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肇庆市民俗文化

肇庆市十大民俗文化

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的发源地在广东省肇庆市黄岗镇白石村、宾日村一带。白石、宾日两村相邻,八成村民无田可耕,世代靠采石制砚谋生,如今这一带依然是端砚制作的核心区域。端砚的原料端溪石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据记载,端砚创兴于唐初,唐代中期已风行全国,因下墨如风、发墨如油、不耗水、不结冰、不朽、护毫等优点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众砚之首。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端砚艺人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来端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端砚制作中的采石很关键,古代砚坑洞高约80厘米,采石工人只能蹲着、坐着或斜躺着采石,所用开采工具往往因石材所处环境而制,雕刻工具则因……[详细]
粽子制作技艺(肇庆裹蒸制作技艺)
  裹蒸是肇庆地区著名的传统特产,系历史久远的春节食物。早在汉代,西江两岸城乡居民已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道光《肇庆府志》载:“端州本邑民俗,乡民每于年岁晚,粜新糯,磨新绿豆,猪肉为馅,以冬叶裹之,于宅前垒砖为灶,置宽肚瓦缸于上,用年来积聚之松根树头为薪,火不得间,通宵达旦以为炊。天明,呼儿以尝新。新正携之拜年相馈赠之物。此俗为外邑罕见。”每到春节前夕,肇庆家家户户舂糯米、磨绿豆、洗冬叶包裹蒸,大街小巷都砌起炉灶,火光烛天,极为壮观。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盛况:“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裹蒸发展至今,除民间制作外,已进入专业化生产阶段。目前市面上的裹蒸品牌有“肥仔伟”、“裹香王”、“皇中皇”、“巧心裹蒸”等。现在的裹蒸,除了沿用传统的糯米、绿豆、猪肉等材……[详细]
德庆学宫祭孔活动
  德庆学宫祭孔活动于广东省德庆县德城镇。德庆学宫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祭祀“万世师表”“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活动肇轫于宋并历代相沿,至清代臻至极盛。千百年来,德庆学宫“尊师重道”,化润千秋,蕴孕了祭孔活动的炽盛,成为岭南儒学的一项代表性活动。德庆学宫祭孔活动分春秋两季进行,传统的祭祀是春季正月十五日;秋季于农历八月上丁日进行。主要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部分组成。基本特征有:祭祀仪典纳入官方典礼;祭祀仪典集“歌舞乐”三位一体,仪典中有歌(唱诗)、乐(以八音和奏为主)、舞“六佾”(由6组6人组成队列的舞队),其中舞“六佾”是最为重要的部分;祭祀奏乐有着严格的程式。它体现了几方面主要价值:儒学南宗(岭南儒学)的传统文化特色;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活“教材”;“尊师重……[详细]
封开麒麟白马舞
  《麒麟白马舞》是广东封开县独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她源出自唐代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事。根据它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麒麟白马舞》多集中在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表演。表演的道具有白马,麒麟各一只,表演时一男青年骑白马扮成状元,一女青年骑麒麟扮成状元夫人、两人撑罗伞、两人撑花灯、两人引导、四个锣鼓手、还有两个撑横额、横额上写有”麟吐玉书”四字,整个演出队伍人数在20人左右。该舞蹈有固定的队形和表演程序,有歌有舞。表演时通常是由东、南、西、北四方轮番表演,每表演一方就要穿一次“彩门”,如此反复直到结束。麒麟白马不断穿梭表演,互相来回穿插,演唱着全是当地原汁原味山歌《麒麟白马曲》曲调,伴奏的音乐喜庆热烈,以大鼓、大镲、钹为主要伴奏乐器,不单把莫宣卿状元夫妇……[详细]
封开五马巡城舞
