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揭阳市民俗文化

揭阳市十大民俗文化

普宁英歌舞
  英歌是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演队伍人数少则24人、36人,多则72人,最多可达108人。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普宁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详细]
惠来九鳄舞
  该民舞运用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层面上反映了潮汕大地的人文因素。通过舞鳄的艺术手段,反映出民众在清正廉明官员的支持下,敢于向-势力作斗争的正义行为。它无形中也是对祸害势力的嘲讽和讥笑。“舞九鳄”不仅在惠来乃至潮汕地区具有影响力,在海外潮人的心目中,也称得上别具风格的民间舞蹈。……[详细]
揭阳木雕
  揭阳的木雕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它与潮州金漆木雕有许多共同点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表现在历史悠久,萌芽于新石器独木舟生产时期,定型于唐宋,成熟于明代;二是山海交错地理环境促成的粗犷、古朴、雄浑的风格,有别于潮州的精致;三是表现形式上既髹漆贴金,也涂赭,或饰以彩绘,呈多元化,而且以后者占主要;四是制品除建筑装饰外,更以神像、神轿、木狮、馔盒等巧夺天工,圆雕是揭阳木雕的强项,因之而成为地方特色浓烈的一个手工艺术体系。揭阳的木雕创作生产地主要分布于市区榕城、渔湖、普宁市、揭西县,清末民初全盛时,有的村庄就有从业人员几百人。至六、七十年代,各县都有专业的工艺厂。目前主要是个体作坊从事这种传统手工艺。揭阳的木雕具有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功能,具有美化社会生活空间,培养社会成员美学趣味和生活品味,丰富群众文化……[详细]
揭阳铁枝木偶
  揭阳铁枝木偶是广东省揭阳市的汉族传统戏剧艺术。虽形似木偶,其渊源却是汉族民间的皮影戏。据萧遥天在《潮州戏剧音乐志》(已收入重刊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的考证,潮州皮影戏属于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灭亡时,由一班逃难的孤臣、义民将皮影戏带到南方来。有清一代,潮州皮影戏最盛行,民间称为“纸影戏”。因此,纸影戏在全国木偶戏中独一无二。后来,并台前罩的玻璃窗也弃去,号“阳窗纸影”,以别于“竹窗纸影”,民间便简称“纸影”了。铁枝木偶又称纸影戏,是汉族传统戏曲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剧种之一,传入粤东距今已有七百左右年历史,纸影戏是潮汕地区戏剧艺术的奇葩。晚清以前,纸影戏以影现,叫竹窗纸影,即以牛皮雕成各种人物开状,彩色装饰,表演时台内置一油灯,台面装一竹框,以透明白纸糊之,以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纸影。但至清末一变……[详细]
神曲茶制作技艺
  神曲茶制作技艺沟口村制作“沟口神曲茶”又名“百草丹”,以师承和家传的形式流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旧时潮汕民间四季皆宜的健康药饮,故亦有“四季平安茶”之称。在清代已经十分有名。沟口神曲茶的主要原材料是山蒲姜,配搭山甘草、山薄荷、鸟踏麻、山楂、鸡骨藤、藿香、陈皮、莲叶等二十多味草药精制而成。这种由二十多味中药,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一是将原材料切成一颗颗谷粒般大小的碎块,按配方将其它辅料凑齐,堆沤发酵。二是经过40多天,中草药发酵后,取出放到石臼里舂捣成膏状。三是过筛,去掉舂不烂的技茎。四是用木模压实。五是再取出用手工做成的苹果模样的圆球体,用干湿适中的莲叶包裹,成型后经太阳晒至完全无水份,然后装袋入库。六是包装出售,用木盒包装,一盒两粒。整个过程至少要花费三个月,碰到阴天时间更长。……[详细]
乔林烟花火龙
  乔林烟花火龙(俗称“烧龙”),始于明代磐溪都古乔(即今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之乔东村、乔西村、乔南村),现已沿革为揭阳最隆重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乔林乡的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区西部,处于岐山之阳,榕江之滨。总人口2万多人,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地饶物阜,向来家蓄图籍,人习礼仪,民风淳美,交通方便。乔林烟花火龙的历史沿革可追朔至明代,历经六百多年历史演绎过程,由历代艺人的传承创作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沿袭至今的烟花火龙不仅能体现出潮汕民间艺术的相互渗透,更形成了独特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具有社会性、群众性、自娱性和广泛性。在潮汕,特别是揭阳市区周边老少妇孺,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乔林烟花火龙,民间把烟花火龙当作兴旺平安、扶正驱邪、吉祥如意活动,也表现出人民群众崇拜勇敢、刚强、百折不挠的……[详细]
