈尔部落曾经是蒙古皇宫禁卫军,所以他们的穿戴还具有蒙古元代皇宫服装的特色,比如领口和大襟都不绣花,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和开衩衣边则用绸布进行镶边。察哈尔人如此美丽的服饰又演绎出了丰富多彩的礼俗讲究。比如,他们有相互赠送服饰表示美好祝福的礼俗,另外,在蒙古族人民的心目中,蒙古袍是十分神圣的,穿蒙古袍就必须头戴蒙古帽、脚穿蒙古靴(至少应是马靴)、腰扎腰带,这样才叫整齐、美观,才合乎礼节。……[详细]
东乌珠穆沁旗勒勒车制作技艺
  勒勒车是蒙古式的牛车,又名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现在东乌珠穆沁旗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可见。勒勒车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从秦汉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它车身小,双- ,完全用桦木、松木、柳木、榆木制成,不用铁件,便于制造和修理,而且易于在草原上行走,被誉称为“草上飞”,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勒勒车已逐渐为机动车所取代,除少数偏僻地区还有牧民使用外,目前草原上已难以见……[详细]
西乌珠穆沁旗蒙古包营造技艺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牧生产的独特民居。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种“三段组合”的房屋,可以化整为零,材料也轻捷便携,可以反复使用,所以建造、拆卸、搬迁、修理都十分方便。西乌珠穆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旗内蒙古族居民近五万人,占总人口的68%。西乌珠穆沁旗蒙古包制作工艺讲究,结构主要由架木、苫毡、鬃绳三部分组成,一般……[详细]
  乌珠穆沁草原是现代蒙古族搏克的摇篮。为了把搏克运动发扬光大,东乌珠穆沁旗于1984年成立了摔跤协会,将每年夏天的6月10日定为搏克节。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搏克运动与中国式摔跤融为一体,正式纳入全国摔跤锦标赛中。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骑善射和身强力壮著称。《元史》说: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这三项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摔跤--摔跤,蒙语为搏克。蒙古族摔跤,起初具有很突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体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宴会,都要有摔跤交手竞技助兴,并像中原历代王朝用武举选士一样,把摔跤定为武举取士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摔跤的佼佼者可以获得很大的荣誉。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详细]
  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早在元、清时期,正蓝旗就是皇家御用奶食品供应基地,被誉为“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在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城外设置过大型的皇室奶食品基地,故正蓝旗一带的蒙古族察哈尔部落“察干伊德”加工和生产方式由来已久,以净、精、美等特点位于其它部落之首。而后,他们把蒙古族奶食品的制作方法传承下来,形成“察干伊德”文化。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据统计,正蓝旗从事“察干伊德”制作的牧民达1.4万人,加工品种达28种。产品销往中国境内20多个城市,以及蒙古国、日本和部分东欧国家。为了弘扬“察干伊德”文化,正蓝旗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察干伊德”评比活动,并先后举办了10届“察干伊德”文化节。文化节融入了现代与欧式制作技艺,设置奶食品现……[详细]
  蒙古族婚礼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蒙古人粗犷、豪爽、勇敢、智慧、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蒙古族分布地域广阔,因居处地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婚礼仪式。传统婚礼在蒙古包内进行,在婚礼中,民族传统服饰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各地婚仪大同小异,展示骑术是其中一大特色。婚礼过程往往伴随着形式多样的歌舞表演,场面十分热烈。西乌珠穆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纯牧业旗。乌珠穆沁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独特的北方民族风格、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热烈的歌舞形式和隆重的场面而著称。整个婚礼过程礼节繁多,包括定亲、接亲、婚礼、回门等三十多个环节,表现出勤劳、勇敢、智慧的乌珠穆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由于种种具体的原因,目前乌珠穆沁婚礼仪式已经被淡化,颇有失传之虞,亟待制……[详细]
  阿巴嘎潮尔即通常所说的潮尔音·道,它完全是用嗓音发出的声音,如同哈拉哈潮尔、呼麦一样用嗓音发出不同的音和音色。演唱潮尔道(čogurdaguu)之“潮尔”,意为“回声”、“和声”、“回响”,是蒙古族一种古老的多声部合唱形式,仅存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过去,潮尔道是在宫廷王府或隆重的庆典仪式、大型那达幕会上由专门的“王爷的歌手”演唱。表演方式是由一名歌手唱长调形态的旋律声部,其余人演唱持续的固定低音,后面有附加的“副歌”部分,叫“图日勒格”,由参加宴会的所有人及歌手一起演唱。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潮尔道在元朝宫廷中演出。后来,元朝灭亡,蒙古皇室北上至今锡林郭勒境内,潮尔道被带到了锡林郭勒草原。解放前,潮尔道盛行于锡林郭勒阿巴嘎、阿巴哈纳尔等旗王府中,曾经担任王府首席歌手的著名长调大师哈扎……[详细]
  刺绣,蒙古语称“哈塔嘎玛拉”或称“教由达力敖由呼”。蒙古族刺绣是用彩色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在绸,布、羊毛毡、布里阿耳皮底子上绣花或作各种贴花的一种艺术晶。据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等有关文献记载,在13世纪下半叶(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应用范围很广,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蒙古民族创造了瑰丽的刺绣艺术。蒙古族刺绣的方法种类很多,结合蒙古族生活的不同材料和具体制作方法,以及造型、纹样、色彩的选择等制作时各有区别,各显其巧,各具特色。蒙古族刺绣大体上分为绣花、贴花、套古其呼、混合等几种——绣花,在蒙古语叫“花拉敖由呼”,一般用绸布或大绒做底子,绣各种花卉、几何纹样、卷草纹、盘肠和交叉图案等,主要用黑布,有时用青色底布绣绿叶红花,一般花叶不……[详细]

全部锡林郭勒盟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