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黄浦区民俗文化

黄浦区十大民俗文化

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
  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功德林素食起源与寺庙,后发展到社会。功德林是上海第一家社会素菜馆。主要特点是用料精细、制作考究、手工艺术、品种繁多、素菜荤烧、形态逼真、色象味象、以假乱真。手工操作主要关键有以下五点:一、挑选上好的原料原料主要以豆制品类、菌菇类、魔芋类、大豆蛋白类、坚果类、蔬菜类、深海植物类,选料采取这些原料的精华处,用料讲究。二、手工工艺制作根据荤菜的不同菜名用精细刀工、手工制作成象形菜、成型菜。比如:蟹粉、鳝丝、鱼片、虾仁、鸡丁、海参、肉丝等。三、利用荤菜的烹调方法与荤菜的烹调方法相同,蒸、炒、烤、溜、爆、烧,加上各种调味,掌握火候,烹调出美味的仿真佳肴。四、每年中秋生产净素月饼每逢中秋佳节,功德林还自产自销净素苏式月饼。月饼特点:皮酥、馅软,有各品种不同的香味。比如:黑麻、苔条、百果……[详细]
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
  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是中国书画墨锭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曹素功的墨锭制作技艺,发展历史绵长,继承脉缘清晰,创新鲜明独到。从中国乃至世界(主要是日本、韩国及东亚地区)制墨行业的范围比较,在历史、区域、工艺、产品、造型等方面都具有唯一性的特征,是当代中国和世界墨锭制作技艺的代表。它的产品除了具有书画工具和工艺品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历史、文化、工艺和经济价值。墨,作为中国传统的书写绘画工具,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替代的物化载体。中国墨锭制作技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历经嬗递,从宋代至清代中后期,安徽徽州地区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制墨中心,形成成熟的“徽墨”制作工艺体系。清代中后期,“徽墨”手工业向新兴的沿海经济文化中心上海发展,形成“海派徽墨”风格和工艺。在近400年来,曹素功是唯一上承明末,下启清代……[详细]
豫园灯会
  上海豫园灯会是新春期间上海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项活动,是代表上海人文传统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灯会历史悠久,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韬在《瀛壖杂记》(1875年出版)中显有记载。民国以后,灯会逐渐衰落,“文革”期间停止,1979年豫园重新举办元宵灯会,至1992年举办了8届。1995年,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灯会筹备班子,配备专职人员,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豫园新春元宵灯会”的举办历程。从1995年猪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2年,已历经了一个12生肖大轮回。整个灯会以传统灯展,结合现代科技理念,利用九曲桥的九曲长龙形状和特有水面条件,以湖心亭与东方明珠遥相呼应为背景,创作了许多形象生动、市民喜闻乐见的大型主题灯彩来演绎中华传统文化和灯文化,并配置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详细]
培罗蒙奉帮裁缝缝纫技艺
  上海服装服饰业历史悠久,是海派服饰文化的发祥地,是中西服饰文化的交汇点,素有“穿在上海”和“东方巴黎”的美誉。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服的传入及缝纫机的出现,服装款式变化渐多,新型服装店随之崛起。自清道光以来,上海便成为全国服饰文化的中心,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上的西服、时装店比比皆是,兴旺发达,成为全国服装业的圣地。创建于1928年的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经过六代传人和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坚持继承和发扬西服手工制作技艺,以精制西服、礼服、大衣为特色产品,获得“西服王子”的美称,闻名上海,享誉中外。如今培罗蒙西服销售网络遍及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培罗蒙注册的英文商标获得世界上23个国家的认可,民族品牌远涉重洋,培罗蒙西服多次获得上海市和全国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的称号,培罗……[详细]
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
  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石库门里弄兼容了江南传统民居合院式格局和欧洲联排式住宅毗连形式,是上海地区特有的一种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样式,主要分布在上海市中心的卢湾、黄浦、虹口、闸北、静安、徐汇等区,其中以卢湾区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石库门里弄营造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上海租界,是由中国传统匠帮营建,专供华人居住的联排简屋,取名为“里”。随着租界外商建筑洋行进入,营造方式发生变化,1880年诞生了第一批上海近代营造厂,标志了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的形成。1910年地处卢湾区的法租界公布《公路、建筑等章程》,规范了里弄住宅要求,从图纸设计、营造登记、材料预制、装饰艺术到营建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流程,建造了丰富多样的石库门里弄。解放后,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转为维护和维修方式,传承至今。石库门因门框用石条砌成,沪语中用……[详细]