行彩桥
  “行彩桥”民俗主要流行于揭阳榕城。榕城作为原揭阳县治所在地,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于榕江南北河夹城东流,城中河道纵横交错,有“水上莲花”的美誉,有水必有桥,所以城中桥梁甚多,因而民间便以“行彩桥”的形式开展娱乐活动,寄托祝愿。“行彩桥”活动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十至十六日。正月初十前是准备阶段,人们斩来榕枝、竹叶、花灯、影灯以及吉祥红联,彩饰附近的桥梁。正月十一日开始行彩桥,第一日称为行头桥,正月十五称为行二桥,最后一日即十六日称为行尾桥。凡是参加行彩桥的人,都在心中暗祈吉祥福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祈祷语。如老妇人说:“摸竹辂,十仔十媳妇”。少妇则说:“摇竹丛,合天又合人”。少女则拿起瓦片掷进溪中说:“掷溪中,嫁雅翁”。男青年拿起瓦片掷向溪肚说:“掷溪肚,娶雅女么”。“行彩桥”的风俗,……[详细]
三山神祭典
  “三山祖庙”又名“三山国王庙”、“大庙”。它位于揭西县城河婆西侧的玉峰山下,滨临榕江,面对明山,东望巾山,北倚独山,层峦迭翠,景致清幽,三山鼎峙,气象天成。“三山祖庙”奉祀的神祗是“三山国王”。传说三位神人原是南朝宋人,异姓兄弟,老大连杰,0赵轩,老三乔俊,他们三人协助隋朝杨坚完成帝业,受封为开国驾前三大将军,然而,三人不恋荣华富贵,挂印退隐,修成正果。受万人尊为神后,又显灵助唐扶宋,庇护黎庶。“三山神”在1300年前就已英灵显赫,1000多年前,宋太宗征太原时得巾山、明山、独山三山神相助获胜,敕封三神为“三山国王”。“三山神”英灵,保境安民,解灾救难,有求必应,是人民的保护神。随着历史的发展,民众为生存求发展,不断迁移,带着“三山国王”的香火,在定居地设坛建庙,因此“三山国王”庙已播及广西……[详细]
大溪宗祠祭典
  大溪宗祠祭典是以李氏宗祠的活动形式为集中代表,并以李氏宗祠总祠,各代支系按总祠风格建造的,形成传承脉系清晰的祠堂集群,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代表各代的祠堂除建筑特色有明显传承外,其祭典祖贤仪式都是相同的,只有隆重和简约之差,都具有十分浓烈的地方特色,充分反映深远、博大的潮汕文化传承,教育着一代一代人民,也起到增强凝聚力,团结海内外乡亲,增强文化交流的作用。总祠位于金山北麓的揭西县大溪镇井美村。明末大溪李氏始祖清泉公及其子华阳、少阳从福建省上杭县迁居大溪(有“李植大园”的传说)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其第四代李天生的子孙建成的宗族大祠堂,占地面积1882平方米。一九九四年农历九月初二日兴工重修,一九九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竣工,举行重光典礼并恢复具有传统特色的祭典仪式。大溪宗祠的祭典仪……[详细]
揭阳春节习俗
  揭阳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见诸史载已有二千二百余年。她置戍守区于秦,建立县于汉(公元前111年),开了粤东建制的先河,是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素称“海滨邹鲁”。古揭阳从置县开始,通过辖区归属,官民迁徙等渠道,中原汉文化由北向南,经沿海、陆路传入,因此中原文化形成深厚积淀,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诞生了既有中原文化特点,又有地方特色的揭阳文化。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广东沿海开放区的主要埠点侨乡,也是目前粤东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揭阳市人的祖先大多数来自中原,他们的入揭始祖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了中原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世代相沿,在民间保留至今;有的和地方原有的风俗相融合,而演变成新的深具揭阳地方特色的风俗。揭阳由于历史悠久,因而文化积淀深厚,民间风俗源远流长。揭阳市居民大多数讲闽南方言……[详细]

全部揭阳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