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居住在查干湖及其周边水域的广大群众就以渔猎为生。在饮食中,最为华贵的大宴就是“全鱼宴”。包括“剒生鱼”在内的“全鱼宴”在郭尔罗斯已经传承了1000多年。查干湖“全鱼宴”是前郭尔罗斯人根据查干湖盛产鲤、鲢、鲇、鲫、鳙等15科68种野生鱼类的实际推出的富地方特点,蕴民族特色、具大众口味,有极高营养价值的地方传统名宴。“全鱼宴”以查干湖年产5000余吨的野生鲜鱼,特别是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详细] |
阿阑豁阿是蒙古族第十二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妻子,生于公元10世纪。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三贤圣母”之一。她的第八代孙合不勒为蒙古第一位大汗,第十二代孙即建立蒙古大帝国的元太祖成吉思汗。从阿阑豁阿时代起,蒙古部落开始分为两部分,即迭儿列勤蒙古和尼伦蒙古。阿阑豁阿与朵奔篾儿干所生的两个儿子的后裔,构成迭儿列勤蒙古;朵奔篾儿干去世后,阿阑豁阿感天光又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的后代发展成为尼伦蒙古。其幼子孛……[详细] |
“潮尔”系蒙古语音译,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自古以来,潮尔一直以蒙古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族走过了130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潮尔具有构造精细、携带方便的特点。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它音色纯朴、浑厚,深受牧民和音乐艺术家的喜爱。早期的马头琴……[详细] |
扔砣子,蒙古语原为投掷的意思。大约在13世纪左右就已经出现,曾是牧民们在闲暇时扔石块进行竞赛的活动。后来在蒙古族士兵们中推广,用于训练体能、游戏娱乐、丰富业务生活。扔砣子游戏半农半牧的蒙古族地区比较常见,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便于活动。在前郭尔罗斯西部的蒙古族村屯中,扔砣子曾一度是家喻户晓的游戏,用于游戏、比赛和健身,节庆时还要进行对抗比赛。查干花镇达尔罕屯,一直保留扔“驼子”的民间游戏活动,至今……[详细] |
郭尔罗斯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民居建筑及文化。这里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民族民间特色的民居,作为东北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传统民间建筑的代表作之一。辽金时期的郭尔罗斯传统民居发展较快,并集中在各个村落和城池。吉林省文物工作者多次在塔虎城遗址中挖掘出土了大量的传统民居遗迹和遗物,成为研究郭尔罗斯传统民居的重要历史依据。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不断进步,实……[详细] |
“博”,是科尔沁地区及郭尔罗斯等地的蒙古人对“萨满”的称谓。郭尔罗斯蒙古族萨满“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本地渔猎游牧民族崇拜自然、祈天降福的一种民间习俗。在前郭尔罗斯,人们把男萨满称为“博”,女萨满称为“亦都干”、“奥德干”。其活动称为行博。行博过程中的舞蹈,即博舞。博舞是蒙古族博在行博的过程中所跳的影响神灵、以祈福,去灾颂神,祭祖的舞蹈。这类舞蹈一般由感动神灵、神灵附体、神魔冲突、获得拯救、送……[详细] |
祝词和赞词合称祝赞词,是蒙古族吟诵式民间口头文学体裁之一,是蒙古族特有的文艺形式,最早由萨满祭词演变而来。在特定的环境中,经特定的礼俗,由特定的人吟诵。祝词和赞词最初产生于劳动,是蒙古族猎户、牧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作品。前郭尔罗斯民间传承的祝赞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名目繁多,在本地区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能呈现。包括狩猎业、畜牧业、农业到婚礼、那达慕、祭祀礼仪等等,都有通过祝赞词展现的内容。自古以……[详细] |
四胡又称四弦琴,蒙古语为“胡尔”,其形似二胡,弦为四根,是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民间乐器。四胡的前身是奚琴。奚是我国契丹时期库莫奚部落,生活在西喇木伦河一带,属东胡。清代,四胡在郭尔罗斯及东蒙得到普及。迄今为止,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说唱好来宝、蒙古琴书、演唱蒙古族民歌不可缺少的民间乐器。在各类演出活动中,四胡的独奏、合奏、重奏、伴奏等演奏形式,深深的感染了广大听众,激发思维、增添生活色彩。四胡根据其发……[详细] |
鹿棋,蒙语称“宝根?吉日格”,起源于七八世纪。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之一。古代游牧人的娱乐活动,除了赛马、斗骆驼和舞蹈之外,还有鹿棋等娱乐活动。在古老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草原上,都发现了古代的鹿棋岩画。岩画上的鹿棋棋盘呈方形,纵横线各五条,交叉成二十五个点。蒙古族鹿棋简单易学、启迪智慧,深受人们喜爱,已流传千余年。前郭尔罗斯蒙古族鹿棋的棋子分为鹿(蒙语称“宝戈”)和狗(蒙语称“脑海”)两种,棋盘上有……[详细] |
在郭尔罗斯,筷子舞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重深……[详细] |
盅碗舞是自娱性的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亦称打盅子,原是喜庆节日中由男艺人表演的单人舞蹈。表演者双手各持一对盅子(极小的酒具),用食指、无名指夹位上面的盅子的边缘,中指扣于碗内,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使两盅子之间留有空隙以碰击作响,当表演者和着乐曲的节拍轻抖双腕时,盅子即发出细碎、轻脆、银铃般美妙的声音,是一种技艺性很高的表演形式。盅碗舞的特点是肩部动作多。这是因为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白天骑马、套马、……[详细] |
蒙古族的善骑射和尚武习俗,是渊源于战争和狩猎。射箭在蒙古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射箭活动得到迅速发展。射箭比赛,蒙古语称“苏日哈日布那”。神射手在草原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古代,在勇士的名字后面常加上“莫日根”或“-”,蒙古语的“莫日根”一词,有神箭手的含意。古代,蒙古族射箭使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木制箭,射程只有一二十米远。现在的弓箭已经由钢弓、塑料弓、尼龙弓、玻璃……[详细] |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的意思。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畏兀儿蒙文。当时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瑕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公元1225年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上记载: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剌子模后,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以庆祝胜利。清代,那达慕逐步演变为官方定……[详细] |
好来宝又译作“好力宝”,系蒙古语译音。意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是蒙古族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好来宝是由“潮尔”(马头琴)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陶力”(专门说唱诗史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来,一般以“胡仁”(四弦琴)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好来宝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唱词为四句一节,押头韵。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详细] |
长调,蒙古语称为“乌日汀?道”。短调,蒙古语称之为“宝古尼?道”。二者为蒙古族民歌典型的演唱方式。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蒙古族长调、短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根据《魏书?高车传》等史书的记载,蒙古族长调很可能产生于迄今至少也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高车人中的乞袁氏。……[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