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溆浦傩戏是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溆浦地处雪峰山区,四周峰峦叠嶂,海拔在700米以上。这里有着深厚的巫傩文化根基。屈原于楚顷襄王三年(前296)流放溆浦,前后达16年。他以这里的巫觋神祠为素材,创作了《九歌》等千古传诵的诗篇。同治《溆浦县志》载:“溆俗信神尚鬼由来已久,平民常年祷禳,不独延请僧道、巫觋昕夕拜祝,并为演剧酬神。”便是对溆浦傩戏演唱活动的描述。《溆浦县志》又载:“疾病祈赛中……[详细] |
![]() | 侗族喉路歌,是因歌中以“喉路”作衬词而得名,是侗族音乐艺术中十分难得的多声部歌曲。侗族喉路歌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下乡乡、临口镇、菁芜洲镇、溪口镇等乡镇。侗族喉路歌用平话和真声演唱,用韵严格。喉路歌有三种腔调,花歌、俏歌、讲歌,男女老少、红白喜事、逢年过节、白天夜晚、室内室外都可以唱。喉路歌多为师徒传承,一般十二、三岁开始学歌,先学歌词,男女分学。2008年,侗族喉路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详细] |
![]() | 二酉藏书洞传说是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说出处位于沅陵县西北15公里处的二酉苗族乡境内。二酉藏书洞位于沅陵县城西北二十里处二酉山上,二酉是一个地名,历史上流传有二酉藏书的故事。若干世纪以来,人们对二酉藏书经过众说纷纭。后来,《辞源》对“二酉藏书”作了较明确的注释:“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太平御览四九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详细] |
![]() | 瑶乡茶山号子--流传于辰溪县黄溪口地区7个乡镇,相传是挖茶山时唱的号子歌,乃众人在挖茶山时,由人在山顶敲锣打鼓,唱一阵打一阵,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劲。2008年6月7日,湖南省辰溪县申报的“茶山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88Ⅱ-89。有时是一人唱众人和。茶山号子歌,气势磅礴,宽广洪亮,激越高亢,很有鼓动人心的作用。茶山号子发声方法独到,音乐旋律奇特,高音区翻高八……[详细] |
![]() | “鼟(tēng)”是击鼓的声音,“歌鼟”原来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对歌时唱的一类歌曲,而这种歌贯穿于苗民各种生活之中,由此,它成为“多声部苗歌”的代表。而后约定俗成,苗民便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锹里”一带民俗活动较多,几乎所有的民俗活动都有特定歌唱方式的参与。如“坐茶棚”、“坐夜”、“结婚”、“打三朝”、“立夏节”以及“踩芦笙”、“歌会节”、“祭祖”等都与歌鼟密不可分。……[详细] |
![]() | 辰河目连戏的主要剧目是《目连传》。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将剧目的范围扩大,将《前目连》、《梁传》、《香山》以及称为“花目连”的一系列剧目也纳入到其中,形成了庞大的剧目组合,称“四十八本目连戏”。在明清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中,演唱目连大戏,一直是辰河地区最盛大的全民文娱活动。目连戏传说自宋代由开封流传到河南南乐。南乐民间有一部目连戏口述剧本,就其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及主要人物看,与唐代的目连变……[详细] |
![]() |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内而以高腔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波及贵州、四川省的部分地区。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得到发展,老艺人杜风林组建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辰河高腔开始走向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红袍记》……[详细] |
![]() | 傩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别是七甲坪乡犹存。沅陵“辰州傩”(又称土家傩),见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荒诞不经,里中习以为常。”清乾隆十年……[详细] |
![]() |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从本省靖州迁来。龙姓人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依此推论,这种傩戏,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传来的。天井寨旧时有盘古庙、飞山庙各一座,春节期间每庙一年,轮流……[详细] |
![]() | 麻阳花灯戏艺术风格兼融,形成了麻阳上山区、下山区花灯表演的风格差异。“跳花灯”,又称“武花灯”。分布于麻阳上山区,多为大人唱大人跳,侧重于舞蹈表演,动作跳跃性强,表演灵活,唱词以爱情、社会生活为主,表现为快节奏的粗犷风格。下麻阳“摆花灯”,又称“文花灯”。分布于麻阳下山区,多为小孩唱小孩跳,侧重演唱,舞蹈动作柔和细腻,较为抒情,唱词以唱古人、风俗生活、婚姻为主,表现为慢节奏的柔美风格。光绪二十七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