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黄石市民俗文化

黄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木港打花棍是一种具有体育竞技特色的民间原始舞蹈。主要流传于木港、枫林、排市一带。其道具是两根五尺余长、坚韧、击声清脆的鸣啼竹。粗度适于青少年手握,最尾一节可开槽并栓入几个铜钱挂上红缨。表演的基本形式是以两人搭对为基本形式,也可四人组成互动组合。表演者双手持花棍相对而立,合着花棍敲打的节拍,同时口念歌词,一字一击。此活动以青少年为主,歌词富于响亮、欢快、浪漫的童谣特色,敲打动作以“击地”和“空中翻打……[详细]
  三溪斧头是当地手工业产品知名品牌,是原咸宁地区计划产品,获湖北省轻工局优秀产品奖。解放前老三溪老街打铁业就远近闻名,技艺高超,有伍修登等老师父。1954年,在三溪街成立了铁业社,1958年吸纳江西周宽良、熊福生等成立了三十多人的互助组农具厂。1948年-1986年仍很旺盛,有红炉9个,日产300把铁具。计划经济时代,钢材料由地区计委核批供给,产品定销阳新五金公司、咸宁二级站及江西、上海等地,至今仍……[详细]
  抛彩球是地花鼓中的一个舞种,以道具彩球系竹杆,被抛打歌舞而得名。原常见于春节间伴狮子灯等一道出窠玩耍;由一花旦角色握杆抛球,饰演观世音,她是舞蹈核心人物,另一丑角则扮演吕洞宾,嘻逗风流、诙谐亵戏,余一小生男娃踏踢起舞,与吕洞宾争风吃醋,抢踢彩球索爱,达到羞辱吕洞宾;另外有几名花灯少女角色伴舞,逢场助兴。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早年有一段不太光彩的旧事,与抛彩球难解难分。这是因为一天闲中的吕仙,不奈……[详细]
  “划旱船”是阳新县各地特别是三溪国和、宏卿一带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传说它起源于古时的三溪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水上赛龙舟。由于从前的三溪河河水丰满,龙舟赛事亦盛,后河水渐枯,清末就以划旱船取代了。一个旱船班子共由二十五人组成,在一个竹篙结构、红布围成的一丈五尺多长的大旱船中,两边各排十名持桨水手,前头加练歌排水手,中间站着持锣的小旦和击鼓的公共,船尾加上把舵的小丑艄公,形成一个真正的龙舟,音乐……[详细]
  打字牌主要流行于阳新县大王镇、太子镇等地,也称“摸牌子”,相传为吕洞宾所创,是一种当地群众特别喜爱的传统游戏娱乐形式,有众多的牌友牌迷。传统字牌为纸质,形状细长,共80张牌。字的颜色分为红黑二色,大写壹至拾和小写一至十两种,红字为大写貮、柒、拾和小写二、七、十,每字4张,计24张,黑字为大写壹、叄、肆、伍、陆、捌、玖和小写一、三、四、五、六、八、九,每字4张,计56张,共80张牌。其基本规则与麻将……[详细]
  阳新县有姑娘出嫁时穿绣花鞋、绣花衣、配绣花枕头的传统习俗,城乡女性多大备有精美的绿花荷包,内装各种彩色丝线和剪纸图案,做女工的习俗十分普遍。过去姑娘订婚后,都要准备为婆家每个人做鞋作为献礼物品,其中女性的一般皆为绣花鞋。也为自己或亲友的新生儿做适用绣品或用作送满月礼。绣花手艺十分兴盛,其主要作品包括绣花鞋、绣花枕头、枕套、枕巾、绣花裙、手帕、香包等。在艺术上以刺绣为主,剪纸为样,作工细腻,构图以花……[详细]
  龙港道情源于明末清初,龙燕一带连年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一些茶艺人被逼,将茶戏的唱腔加以改编,配上一个渔鼓筒、扎板,随水寻岸去他乡谋生,他们初始多是单档徒歌,沿门傍户换得一点裹腹之食,渐渐走进堂会、庙会、茶馆、酒肆,当水退后,又流落回乡,结帮卖唱,这样客、里往返不掇巡演,培养了不少听众群体,也就成就了曲种的形成。一般一人独立拉场演唱,一人一台戏,常讲唱大型故事连台本,主要曲目有:《韩湘子化斋》、《……[详细]
  《山伯歌》亦称《英台记》,是阳新民间长诗的典型代表。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内容,以独特的七音五句子为基本句法,五句一韵,语言通俗平实,不拘于比兴形式,而以合乎情理的递进语言阵式,显示语言魅力,引人入胜。有强烈的感情、悲情、娱情特色,文学篇章结构宏富完整,语言精湛感人,生产劳动之余可独唱亦可合唱。其分构乐章又有相对独立完整性,如《十里程》、《访友》《四季相思》、《十杯酒》都十分有名。上一代人几……[详细]
