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衡水市民俗文化

衡水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烧瓷,是在铜质胎体上涂敷釉料,经烧结、彩绘、抛光、镀金而制成的金属工艺品。又称“画珐琅”、“铜胎画珐琅”,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清代康熙年间,欧洲彩绘珐琅工艺品,传入我国宫廷,旋即受到皇室们的喜爱。康熙五十七年,宫廷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设珐琅处,逐渐把我国的烧瓷制作推向0。乾隆年间(1736~1795年),烧瓷达到鼎盛时期,烧瓷技艺获得全面提高,品种也逐渐增多,作品更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由于……[详细]
  饶阳仇氏金丝杂面的历史可追溯到清雍正七年,由祖居饶阳县东关村的农民仇老九所制。光绪年间,李姓太监每次回省亲都买仇氏杂面作为礼品带回皇宫,从此仇氏杂面或为贡面每年向皇宫进贡,当时较大规模的杂面字号名“生祥永”在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京津等地都设有分号。民国时期,仇氏金丝杂面曾获孙中山先生颁发的奖状。1929年在天津国货产品展览会上,其以“制作精良、品质尚佳”荣获二等奖,获奖状一张、奖章一枚。新中国成立……[详细]
  衡水地毯,在清末时期,是由薛振领、薛廷法、赵振洪、白立杭为代表的家庭作坊为主要经营模式,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发展衡水经济,1972年,衡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衡水鞋厂组建地毯车间,当时得到原衡水军分区司令员沈铁民同志、原衡水地区妇联主任闫碧波同志的大力支持,在衡水县及衡水地区各县广招地毯老艺人十几名,主要代表人有薛廷法、赵振洪、白立杭等。这些老艺人一边织地毯,一边传授技艺,并扩展到安平县前程干、……[详细]
  甘陵春酒酿造技艺:甘陵春酒酿造工艺源于清乾隆年间的“德聚源”烧锅作坊。作坊位于郑家口镇运河西岸竹竿巷北侧,“德聚源”门店在二道街,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德聚源”作坊的基础上建故城县酒厂,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名为“河北甘陵酒厂”,股份制改革后更名为“衡水甘陵酒业有限公司”。故城县郑口镇滨临京杭大运河,自古为名镇。据,《故城县志》载“郑家口镇滨临卫河,为南北水陆要冲,居民稠密,贾肆繁多……[详细]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其中的漳卫南运河段自清河县进入故城,纵贯全境,蜿蜒91.5公里。自元、明、清乃至建国之初,故城县的郑口镇、故城镇(旧故城县城)、建国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受此影响,为船队服务的季节性的篙工、纤夫及搬运工均来自沿河各村庄。为了便于协作,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生活情趣,在集体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运河船夫号子。……[详细]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其精湛娴熟,书体潇洒飘逸,能够把书者的非凡气度与书法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字形秀美,字体齐全,魏晋风韵、唐法、宋意、元明尚态、清怪的特点尽显其中。衡水法帖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木刻法帖博物馆,衡水阎庄被称为中国木刻法帖第一村。古代将汉字书写在布帛上或刻在石碑、木板上拓下的纸稿被称为帖,法帖则是名人名家书法艺术范本。衡水木刻法帖,兴于明,盛于清,主要用于启蒙……[详细]
  武邑县硬木雕刻工艺,起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宫廷家具雕刻。它以选材精细、加工考究、雕刻细腻、文静典雅、造型优美等特点,博得皇宫贵族、巨富商贾及文人墨客青睐,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硬木雕刻家具从民间发展到宫廷时,雕刻工艺达到了巅峰时期。宫廷造办处特设雕刻家具作坊,大部分民间艺人被召入京,其中武邑艺人占八成以上,苏家庄杨氏姓、曹氏姓,薛庄村崔氏姓,武邑南关苗氏姓、史氏姓,紫塔孙氏姓、王氏姓,龙店……[详细]
    衡水匠心独韵内画工艺品主要以内画为产业,面向全国各地批发各种内画产品,包括内画鼻烟壶、内画水晶球、内画屏风、内画笔筒、内画烟灰缸、内画香水瓶等品种。图案主要有:清明上河图、长城、八骏图、松鹤延年、熊猫图、龙凤、牡丹(吉祥富贵)、梅花(报春图)、十二金钗、仕女图等数十种,也可以订做肖像、结婚合照、公司广告、宣传等高档内画工艺品。……[详细]
  武强年画始创于明永乐年间,到清乾隆、嘉庆时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县各种年画生产厂家和作坊达到近千个,从业者万余人。遍布全国各地的武强年画批发庄有160多处,年销量1亿多对开张。它对武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武强年画制作是在木版上雕刻细线图像,以纸印刷,并套色、填色,便于大量复制。武强年画一般在春节前上市,以满足人们贴年画的民俗需要。旧时,武强年画有单幅、对幅和多幅连环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