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滩头镇位于湖南省中西部,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在隋朝时代就已初具规模。全镇辖87个村,18974户,74089人,总面积198.32平方公里,供抄纸作原料的竹林面积达50万亩。滩头镇手工抄纸技术继承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的造纸术。在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的用楠竹造纸“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舂臼、荡料、入簾、覆簾、压纸、透火、焙干”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对“煮楻、足火、舂臼”三个流程……[详细] |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发源于湖南省新邵县龙山地区,是以尊奉药王孙思邈为核心的孙思邈医药学、养生学和巫文化、梅山文化、道家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卫生民俗、药王传说等相结合而成的地域性传统医药文化,包括药王医药学、养生学、道家练养学、饮食文化、医德文化、卫生习俗、药王传说与信仰、文物等,自唐末以来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医疗保健实践中,形成了“十民九医(药)”的风俗,孕育了周学霆、李道纯、孙鼎宜、何舒等100余……[详细] |
朱王故事这武冈城里的历史典故,不管是“五龙不出城”还是“火把迎亲”等等,都跟老百姓至今还念叨的“朱王”有关。公元1391年,也就是明太祖二十四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周妃生下的第18个儿子朱楩,被封藩到甘肃岷州,被称为岷庄王。四年后,当皇帝的父亲也担心岷庄王势力强大,自己江山难保,就一纸令下免去其原有封号,改封云南为王。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逝,就由太孙朱允炆继了位。公元13……[详细] |
五龙不出城“五龙不出城”是武冈最为经典的民间传说。武冈古城内的穿城河,叫渠水,是雪峰山赠给武冈人的礼物。在穿城河上,共有五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五座桥间隔不远地横卧在一条河上,且座座有一个“龙”字,这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有关。五座桥中的第一座叫兴龙桥,因离湖南省著名的28口古井之一的武陵井仅百步之遥,所以也被称为武陵桥。桥最初建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史料上只记载了明末被毁又重建。传说朱元……[详细] |
木偶戏群众称观音戏。木偶形象生动,全县原有马坪苏从顺家一台,法新大井林绍二家一台,清溪方家一台,原武陵镇石牌坊王松庭家一台。节目、唱腔灯祁剧,有“魁星点斗”、“三星庆寿”、“文王访贤”、“双拜寿”、“天门阵”、“三气周瑜”、“长坂坡”、“三请犁花”等200来曲。……[详细] |
武冈阳戏起源于清末民初。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太健康的,但是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有专门的班子,但专业艺人不多,大都是农闲外出演戏,农忙回家生产。节目有“何氏磨媳”、“赶子牧羊”、“傅公子逃难”、“铁板桥”、“湘子服药”、“刘海戏蝉”、“磨豆腐”、“打草鞋”、“打妻劝夫”、“磨房生子”等70来曲。很多节目的内容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风格则诙谐幽默。……[详细] |
在老一代武冈人嘴里,傩戏被称作鬼戏,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清代被称为“湘中五子”的武冈人邓绎有过这样绘声绘色的描述:“里门咚咚喧大鼓,诸巫齐作胡旋舞,大巫喃喃如唱歌,小巫屡舞还婆娑。巫歌巫舞令神喜,神君欲来满堂起。主人敬神百不扰,如天之福姿汝求。黄羊为牲白犬血,一一神前遍罗列。东方响明灯烛辉,纸钱悉悉随风飞。诸神醉饱出门去,明日迎神向他飞。”由此可见,武冈傩戏约在清……[详细] |
“庆鼓堂”是流传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民间古傩祭祀舞蹈。是苗族巫师在主持苗族最重大的祭祀祖先大王神仪式“庆鼓堂”时表演的娱神乐人的巫傩舞。是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的苗族先民世世代代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形式。地处湘西南边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自古被称为“南楚极边”“三苗古国”的“五溪蛮地”。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滋生和留存了苗族古傩舞“庆鼓堂”这种……[详细] |
城步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是雪峰山脉与南岭的越城岭交汇处,县內最高峰2021米,平均海拔696.8米,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城步县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四处崇山峻岭,古树参天,森林茂密。峰峦叠嶂。早在新石器时代,城步就有人类活动痕迹,现今还有文化遗址。据考证在十三万年前,人类依存大树古树在树上攀沿,搭窝棚、采野果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和语言的……[详细] |
苗族婚嫁歌是城步苗族在婚嫁礼俗中演唱的抒情歌谣。主要有《酒歌》《哭嫁歌》《贺郎歌》。它起源于苗民族古老的山歌情歌和婚嫁习俗,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民族习俗中积累演化并口耳相传下来的传统民歌。主要流传于城步五团、汀坪、镇南、土桥、丹口等苗族集聚区。苗族婚嫁歌历史悠远,底蕴深厚,内容极其丰富。《酒歌》分十章,3400多行,30000多字,它从苗家礼仪开篇,述说苗族的来龙去脉,歌唱祖宗的英雄历史;……[详细] |
苗绣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因苗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难以波及的地方,苗族特殊的民俗文化一直支撑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发展,形成了苗族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和人格精神。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容贴近日常生产生活,风格质朴、率真。与生活的接近,还使苗族刺绣保留了艺术发生时的特征,即原始艺术时期艺术与生产……[详细] |
“打泥脚”是苗语汉译,苗语叫“坨脚”,意思是用黄泥团子互相打脚。聚居在城步县五团镇、长安营乡一带的苗族同胞们开展打泥脚活动时,都要遵循祖先立下的规矩进行:一是时间,限在春节期间,出了正月不打泥脚;二是过河打,同岸寨子不打脚;三是先打上后打下,即河下游寨子的人先到对岩上面寨子去打,然后上游寨子的人才能去隔岸下面寨子打;四是双方德高望重的寨老事先选择吉日良辰,通过邀约,商定好时间,不搞突然袭击,便于主……[详细] |
城步县长安营乡老寨、岩寨、牛石三排、蓑衣塘等村寨的吴姓、石姓侗族、苗族同胞,和六马村的胡姓苗族同胞们,历来每逢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兴过“古塘节”。到了这一天,上述三姓两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糯米甜酒、糯米粑粑、油炸豆腐、碗筷、香烛、纸钱,抬着肥猪,兴高采烈、不约而同地从各自村寨到老寨河边桥头的古塘庙里来,杀猪敬神,纪念祖先,由族长“讲古”,并宣讲款规款约。参加过节的人们在庙里演唱盘歌,一同……[详细] |
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伟江等乡镇的苗寨里,流行着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曲艺“排话”。它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唱词一般为七字句,短句只有三个字,长句约有十个字左右。唱词讲究合辙押韵,悦耳动听。艺人用苗语演唱,以唱为主,结合情节适当插入一些韵白,显得灵活自如。所以,它既擅长抒情,又可以叙事。“排话”的演出场所不拘,在树下、禾坪上、火塘边都可演出。众人坐在一起,可以由一人或二、三人轮流演……[详细] |
城步苗族自治县“贺郎歌”,是新娘嫁到新郎家结婚以后,当晚,在新郎家进行闹洞房时,演唱的一种歌曲,主要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汀坪乡、白毛坪乡一带。贺郎歌是一种集文学、歌唱、表演、宗教信仰及礼仪习俗于一体的综合型艺术,凡参加闹洞房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均可唱,歌词除为首的“歌郎”有数首基本固定的以外,其余的均由演唱者即兴创作,但内容必须是贺新娘新郎的吉利话,闹洞盲者不受拘束,争相演唱,歌声,不断,有时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