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十大民俗文化

中幡(正定高照)
  正定的民间花会艺术——高照(民间杂技)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城铺(附城驿)村。该村北靠新乐市,南距县城30公里,地势平坦,农田肥沃,曾是两千多年前的古鲜虞国的国都。高照,又叫中幡。起源于民国以前,已有百余年历史。据说,皇帝出行有盛大的仪仗队,其中,幡旗必不可少。打举幡旗的人在闲暇之时,就要弄幡旗,最终练得一身绝活。后来出宫,到正定,把此技艺传给喜爱的村民,相传沿习。高照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其长短、粗壮不一,最重的有近72公斤。表演前把竹竿用龙凤小旗缠绕,上竖两把花伞,竿顶还要插十支雉鸡翎等作为装饰。表演者用竹竿在身上做出各种动作,基本相当于杂技中的”顶竿》。高照的表演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农闲之时,表现农民在太平年间庆祝丰收等等的喜悦之情,一般由几个汉子轮流表演类似杂技的各种动作,动作灵活而多……[详细]
常山战鼓
  正定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石家庄市正定县是历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称其为“常山战鼓”。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常山战鼓发源地河北省正定县原名真定,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民间艺术之乡。自晋至清末以来一直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古代冀中冀南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战鼓是正定民间表演艺术的优秀代表,源远流长,久负盛名,起始于战国,兴盛于明代,因正定在历史上为常山郡(三国名将赵子龙故里),故而得“常山战鼓”之名。常山战鼓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2-3]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型,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石家庄市正定县是历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详细]
正定宋记八大碗
  正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八大碗,是正定一带民间传统菜肴的主要代表,此技艺创造经过历史演变和战乱,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并开始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制作技艺以“宋记”最为正宗,最具传统风格。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并精选其肘子肉、后臀肉,还有以精肉做成馅制成肉丸子,分为扣肘、扣肉、方肉、肉丸子。四素以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等30余种,根据招待的客人不同,选择其中八种,经过其独特制作工艺做熟而成。由此技艺制作的八大碗已经成为该县城乡婚庆、重大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时,不可缺少的一套菜肴,已成为正定县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此技艺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掌握以及配料的选购等。由此制作的菜肴八大碗,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经济实惠,肥而不腻,老少皆宜,且具色、……[详细]
正定跑竹马
  正定历史悠久,民间花会遍布全县,尤以正定镇的东柏棠的民间花会舞蹈竹马为代表,是当地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十分喜爱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正定东柏棠竹马,又称跑竹马、竹马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为清康熙年间,一个流落民间的宫廷艺人,路过正定传授给柏棠村民的;一说是清咸丰年间,直隶有高腔戏班来正定柏棠一带演戏,戏中有跑竹马的场面,很有趣,柏棠人熟记并学习演练,由此流传下来。竹马表演的内容是皇家行围打猎的场面,动作套路多变,少则有十几人,多则有五、六十人表演。表演时,边舞边唱。主要套路有:《-》、《七星》、《蝴蝶》、《梅花》、《椅子圈》、《八卦阵》、《蟠龙阵》等等,多变化,配以大鼓、响锣、大钹等响器相随其侧。演员按鼓点跑动,一边跑动一边唱念。早先表现的是围猎、征战等内容;现在则是交爱国粮……[详细]
