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兴宁的传统节目,久演不衰,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杯花》原是道教中的一个舞蹈节目。道教于清代就在兴宁县流行,至民国时期仍有从教人员30多人。道士凌佛桂曾从师邬丙粦、曾添胜、朱官祥等人,他在杯花舞方面博采众家之长,技艺较高。《杯花舞》是在100年前才创新的。以前,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的。道士朱官祥进行改革,以兴宁产的瓷质“伯公杯”代替……[详细] |
![]() | “花环龙”在广东省大埔县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大埔北部地区的民间龙舞一软腰龙,建国前仅流传于青溪镇的桃林村和茶阳镇的下马湖村。建国后,“花环龙”仍有活动,五十年代后期逐渐消失。1980年冬,县文化馆舞蹈辅导干部张广哲首先对茶阳下马湖村及青溪桃林村的舞龙活动进行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组织民间舞龙骨干和制作工匠对原有的“花环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现在誉满广东的优秀民间舞蹈一花环龙。改革后……[详细] |
![]() | 民间舞蹈鲤鱼灯最早的活动地为百侯镇侯南村,是族人杨缵绪从陕西带回,杨缵绪,清康熙辛丑年进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任陕西按察使。依此计算,大埔鲤鱼灯舞始于250年前。建国前,大埔鲤鱼灯舞非常活跃,计有百侯南山、侯南、侯北;湖寮旧田、葵坑、长教、双坑、新岭背;岩上大北坑、小北坑;西河黄塘等11个鲤班。此外,大埔鲤鱼灯还流传到本省的和平、连平、广州。鲤鱼灯舞属花鸟鱼虫一类的抒情民间舞蹈。它寄物……[详细] |
![]() | 《铙䥽花》是梅州市梅江区城区及周边地区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是梅州城区民众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源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佛教传入梅州与当地文化生态相结合,从而伴生出的“香花”佛教,而“铙䥽花”是“香花佛事”中的主要项目。“铙䥽花”的原生形态是由梅州“香花”佛教僧(尼)创造,在民间也由“香花”佛教僧(尼)表演传播,表演者以一付重约1公斤……[详细] |
![]() | 莲池舞又称打莲池,是粤东地区“香花佛事舞”民间舞蹈活动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舞蹈,用于为死亡的妇女超度亡魂,劝善信佛。据传,莲池舞的创始人为牧原和尚(牧原和尚,梅州兴宁市人,举人出身,中举后到曹源寺(祥云寺)出家,创立“横山堂”学说,曾主持兴宁、龙川、江西、福建等庵寺,广收门徒,传播教义,其流派传入泰国等东南亚一带),其创作该佛教舞蹈的目的,是通过在丧事中表演莲池舞,运用唱、跳、念、做这些花样……[详细] |
![]() | 《仔狮灯》是花灯类的舞蹈,流传于大埔县的青溪、茶阳、湖寮等地。它吸取了大埔提线木偶的技艺,使狮与球连成一体,由1人操纵,变化出各种仔狮戏球的仪态。表演时,在广东汉乐音乐伴奏下,众仔狮各抢一个彩球,抛抛接接,忽离忽合,欢快起舞。主要套路有:“雄狮出山”、“画眉跳架”、“流星赶月”、“猫儿扑鼠”、“卧地滚球”、“鲤鱼挺水”。充分表现出仔狮的活泼可爱和童真童趣。一九八三年,《仔狮灯》被评为广东省民间舞蹈……[详细] |
![]() | 梅县松口山歌,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是中国著名民歌客家山歌中的典型代表。民间世代相传“自古山歌松(“松”在客家方言中与“从”同音)口出,那有山歌船载来”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歌手“刘三妹”的美丽传说,堪与广西“刘三姐”的故事媲美。松口山歌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优美,唱腔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海内外客家人所喜欢,是极为宝贵的民间……[详细] |
![]() |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是梅州市梅江区城郊民间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属当地客家人在丧礼中做佛事时的重要表演项目,带有宗教舞蹈的明显特征,与佛教在粤东客家地区的流传有密切关系。早在唐代文宗太和年间(约公元832年),佛教即传入古梅州地区,后被称为“香花”佛教,僧尼的佛事活动就称为香花佛事。因客家人喜爱舞狮,僧尼便在民间的丧礼道场中,引入舞狮配合禅器敲击,席狮舞就在香花佛事中逐渐衍化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详细] |
![]() | 五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每逢节日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图为五华县水寨镇玉茶村在“重慢节”举行“扮古事”巡游活动。……[详细] |
![]() | 平远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境内所居住的大多数为客家人。客家派系是一个特殊民系,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传承了优秀的中原文化。平远虽建县时间不长,但有不少文化遗迹,历史名人较多,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平远船灯就是我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客家地区乃至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平远船灯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清帝乔装出巡江南,至福建沿海,突遇风暴,险些丧生,幸投宿于一渔船,船家祖父和孙女与其言谈之中,帝获……[详细] |
![]() |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是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广东汉剧流行于广东的梅州地区、惠州地区、韶关地区等闽粤赣边区各地。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汉剧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明末清初,广东已有不少唱弋阳腔、青阳……[详细] |
![]() | 埔寨火龙是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元宵节,埔寨镇村民便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由烧火树(烧烟架)、烧禹门(鲤鱼跳龙门)、烧火龙三项组成,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岁岁平安,祥和吉利。火龙舞动时火花四射,场面壮观,吸引周边几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埔寨火龙”由铁丝、竹料……[详细] |
![]() |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详细] |
![]() |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按照传统的演奏形式、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及不同……[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