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汕尾市民俗文化

汕尾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陆丰海马酒始创至今已传承130多年。由于其酒味芳香、回味甘醇,同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活性特质,具滋阴养阳、强筋活络、益气补血、健身养颜等之功效,素有“南国一宝”的美称。陆丰海马酒一直以来均采用传统手工技艺进行陈酿勾兑。由李氏先祖李宗德始创。因采用当地特产海马及多种中药材浸泡于高度精良米酒一年后去渣取酒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从唐玄宗起历宋、元、明、清时期,均作为官庭御酒,至清开始传入民间成为寻常百姓强……[详细]
  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比9年),由于战乱,福建“莆仙”一带的林姓氏族和其他姓氏族一起,举族向广东省沿海大迁徙,在移徙中,便把作为“娘妈”的妈祖神灵从莆田湄洲妈祖出生地割火分灵而来,初在霞绕林氏宗祠设祖宗牌位奉祀,后部分裔侄迁居博美镇经商,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镇内南门建造天后宫。清代乾隆己巳年(1749年)进行大规模扩建,同时,在天后宫对岸建造—座占地400平方米两层歇……[详细]
  “甲子乌芝麻糕”——甲子是陆丰东南的渔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因为甲东、甲西地区,多属旱地,适宜种黑芝麻。当地人,便以黑芝麻、糖、少许糕粉等作原料,精心加工成糕,叫“乌芝麻糕”。甲子乌芝麻糕味美可口,为人们喜爱而闻名。……[详细]
  陆丰市南塘吹打乐是陆丰市南塘镇庆兴班的一支在民间的古音乐队伍。南塘镇在明末年间就有人在此居住生活,地处陆丰市东南方三十六里处,东西南北分别有甲西、甲子、甲东,碣石、湖东等镇,铜锣湖农场、华侨区,南塘镇居中,是一个交通非常发达的中心镇,也是农副产品集散地,家禽养殖基地,现有人口十二万九千多人口。南塘吹打乐系民间老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群众创作成果,经过蔡赐之手传授给郑梧天,由此发展壮大,后于民国……[详细]
  陆丰西秦戏历史悠久。其唱、白虽然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有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因而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海陆丰一个既有西北风味,又有南国风情的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为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丰西秦戏源自秦腔,即琴腔、甘肃腔。明代传入海陆丰,说法有二:一说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到广州做官,带3个西秦腔班……[详细]
  大安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大安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代代都有继承传统的艺人。大安滚地金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连成一体。演出时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闻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其……[详细]
  英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据传清代光绪年间,甲子地区人民为庆祝一次盛大的庙会,从福建活动形式引进入门,开启英歌,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武姿雄伟,气势动人,受到群众赏识和喜爱,故此,年年活动,代代承传,百赏不厌,流传至今三百余年,成为独格英歌舞。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仍多次组织参加各项盛会活动,建国至文革期间,活动频繁,每年春节或国庆日都活动演出。五九年还参加陆丰县国庆巡游。……[详细]
  碣石于明朝初期设卫,建有碣石卫浅澳炮台,是明清时期我国的海防军事重镇,其驻军由朝廷在全国各地统调。相传在明洪武年间碣石卫城舞“五色狮”就已有之,并逐渐从军队融入民间,被人们接受和传承,后逐渐成为碣石镇最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之一。威武雄壮的“五色狮”既融洽了外地舞狮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当地民俗的传统舞蹈。雄狮称为百兽之王,所以在碣石卫驻兵军旅娱乐之中,……[详细]
  陆丰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远在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观、道乐等。紫竹观源于宋代甲子门的玉清宫,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迁于陆丰县东海窖菜园仔称“觉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间,又再迁于今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峰山,改“觉生堂”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紫竹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详细]
  玄武山位于具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北郊,是集宗教、文化、园林、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为广东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玄武山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距今将近880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碣石建卫城,在玄武山(原称圭山)起龙顶下建“玄武庙”。明万历五年(1577年),潮、惠指挥使、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玄武庙……[详细]
  凤山妈祖炮会是汕尾市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山祖庙旅游区重要民俗活动之一,所在地在汕尾市区东南面品清湖西畔,分布汕尾市城区,海丰和陆丰,辐射粤东、粤西、港澳台等地。凤山妈祖炮会源于广西少数民族抢花炮的模式,在清乾隆期间已颇具规模。据汕尾市海丰县文物志载:明末清初,汕尾港“舟楫云屯,商旅雨集”,已成海邑一大区会。渔业和盐业生产迅猛发展,因此才有“海丰总埠”、“粤海关税”之政府机构的设立。一时二国(……[详细]
  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钱鼓舞原是陆丰钱鼓曲艺班的最后一个热潮舞蹈节目,所以也叫做“抛钱鼓。流传于陆丰的钱鼓舞分为东西两路:东路钱鼓流传于碣北镇的东埔、滴水、桂林等村、碣石镇的新寮管区、内湖镇的内湖圩及其将军堂村和桥冲镇的松竹寮等村。西路钱鼓则流传于东海镇的新铺村、城东镇的关田埔村、大安镇及东管堂等村。据东埔村的钱鼓老艺人温座、李徒和郭祥义等人回忆,东埔建村已350多年,那么,钱鼓舞是明末……[详细]
  海丰麒麟舞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是广东汕尾海陆丰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样式之一。原为古代原始体育活动,与民众11、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海丰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个班子不尽相同,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则无。如附城镇圆山村的青麒麟,就有两个表演者,一人戴着面目狰狞面具(傩戏的面壳)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时扰弄麒麟;一人则头戴哪吒帽,背挂宝剑,手提弄狮球,不时同麒麟玩耍……[详细]
  汕尾渔歌是粤东汕尾市沿海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当地渔民通常分为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海上渔民又分为“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传统的汕尾渔歌是指瓯船渔民所唱的歌调,瓯船渔民俗称“疍民”,故渔歌亦称“疍歌”,多分布于汕尾市城区的新港、捷胜、马宫,海丰县的鲘门、小漠,陆丰市的甲子、碣石等乡镇,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疍家。汕尾渔歌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后勤服务歌等多种题……[详细]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于海陆丰地区,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正字戏有传统剧目两千六百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有明代宣德七年的《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及嘉靖年间的《蔡伯喈》南戏抄本和一批较完整的清代、民国抄本,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记录本。《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喜戏”,《荆钗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