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黄石市民俗文化

黄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打草鞋是历代农民遗传下来的生活习俗手工技艺,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过去农民在农作时穿用,特别是雨天上山打柴时,穿草鞋就不打滑了。农家有一担草打的草鞋卖的钱可以买一担谷的说法。草鞋制作需要干稻草、草鞋耙,首先搓草绳(用稻草搓成草绳),再用草绳编草鞋(把草绳系成结,套在七个齿的草鞋耙最外端的两个齿上,进行编作,依次向内部的齿上移动编织,最后落在中间的那个齿上,就收尾制成了)。打草鞋、卖草鞋、穿草鞋,频频……[详细]
  油面是黄石阳新县的知名美食,在鄂东南地区享有盛名,尤其在阳新一带流传甚广。在阳新县木港镇下彭村一带,是生活养家的必要手艺,逢年过节时走亲戚访友时,油面是最好的礼物;女子坐月子时这也是必备的“补品”,而且这习俗沿袭至今。红秀油面生产制作工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于3-4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不知为何人发明创造,现在尚无考证。经历了几十代的传承与演化,红秀油面相比较周边其他县镇的各种油面做法,红秀油面的很……[详细]
  阳新各地往日过大春、小春、天花时,有“送水”习俗,亦称之送天花娘娘。小春过后,请道士,并请两个人,一个担火桶,一个端茅船。担火桶的人在送娘娘的头天的晚上到各家各户收煞。过小春的人家将一片烧红的瓦片丢到桶内,为灸火桶。端茅船的人也上各家各户,每家将盐和茶叶包在一起,放入船内,然后放在祖宗堂内做几场道。次日,将茅船送到村外的水边烧掉。第一个人端船,第二个人担火桶。接下来是道士送水人们看着旗帆,拿着棍棒……[详细]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有位钦差大臣下江南巡察。路过韦源口镇时,被一阵奇特的香味吸引,遂下马寻找。他和侍从们沿途找了很久,也没有发现人家,后见到湖中的渔船上飘出阵阵烟雾,才发现香味正是从湖中传来。原来,捕鱼为生的渔家吃住都在渔船上,一日三餐就是用湖水将鲜鱼和大米煮成鱼饭,而引得钦差下马的香味正是这鱼饭散发出的。钦差尝了鱼饭后大赞:“春湖活水煮活鱼、味道鲜美遍九州。”临走,他还把渔民煮饭的锅也一起带了去。……[详细]
  相传古时候的妇女是没有系围胸的习俗的。这里有一个特别神奇的传说。古时候的妇女要比男人聪明得多,每一个家庭都是妇女当家,每一件事情都是女人说了算。有一天,罗颖骑着马从地边经过,见一农民正在地里锄草,就问他:“你每天锄草,千锄锄,万锄锄,一天锄了几千几百几十锄?”农民答不上来,回家将这件事跟老婆说了,他老婆将后脑一摸,有了主意,告诉丈夫:“他要是再这样问你,你就如此回敬他几句,”就在丈夫的耳边悄悄的耳……[详细]
  阳新县浮屠镇茶铺鱼面,是当地一种传统特色食品。早在明末时期(1606年)先祖柯大信由湋源口迁入(大唐铺)新来柯,劈山开荒,搭巢安居,看中了新来柯区位优势,东高有丘陵可以种粮,南低有湖泊可捕鱼摸虾。先祖定居以来,世代繁衍,素有以务农为本,打鱼摸虾,生活过得怡然自得,为了储藏和利用好各类小产品,先祖与黄氏太婆一起精心创制了“捶鱼”食品。经过代代相传,至今已有400余年制作历史。新来柯捶鱼,制作工序复杂……[详细]
  自清代乾隆年间以来,我县龙港大桥铺村郭氏就开始了年度宗祠当祭活动。名曰“祠堂当祭”的习俗。祭祀的主要对象是郭氏一世祖郭子仪暨列祖列宗,祭祀时间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至十五,由十六祭承担。十六祭祀氛围内八祭(四门庄3祭,北园庄2祭。荆山庄2祭,华斗、禄海、德铉三庄共承半祭,贤户轮流承担半祭),外八祭(梁头庄3祭,坑口庄2祭,塘庄1祭,得秀、得荣二公承1祭,祥户1祭)。祭祖时间定为八月十三至十五,原因为:……[详细]
  伍家祠,是阳新县王英镇国和一处伍氏的家祠。伍家祠传承的一脉之伍氏子孙念念不忘祖训,堪为人文精华。秋社则是既致祭,又唱戏,且是三天三夜。伍家祠社戏活动场景恢弘,形势壮观,影响广远。在伍氏族谱上记载东周时期,伍子胥有贾、彭二位夫人。而在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杀掉伍员(伍子胥)的父兄后,伍子胥闻信逃难,昼伏夜行。就在伍子胥过韶关期间的逃匿过程中,既遇到过一名好心的渔丈人,为伍子胥摆渡;更有抱石沉躯的浣纱……[详细]
