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邢台市 > 威县民俗文化

威县十大民俗文化

威县乱弹
  威县位于河北南部,距省会石家庄138公里。乱弹至清嘉庆、道光时,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京徽的合流,乱弹便脱颖而出,自立门户。威县乱弹剧目丰富,约有三百多出,代表剧目有《临潼关》、《广武山》、《煤山》、《两狼山》、《石佛寺》、《全忠孝》、《白逼宫》、《王莽篡朝》、《大上吊》、《调寇》、《金钱豹》、《顶灯》等。威县乱弹主要唱腔方面有明显的俗曲痕迹,演唱上近似丝弦腔,但较丝弦腔更为浑厚、粗犷。威县乱弹原来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杂腔小调。现在唱腔均以板腔体的“乱弹腔”为主,特点是男女腔均为本字咬音,假嗓拖腔。主要板式有[一鼓头]、[二鼓头]、[慢板]、[流水板]等,偶尔也唱昆腔。其唱词是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昆腔唱词为长短句式……[详细]
威县土布纺织技艺
  威县土布纺织工艺形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主要是世代相传,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无确切文字记录,由于土布纺织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受自给自足观念的影响,土布纺织通过家传,农民相互帮助借鉴,其技术广为普及。土布纺织工艺非常繁杂,分多道工序。主要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浆线、染线、络线、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能织出平纹布和斜纹布,按图案分为方格布、汉字布和花鸟鱼虫布,方格布又分斗式方格布、竹节式方格和水纹方格布,条纹布可根据经线的颜色分为多种不同条纹布,汉字布可分为王字布、土字布、工字布、双喜字布、花鸟鱼虫布是把代表喜庆、吉祥、富贵的石榴花、荷花、蝴蝶、鹿等织成图案。威县土布纺织工艺是劳动人民长年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它保留发展了中国传统和纺织枝术,承载了自元末明初以来各个时期的科……[详细]
威县梅花拳
  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东临清河县,西界广宗县,北与南宫市毗连,南与临西县及邯郸地区丘县接壤。威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涌现出著名义和团领袖赵三多、义和团首领阎书勤等历史人物。梅花拳全称为“五式梅花桩”,因在梅花桩上演练而得名,落地演练称落地梅花桩,习称梅花桩、梅花拳或梅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拳种之一。威县梅花拳历史较为久远,有别于平乡的梅花拳。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威县李家寨张姓梅花拳的一支随山西移民迁至威县。后平乡梅花拳的两支先后传入威县。目前威县梅花拳以威县李家寨梅拳和平乡邹、张(俗称“大架”、“小架”)三支为主。威县梅花拳主要分布在威县、枣强、北京和山东梁山一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总署收山东巡抚张汝梅文》中就有关于威县一带梅花拳的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秋,威县梅花拳赵三多联合……[详细]
  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属冀南平原。这一带地处偏僻,民风纯厚,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因而孕育出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全国著名曲种——梨花大鼓。梨花大鼓起源于直东交界地区的河北东南部与鲁西北兴盛于威县一带。原称“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敲犁铧片,唱农歌而得名。它产生于明代中期,是在“大秧歌”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形式,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清代作家刘鄂所著《老残游记》中就记述了梨花大鼓在济南的演出盛况。民国后,梨花大鼓在威县及周边地区的鲁西北、豫北、太原、石家庄、保定等地广为流行。这时期,梨花大鼓艺术不仅有了大的提高,而且演唱队伍不断壮大,名伶辈出,极盛一时。建国后,梨花大鼓得到空前繁荣,仅威县就呈现出孙家班、魏家班、郭家班三足鼎立的局面。1978年,中国曲协理事,河北省曲协……[详细]
  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东临清河县,西界广宗县,北与南宫市毗连,南与临西县及邯郸市邱县接壤。辖16个乡镇,522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人,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威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片热土孕育了崇文尚武的传统习俗,武术流派纷呈,有梅花拳、八卦掌、洪拳、查拳等拳种。威县作为义和团运动发源地而声名远播,享誉中外。威县十字八方拳由来已久,据记载清朝雍正年间,威县邴庄村冯世礼得到武林高人指点,习练十字八方拳,由此该拳种在威县及周边地区发展传承。十字八方拳分布在今河北邢台、衡水及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在威县十字八方拳主要分布在郭固村、马桥村、寺庄村、赵村、小河村等10余个村庄。十字八方拳的特点是:讲究上崩下跳、里撩外划、左拦右架、前冲后突、闪展腾拿、手、眼、身、步、脚、肩、肘、腕、跨、膝招式变化多端。……[详细]

全部威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