龙狮道具制作技艺
  正定龙狮道具制作技艺由来已久,中国老百姓自古就有舞龙舞狮的习俗,自古正定为路、郡、府、县治所所在地,地理位置显赫,经济文化繁荣,正定龙狮道具制作中心,为手工作坊式经济运行模式,多年来一直是买家口碑相互传颂,争取回头老客户的自产自销的营销模式,自此正定的龙狮道具制作作坊名声远扬,在老一辈的龙狮玩家中孰知。作为“北狮”的代表沧州舞狮的道具就是来自于此,据正定文史资料、县志等记载:“清朝道光年间传入新城铺、八方等村,表演时两人合作,一人顶狮头,一人披狮身,另一人执绣球引逗......”《古常山郡新志》记载:“正定府各县民间组织:五、杂技会,舞龙舞狮等……以娱乐健身为宗旨。”这些材料反映了正定一代舞龙舞狮活动的兴盛,正定的龙狮道具制作作坊则更为兴盛,据家人相传生于道光年间的太爷王洪涛年轻时为了养家糊……[详细]
正定三角村高跷
  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县位于冀中平原,滹沱河北岸,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毗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历史悠久,其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繁荣。三角村高跷正是在这片沃土上生长的一枝奇葩。相传正定县三角村高跷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三角村高跷与其他民间花会一样完成了由田间娱乐到文武兼备、角色分明、内容丰富、自成一体的蜕变,成为民间节庆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相传慈禧太后避难西安返京途经正定,从正定车站转乘火车时,在欢迎队伍中,三角村的高跷队表演博得慈禧太后喜欢。自此,三角村高跷在正定的民间艺术表演中崭露头角,每逢节庆,三角村高跷队就经常在本村及周边邻村进行表演。据记载高跷起源于先秦,后不断与民间相承并日臻完善。其表现形式分为“文”与“武”两种……[详细]
正定春节大庙会
  古城正定,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古文化的组成部分——庙会文化在正定早就闻名遐迩。具有浓浓民俗色彩的正定春节大庙会是古城正定的一大文化品牌,截止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春节大庙会,辐射广、影响大,为众多城乡居民接受和喜爱。其主会场设在隆兴寺、荣国府、赵云庙、开元寺及其周边主要街道。庙会期间,不仅对以上四处文物旅游景点实行统一优惠门票,各个景点均举行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表演。隆兴寺内帝王礼佛盛典再现了康熙皇帝敕建隆兴寺、亲赐匾额、礼拜大佛的盛大场景。千手千眼观音表演是由导游科十位年轻的姑娘表演的,旋律优美,舞蹈动人,演绎了千手千眼观音的神韵。另外,隆兴寺大悲阁前的佛乐吹奏表演;大悲阁东侧 撞响吉祥钟,万民祈福祉活动;正定南城门广场前常山战鼓表演等等节目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详细]
  正定的传统腊会流行于城内各个街道四关及县城附近的村庄,是农历除夕之夜一项传统的活动,相传此俗始于清代,当初只是十几人提灯拜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逐步有了辞旧迎新的性质,人数也增至数十人,甚至上百人,除灯以外还增加了鼓乐队,每年除夕,灯队、鼓乐队沿街-,庆贺腊尽春回。凡有腊会的村街,在进入腊月之后,人们在忙着置办年货的同时,腊会的准备工作也就开始了,整修灯笼、筹办蜡烛、吹奏乐曲的演练。灯笼一般有丝网做支架,外糊彩纸,内插蜡烛的叫插子灯;有木框,外安玻璃,内插双支蜡烛的叫门灯。除此之外,有蜡会的村街还会互换帖子,凡是互换了帖子的村街灯会队伍都要互相转到,解放前后城内及附近各村大小庙宇较多,腊会队伍所到之处逢庙必拜,除互换了帖子的会头之外,还要有一番祭拜仪式,俗称为拜会(每年的正月十……[详细]
  解放前,正定县农村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富农占有。贫苦农民含辛茹苦,一年到头汗珠子砸脚面,把收获的大部分好粮都交了租子。除去少得可怜的一星点儿种子外,剩下的尽是些落秸秕子,只得过起那“糠菜半年粮“的悲惨日子。正定县历史悠久,地处燕赵故土,历有土瘠人众,居民杂处的特点。人民历经战争创历,又有滹沱河水泛滥,把好端端的一片土地从中隔开,自然形成了河北、河南两个区域。可南岸的土地比较肥活,水井虽够不上星罗棋布,但一般的土地能浇上水,一般年景收成较好。再者,河南岸大部分村庄与石家庄市毗邻,有不少人去经商,手里有了钱,在饮食上自然要比河北岸好一些。河北岸土地贫瘠,又有许多沙薄漏地,尤其是处于老磁河故道的陈道疃、里双店、傅家村、良下、南北二楼,东西慈亭一带村庄,人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这些农民,包括一些富裕……[详细]

全部正定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