  《海棠花》又称《三百六》,是阳新县周边(原兴国州地区独创的明见叙事长诗)以五句子形式徒唱,故事梗概是一对倾心相爱的青年男女不得团圆,女死于疾病(另说为殉情)后,葬于后山竹林中,男依恋不改,多次梦中相聚,并于竹林中哭泣刻诗,男子出家后,计留有情诗三百六十首。包括有:借茶相遇、梅山生情、五更鼓、十二时辰想郎、十二月相思、十恨怀川、十哭姐、七七做祭、十叹情姐、十怨、十二月思情等篇目。诗章充满真挚和浪漫的……[详细]
  阳新有女儿出嫁哭嫁的习俗,最早的哭嫁习俗起源于不平等的原始强掠婚俗。这种哭喊之声,既是一种反抗的行为,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其中也有“嫁女哭嫁,越哭越发”的民间习俗在其中。【哭百花】哭嫁习俗的别称。兴国州人哭嫁,凡歌必以花起兴开言,所谓“无歌不哭花,无花不哭歌”,在嫁者的心目中,五谷开花、草木开花、月亮开花、天祥开花、石头也开花,可以说,哭嫁歌是花的世界,花的诗篇。哭百花有七个严格的习俗仪……[详细]
  原兴国州区域道教流传久远,宗教歌主要是指道歌,有少量的经歌从伙居道中流入民间,成为一种时尚小调被俗人传唱。也因道徒多介入民间的喜忧俗事活动,有时乡人并直接参与期帮腔唱和,人们对其十分熟悉,故道歌流入民间不足为怪。最有名的有:“叹百花、铁板道情、十样景”等,曲调清新委婉、飘渺欲仙是其特点。阳新地域的道教宗派大体有龙虎宗、洛河宗、颜山宗、和尚宗四个,县内影响大而历史长的数龙虎宗,主要流传在兴国镇周边乡……[详细]
  龙港单鼓是一种劳动歌舞,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表演场地大多以荒山野岭,田头地边为主,观众是边干活,边负有合唱任务的劳动者。一个人一面鼓,鼓挂胸前。主要动作是“犁田步”。本舞曲曲调优美流畅,快能激昂有力,慢能抒 怀,在劳动中给人一种劳逸结合的愉快感觉,在表演过程中,击鼓人还可以见景生情,就地取材,借题发挥,即兴创作。单鼓调是龙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采用了山歌《十二月劝春》而形成的一种劳动歌,鼓……[详细]
  阳新县伍家祠一代分布有伍氏族人,为伍子胥后裔,当地有与伍子胥相关的古迹“将军林”,有将军庙并祭祀伍子胥、樊烩、关长云、岳飞。伍氏族人有每年秋社“祭伍社”等习俗相传,因此留有大量与伍子胥相关的传说。这些传说与阳新当地的地名传说子胥城(高陵故城)、子胥营、伍福主庙相关一致,映证着当时吴楚边关的战事故事,流传着一系列相关的民俗活动。……[详细]
  阳新县城北门外,有一口很大的池子,昔时池水清澈见底,每年六月,开满了娇艳的莲花,人们都叫它莲花池。很久以前,兴国州有一个穷秀才,名叫寒窗。他一心攻读书文,三十岁了,还无人提亲做媒。一日,寒窗手拿诗稿,在池边苦思冥想,不想吹来一阵风,把他手中的诗稿吹跑了。这诗稿飘进池边一家小姐的绣楼里。这小姐名叫朱莲花,懂得诗文的她捡起诗稿一看,见上面的几首诗都以莲花为题,不觉一惊。她伸出头往外一望,见一个秀才立在……[详细]
  在阳新洋港一带有供奉岳飞为祖师爷、练习岳家拳的习俗,并且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岳家拳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后发展流传至武穴市、蕲春县乃至鄂东南广大地区。岳家拳由此广泛流传于民间,扎根群众之中。岳家拳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等四部分。拳法套路有:一字拳、二连拳、三门桩、四门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连环、十字桩等十套拳法及气功。其在攻防进取上是多拳法而少腿法,手法灵活多变,变化莫测,出手快,路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