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孝母埋儿获黄金的故事在全国广为流传,其孝母埋儿获金的发源地就在内丘。他的故事传说和敬老爱老之风在内丘更为传颂不衰,形成了独特的郭巨孝文化。目前,郭巨孝文化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受到国家的重视。一、郭巨及其卖儿孝母得金的故事传说据清《顺德府志》、《内邱县志》记载,汉朝郭巨,字文举,其先河南林县人。家贫岁凶,侨居中丘。一子三岁,母尝分食与……[详细] |
招子鼓原称鼓会,因鼓手背上插有鼓招子,故称招子鼓,盛行于河北南部隆尧县滏阳河、澧河和午河一带,它融音乐、舞蹈于一身,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花会。招子鼓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普及性强,它以击鼓为主体,配以锣镲,音调铿锵雄壮,气势恢弘磅礴,加上粗犷质朴的舞步,声势宏大,震撼人心,颇具乡土气息,是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花会之一。招子鼓是一种传统的乡艺,广泛流传在隆尧东部滏阳河与澧河一带。其中以隆尧千户营乡最为……[详细] |
广宗县的柳编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传和师传两种形式。主要特点是用柳条编制成生产生活用具、工艺品等。柳条砍下后趁湿捋去皮,在阴凉处放置几天,具有柔韧性后方能编制各种制品。柳编对湿度要求很严,一般情况下需到地窑中完成制作。柳编使用的工具均为艺人自制,主要有镰刀、锥子(环锥、草锥)、麻绳、线刀。所有制品的大小、宽窄、式样都靠艺人的制作灵感……[详细] |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中国较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梅花拳的组织形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领导武场。文场领导层侧重研究集中教学说精义的文理及负责管理拳内事务;武场弟子通过武功锻炼体悟拳理拳法。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架子是梅花拳基本功训练,其……[详细] |
近年来,柏城村翟俊成将传统秧歌舞与现代舞蹈相融合,创编出既有传统秧歌之底蕴又有现代舞之气息的新式歌舞。2009年1月,河北省出版局将之命名为翟氏秧歌舞。其特点是伴奏独特,动作舒展、快捷、有力、大方。其内容分两套共40节,前20节为一套属初级,后20节为二套则略有难度,主要表现在表演者对道具——扇子的掌握上,是基本功内容。翟氏秧歌舞的再一个特点是步伐与上肢道具的有机配合,要求甚为严格。步伐分自然前进……[详细] |
广宗太平道乐是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汉族宗教音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道乐源于太平道起义,太平道乐即是在起义的舆论发动和起义过程中形成的。东汉末年,巨鹿郡人张角为推翻汉家王朝,以《太平经》为经典教义而创立太平道,于公元184年发动举世闻名的黄巾起义。张角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对神的祈祷一起编成1,让徒众诵读。在众多道徒咏诵1过程中便形成了一种咏诵韵律——经乐。广宗太平道乐多用于汉族民……[详细] |
藤牌阵是我国古代战场实战技击项目,如今仅存于我国河北省沙河市十里铺村,当地人称之为“打藤牌”。沙河藤牌阵历史悠久,传说明末,李自成军队从北京溃败南退,其中有一人秘密逃遁十里铺村,将藤牌阵传授给村民,用以护村、防身,并留下“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训诫。三百多年来,村民遵循训诫,将藤牌阵代代相传,至今已传承十二代,经常习练者达二百余人,在当地,藤牌阵现已被列入小学体育课程。藤牌开战时,由战鼓指……[详细] |
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据《广宗县志》和《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术,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先后出现邹宏、景廷宾等著名拳师。梅花拳的组织形式分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领导武场。文场领导层侧重研究集“三教”学说精义的文理,负责管理拳内事务;武场弟子通过武功锻炼体悟拳理拳法。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详细] |
隆尧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境内有《史记》所记载的尧山、宣务山等。隆尧秧歌是由古代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根据表演特点和地域的不同,隆尧秧歌又分为南北中三路。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