  阳新纯谷酒酿制工艺历史久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阳新纯谷酒原材料主要是以稻谷酿制而成,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六个步骤:一、浸谷。稻谷以冷水浸泡,浸泡时间以季节而定,稻谷米粒浸透95%以上。二、蒸谷。将浸泡稻谷装入甑内加盖蒸,使稻谷受热膨胀。整个蒸谷过程中大概每2小时加冷水并翻动稻谷一次,使之受热均匀蒸透,无硬心。三、摊晾。蒸熟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详细]
  三国时期,富池口北部江中的半壁山是重要的锁江战场,吴国大将甘宁曾统下雉、阳新两县而驻守富池口。甘宁勇武善战、爱国爱民深受富池百姓爱戴,战死后葬于富池镇。当地人民为祭拜、纪念甘宁将军,宋代就建有塑像建庙、修缮甘宁墓。富池现建有吴王庙(昭勇祠)、甘宁公园,甘宁公园内有甘宁塑像、甘宁寺、甘宁墓、甘宁泉、古戏台等。自宋以来,富池地区就开始有怀古祭贤、祈福禳灾的祭祀甘宁和祭拜甘宁墓的活动,俗称“富池三月三庙……[详细]
  我国使用蔑编用具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阳新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气候温湿,盛产毛竹、水竹等。唐宋时期,阳新人便大量使用竹床、竹席、竹椅、蒸笼、簸箕、竹篮等生活劳动用具。蔑编工艺源自民间蔑编技术,制作流程讲究又复杂,编织的技术要求较高,整个流程包括选材、破竹、分蔑、铡蔑、煮蔑(浸泡)、编织等多项工艺。蔑具画面以竹蔑的原色黄色为底色,或配以通过染成红色、绿色竹蔑条编织图案、文字,以表现吉祥喜庆。篾匠艺人……[详细]
  草编,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编成各种用品,如草帽、草席、提篮、果盘、草扇、草鞋、蒲团等。阳新草编主要原料为当地所产的稻草杆、麦草杆,经过简单加工编制物品。编织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边、缠花、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等种种。有的将编制草料染上五颜六色的色彩,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用各种色彩线加绣装饰纹样……[详细]
  阳新年粑是阳新县的特产,具有千余年的历史,远近闻名。阳新的年粑分两种,一种是用大米制作的白粑,蒸熟后在粑中点红,代表丰收、喜庆和圣洁;一种是用高梁制作的红粑,代表日子兴旺发达,越过越红火。过春节时,当地人便蒸粑、煮粑待客,或送亲友作礼品。阳新的年粑每年制作两次,一次在春节前,一次在二月花朝后(农历二月十五)。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小年,家家户户开始做年耙。年粑的原料以粳米为主,兑进适量糯米,洗米晾干后用……[详细]
  位于阳新中部南坦湖区的栗林村有赛龙舟的传统习俗,栗林赛龙舟习俗历经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节日民俗文化特色,其传承脉络清晰,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明末清初赵氏族人在南坦湖与赵家湖边围绕的半岛栗林嘴落业,以渔业农业为生,湖水与命运息息相关,为禳灾赐福和纪念屈原,赛龙舟这一民俗活动流传了下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本村身强力壮的男性在当地的湖上训练划船。五月初一驾船去栗林嘴半岛伸入到湖心的……[详细]
  以沿富河为界划分为“南乡采茶戏”和“北乡采茶戏”两个大类。北乡采茶戏被称之为“哦嗬戏”,又叫“东路高腔”等。清代后期,阳新县境内流行采茶戏,富河南北共有戏班200余个。由于受传承和流变因素的影响,县境内不同区域的科班又有所区别。哦嗬戏主要分布在韦源口、太子、大王、王英、三溪、白沙、陶港等地。其唱腔由正腔、彩腔、击乐三个部分组成,属板腔体音乐。正腔包括[四平]、[叹腔]、[还魂腔]、[四马回堂]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