  《五马巡城舞》是广东封开县独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产生年代基本无文字可考,据访当地老艺人获知,宋朝末年,《五马巡城舞》就在封开县大洲镇的乡间流传,它是当地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五马巡城舞》表演时间可长可短,最长不超过1小时,最短30分钟。表演者四五十人不等,但最少也有35人以上,阵容壮观,气氛热烈。表演时,由5人扮成古时战将,骑着5匹马;前有引马童子,后有宫灯罗伞。人们随着强烈的锣鼓节奏起舞,穿过东、南、西、北、中5个城门,穿梭舞蹈,寓意戌边保国,颂扬爱国主义精神。该舞蹈多在节日期间(特别春节期间)穿村过寨,在农村禾坪开阔地表演。1988年曾代表肇庆市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欢乐节”;1994年参加在肇庆市举行的广东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2006年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肇庆民间艺术汇演中……[详细]
怀集龙鱼舞
  “龙鱼舞”,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7年)已在怀集县凤岗镇的龙凤村、怀城的富杨、下郭、柑洞、连麦沙边等地出现不断,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艺术。“龙鱼舞”演出时1人举龙珠,1人举龙,2人举金鱼,2人举鲤鱼,2人举青衣鱼,1人举虾,1人举蚌,2人举日月灯,1人举幡(队)旗,4人举彩旗。伴以锣鼓,表达歌舞升平盛世,庆丰年之情。表达程式由“龙鱼出海”(龙珠引领龙、水中一族走园场出场亮相)“鱼嘴斗趣”(群鱼集汇游戏)、“金龙穿角”(鱼、虾、蚌四角、六角、八角企,龙珠引龙在其中穿跃各角位)、“织壁”(鱼、虾、蚌一字排,龙珠引龙中穿梭)、“鱼跃龙门”(鱼、虾、蚌中跳龙珠、龙之间对应之“龙门”)、“龙鱼入海”(龙珠、龙在前排中间、群鱼、虾、蚌在左右朝拱,灯、旗在后排衬托造型,结束。)等构成。伴奏音乐以打击……[详细]
怀集舞壮狮
  舞壮狮(壮狮舞)是随着壮族祖先从广西辗转连山小三江镇再传入下帅车主赛村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壮狮也叫木牛舞。多在正月初一至二十演出,1998年此节目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舞壮狮)之乡”。……[详细]
四会贞仙诞
  贞山位于四会西南面,坐落贞山街道,是四会市的风景旅游区,隶属四会旅游局管辖。贞山风景旅游区面积14平方公里,南靠鼎湖区,西接高要市,北连广宁县,距广州68公里,离肇庆42公里,距四会市城区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贞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于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百物繁盛、百花吐艳。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贞仙是中国妇女“贞风亮节、勤劳俭朴、孝敬翁姑”的典范,亦是岭南三大女神之一。三大女神即唐代四会文氏贞仙、秦代德庆龙母、宋代泉州湄洲岛天后。龙母为江河神,天后为海神,贞仙为地方神祗,庇佑大地、润泽民生,深得民意。贞仙诞这一民间习俗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唐贞元十七年秋重九,广正山下松甫铺有女子文氏得道成仙……[详细]
悦城“龙母诞”庙会
  悦城龙母诞庙会活动于广东省德庆县,源自德庆先民对远古西江水神龙母的原始崇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每年的龙母生辰诞(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和得道诞(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龙母诞期“贺诞”活动古已有之,历久不衰,至清代出现了官民并祭的历史格局。以前,每至诞期“官舸商艑,往来梭织……经过庙下,或陈牲醴……竭成致敬,纷罗至祷,咸克安流稳泛于水次。”(清代张学举《重修龙母庙志序》)。“是时,建醮演戏,异常热闹,多有-贮款,届期偕往参神者,数日后始返”(《全国风俗志》下编)。发展至当代,龙母诞庙会活动具体可分为庙方(官方)主持的祭祀仪式和民间群众的祭祀活动两部分,包括万民朝圣贺诞、龙母沐浴、龙母更衣、慈龙孝子祭母、济物放生教化等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龙母诞庙会活动还形成了舞龙、狮助……[详细]
德庆蝴蝶舞
  原名舞蝴蝶,是德庆县马圩一带流传下来庆丰收祝升平的模具舞蹈。主要活动于春节。属双人舞。以竹蔑扎架糊纸彩绘制作成蝴蝶模具,通过各种程式与动作表现蝴蝶的生活情趣,以广东音乐为伴奏。……[详细]

全部肇庆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