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艺
  上海滩熬制梨膏糖始于清朝咸丰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当时有一对姓朱的夫妻在上海老城隍庙前大殿旁开起了梨膏糖店,取名“朱品斋”。到清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有一个商人在上海老城隍庙西首晴雪坊开设了一家梨膏糖店,店名为“永生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零四年),又有人在上海城隍庙北豫园门口开设了一家叫“德甡堂”的梨膏糖店。它们都使用自己的牌子和商标,彼此竞争十分激烈。有的为了提高梨膏糖止咳功效,把川贝、桔梗、半夏等中草药磨成粉熬进梨膏糖里,制成了止咳梨膏糖;有的把砂仁、丁香、佛手等中草药磨成粉熬进梨膏糖里,制成了开胃梨膏糖。由于药材上等,加工精细,价廉物美,生意兴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民间艺人一曲“上海小热昏”把梨膏糖唱红整个上海摊,上海城隍庙梨膏糖名气也越来越响,成了人们喜爱的食疗俱佳……[详细]
六神丸制作技艺
  六神丸制作技艺六神丸是采用“以毒攻毒”的中医药理论制备而成的治疗喉疾、疔毒的良药。配方独特、技艺精湛,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因其疗效确切、技艺独特、质量稳定而享誉海内外。六神丸肇始于先祖雷允上、奠基于雷滋蕃、拓展于王式训、继承于当代的劳三申等弟子。现为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的著名特色品种,是国家保密品种,也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三次获得国家质量金奖,屡次荣获上海市优质产品、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在理论上,六神丸应用了独特的中医药配伍理论:所用药材非最常用的植物类药,而是动物、矿物类药,且有一定毒性,只有深谙中医药理论精髓的医家圣手才能开出这样的配方,既保留毒-材中的有效治疗成分,又降低了其毒-材对人体的毒副作用,科学价值非常高。而且和传统中药相比,六神丸剂量小,起效快,传统中药通常一个……[详细]
五香豆制作技艺
  “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这是上海著名特产五香豆流行的一句广告语。老城隍庙品牌的奶油五香豆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老城隍庙五香豆由上海商业奇人郭瀛州首创于三十年代,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上海著名特色食品。五香豆其选用的“三白蚕豆”为原料,以其粒大、性糯、软硬适中而取胜。经过不断摸索和改革,烧煮的五香豆风味咸中带甜,又香又糯,表面泛起一层盐霜,似冰糖奶油,因而被誉为“城隍庙冰糖奶油五香豆”。当时沪上的名人雅士,达官贵人,也常以品尝奶油五香豆为乐,不少外地坤伶名角也时常遣人专程来老城隍庙购买五香豆。一时,上海老城隍庙奶油五香豆成了老城厢、上海滩的代名词,人们为能品尝,捎点上海滩的土特产纷至沓来,更使老城隍庙五香豆名扬四海。97’上海旅游节,以五香豆为造型的“快乐豆”还作为上海旅游节吉祥……[详细]
海派玉雕
  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的海派玉雕,是中国玉雕的精品,和“北派”、“洋派”“南派”一起成为中国玉雕四大流派。它融汇了中国传统的玉雕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其中三脚香炉、天鸡对瓶、端炉、羊尊等器皿的制作技艺,是见证中国玉雕发展的经典代表作。海派玉雕传统技艺发端于上海市原南市区老城厢一带,其产品和技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东南亚及欧美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市场和良好的声誉。海派玉雕的技艺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距今已有5000——6000年的历史。历经8000年玉文化史的传承,到清代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海派玉雕,全面继承了中国玉雕的精湛工艺,从工艺品类、工具、用料、技法等方面,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玉雕制作的所有内容。从清代的袁德荣、顾……[详细]
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古人云:治史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志,非笔不能宣,实天地之伟器也。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周虎臣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庄。上海开埠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笔墨庄由苏州迁移到上海兴圣街68号。1958年和1964年,周虎臣笔墨庄前后合并了上海近十家笔墨庄,成立了老周虎臣笔墨庄,设立在河南中路90号。1987年成立了上海老周虎臣笔厂,厂址乳山路136号。周虎臣集湖笔、水笔、书画笔三大制笔技艺之大成,融会我国南方制笔技艺,创导了海派毛笔,使海派毛笔与海派书画相伴而生,是中国近代毛笔制作史上一位真正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海派制笔名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周虎臣集众家制笔工艺于一身,集中生产时又发挥各家之长,使我国的“湖水名笔”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详细]

全部黄浦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