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白沙镇、太子镇以及周边的富有武术技巧的民间传统舞蹈表现形式,流传至今已有150余年。板凳龙表演是龙灯地花鼓的一种。因在三只脚的长条木板登上扎出栩栩如生的金龙被人们玩耍而得名。多在春节或喜庆、大型祭祀等俗事活动中表演,是当地百姓禳灾、祈福的一种形式。舞蹈时,常用三人分执三只凳脚,主要动作有“祈五福、插柳花、摆四门、倒推磨、龙擦痒、滚芦灰”等。表演动作灵活巧妙,节奏……[详细] |
阳新历史悠久,是一个农业大县,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等20余种,盛产的糯米是人们经常食用的粮食之一。因其香糯粘滑,营养丰富,故而可制成各种风味小吃,如年糕、元宵、粽子、糍粑、糯米糖等。阳新糯米糖又叫麦芽糖,因原料使用糯米和麦芽而得名,是阳新有名的农家甜点。虽然现在的甜点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各种极具创意的糖食令人眼花缭乱,但唯有糯米糖是传统手工制作,且以家庭式代代传承下来的技艺。他们坚守……[详细] |
阳新县宗教文化渊源久远,唐、北宋时期寺观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到南宋便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颜山混元道派。位于阳新县富河南岸的颜山,是中国道教混元派的发源地,当地人们俗称颜山道。颜山道在阳新接代相传已有700多年历史,至今有47代传承人。这一广泛传播的重要道派,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常规化的古老民间习俗。颜山道有别于其他宗教信俗的宗教人士集体性活动,主要指颜山道发源地的普通信众个体和群体信仰活动,具有鲜明……[详细] |
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是蕴含特定历史信息,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地方食品的制作方法。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上。阳新折子粉享誉鄂赣边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起,在阳新就有人从事折子粉的手工制作,民国时期至今也有很多人在民间传承折子粉制作技艺。据当地制作折子粉的老人讲,历史上折子粉是进贡朝廷的“贡粉”。解放前,折子粉是招待贵客、孕妇催乳的佳品,有钱人家才能吃……[详细] |
木榨压榨制油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民俗工艺,蕴涵五千年文明精髓,距今1300年前的唐代就有木榨油作为朝廷贡品的史料记载。阳新县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非常适宜油茶、油菜、芝麻等农作物的栽种,是油料作物的传统产区。明清时期,阳新较大的村落都有油榨坊。阳新木榨榨油技艺经历代相传至今,至少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传统的榨油过程主要包含焙干、碾粉、蒸粉、包饼、入榨、出榨、装缸等工序。每道工序、每个工艺都靠师徒口传……[详细] |
浮屠镇玉堍村油面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制作技艺是浮屠镇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其质量享誉鄂赣边区。明朝期间,李氏落业浮屠镇玉堍村,就有人从事油面制作,其工艺前后有四百多年历史。浮屠玉堍油面手工制作工艺历经几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工艺流程为和面、割面、搓条、盘(条)面、上筷、拉面、晾晒、割面头。其主要原料有面粉、植物油(菜油、豆油、花生油)和食盐。主要制作工具是油面架、竹……[详细] |
《落田响》是流传于阳新枫林、大德、洋港、木港等一带的插田歌,一九八一年由“咸宁地区民歌工作小组”和“县民歌采集小组”联合采录,采录对象徐相玉,时八十岁,采记者是费杰成、甘朝清(地卷成员)、胡坤泉(地卷成员),一九八三年被《湖民间歌曲集成》收录出版。《落田响》是鄂东南地区田歌中篇幅最长、价值颇高的民歌歌钟,其称谓取其歌中第一支号的名称所来,在村民众又称“打号”。有十七支文学标题、内容各异、曲调不同的……[详细] |
东源挖山鼓是阳新农事活动中,助兴娱乐锣鼓表演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农民插田、挖地、打鼓即乐,一鼓催三工情景。古有“五大套、十小唱”之称谓。五大套指的是唱本中的五大件故事,每一大套故事内又有十小件不同内容的段子。如第一大套中的“唱古人”之套数即:“红古人、黑古人、笑古人、哭古人、白古人、花古人、孝古人、歌古人、贤古人。”鼓具状为长圆柱体,鼓肚稍大,两头递小。鼓皮多用牛、猪、羊皮,上等的要算麂皮。鼓长约……[详细] |
什锦锣鼓,流传于富河南北一带的民间器乐套曲。始于明末清初,最早是乡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安平、祭奠宗祖的一种宗教风俗性民间吹打乐曲,到民国初期,什锦锣鼓开始摆脱祀俗的禁锢,开始多种艺术形式发展。什锦锣鼓是一部混牌缀体的民间器乐吹打套曲。它以26段带有选律的吹打曲牌和22段纯击打乐曲牌组成一个篇幅宏大的整体。祀稷锣鼓共有7个乐章,序为祈神章、迎神章、媚神章、娱神章、尊神章、送神章,总共49首曲牌。乐器……[详细] |
阳新县产茶历史悠久,已有二千余年,宋朝,阳新的“白毛尖”茶被列为贡品。阳新茶由于品质优异,制作技艺特别,色香味俱佳,为历代皇家贵族、文人墨客、道家佛家所追捧,并留下了许多茶诗和茶歌,形成非常独特的茶文化。阳新芽茶属于绿茶一种,在21个镇场区均有栽培,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龙港镇、排市镇、军垦农场、综合农场、兴国镇等。自古以来,茶农都是通过父传子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其制作工具主要有竹萝、竹匾、竹圈……[详细] |
阳新古称兴国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可谓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久负盛名流传100多年的方氏红膏药,发源于浮屠镇宏卿方林方氏家族,诞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方氏红膏药一膏治多病,对临床治疗跌打伤痛,骨折骨刺,软组织损挫伤,关节炎等,能有效改善局部循环减轻或消除症状,促进功能恢复。古老的方氏红膏药,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社会的财富,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造福患者服务社会,发挥方氏红膏药的应有价值,是方……[详细] |
阳新县地处湖北省东南部,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44.8%,森林覆盖率为43%,盛产樟、杨、杉、黄连木、黄檀、枣、楠等木材,是湖北省林业大县。阳新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流传于阳新县境内及周边地区。魏晋至宋元时期,由于道教和佛教进入和宗族祠堂的建设,阳新木雕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像、神像、龙凤异兽、花鸟鱼虫的创作上。明清时期为阳新木雕艺术的鼎盛时期,境内颇为活跃的楚剧、采茶戏带动了阳新木雕……[详细] |
阳新说书,也叫打鼓说书,是流传在阳新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说唱兼有的曲艺形式,其唱腔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唱词说白以当地方言为基础,唱腔和调式以地方民歌为基础,表演时一人一鼓一签即可。长久以来,阳新说书靠着民间艺人们的口授心传世代流传,因此唱词说白都较为灵活,一般只需记住故事梗概,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情节,表演时由艺人根据具体情况发挥创作、加工润色。说书艺人所具备的条件是相当高的,既要有文学功底,……[详细] |
起源于阳新民间工艺美术,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阳新布贴画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美术品,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阳新布贴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乡间景物,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阳新布贴画具有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详细] |
属中国布雕艺术,由民间工艺美术家王分忠发明。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一绝”、“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工艺”,居荆楚民间工艺十大绝技之首。布雕、温感与绘画技法及改进的刻刀、烙铁等工具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雕刻技艺。集雕刻、剪纸、图画、油画、版画等古今中外美术、书法工艺之大成,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园地。……[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