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宝山区民俗文化

宝山区十大民俗文化

罗泾十字挑花技艺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广泛传播,在江南及罗泾镇形成广种棉花、民皆纺织的习俗;较之上层达官显贵使用的丝织品加绣花,土布挑花更符合平民百姓层面广泛的衣着要求:民间久有在土布制衣上配以花样纹饰,以色线“游花”,后随布之“势流”挑十字形成图案,这便是“罗泾十字挑花”。据传说推算,应为明末清初,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罗泾十字挑花,将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之上,作为“兜头手巾”、“系身钩”、“肚兜”、“布裙”、“鞋面”的纹饰,尤以“兜头手巾”和“系身钩”为多,在江南水乡渐有不挑花不能用之势。据田野调查记录,“兜头手巾”底色有别,一般老年妇人常用深色土布“兜头”;姑娘、妇女用白色,新媳妇必用绿色,上面的花样纹饰均为黑色;“系身钩”之图样挑于顶面的两个侧角,挑花之线不拘一格。生活中,此两物又是姑娘的备嫁……[详细]
罗店彩灯
  罗店彩灯艺术源远流长,开始的形态是流传于民间的折纸艺术,是古人祭亡灵扎纸以示悼念,这种手工艺发展到高级形态就演化成了扎彩灯。罗店彩灯在罗店流传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有文献记载,传承人之间也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罗店彩灯分类:(1)挂式彩灯六角花灯、十二生肖灯、蝴蝶灯、金鱼灯、鲤鱼灯、花篮灯、万年青灯、小方灯、腰鼓灯、八仙灯、和合灯、平昇三级灯等(2)座式彩灯大型走马灯、大型塔灯、动物造型灯、宝塔灯、盘龙灯、刘海戏金蟾灯、双龙戏珠灯、鲤鱼跳龙门灯等(3)表演彩灯舞龙灯、蚌壳灯、荡湖船灯、挑花篮灯、穿荷花灯、放水灯、放天灯、风筝灯罗店彩灯的活动形式:过去罗店彩灯一直以民间的形态存在着,每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是罗店彩灯的活动0期,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悬挂彩灯,有钱的富裕之家彩灯要求美观、大气,体现大户……[详细]
宝山吹塑版画
  宝山吹塑版画作为民间传统绘画的新载体,是在对版画创作材料和技巧的研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宝山吹塑版画以吹塑纸为原料,利用其可折、可刻、可切、可剪、可揉的特征,为版画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民间绘画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制约,加入了现代人的理念和现代生活气息。宝山区十分重视吹塑版画的创作,每年举办各类吹塑版画创作活动,以此作为提高市民素养、繁荣社区文化的举措之一。二十年来,在全区形成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农民、工人、机关工作人员等组成的数百人的创作群体。保山人从蓝印花布、灶头画、剪纸、图案等江南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美的内涵,注重从绘画形式上寻找突破口,完善和创造新的技法,从而不断创造出色彩装饰协调,形象变形夸张,构图奇特均衡,制作纯朴精巧,画面粗犷稚拙具有宝山区域特点的乡土气息浓郁的……[详细]
吹塑纸版画
  吹塑纸版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结合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吹塑纸为原料,利用其可折、可刻、可切、可剪、可揉的特征,经过剪、刻、撕、拼贴等方法制成版面,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成为一个美术作品。它在版画中加入了现代人文理念和现代生活气息,为美术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宝山的民间艺人从蓝印花布、灶头画、剪纸图案等江南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美的内涵,注重从绘画形式上寻找突破口,完善和创造新的技法,从而不断创造出色彩装饰协调,形象变形夸张,构图奇特均衡,制作纯朴精巧,画面粗犷稚拙,具有宝山地域特点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吹塑纸版画作品。如《秋风》、《渔家女》、《古屋》、《忆江南》、《年年有余》等都是近年来宝山吹塑纸版画代表性的作品。吹塑纸版画作品先后有300多件入选全国、上海市各类美术竞赛和展览,……[详细]
海派锣鼓
  海派锣鼓,是上海本地传统锣鼓与北方的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锣鼓等锣鼓流派融合的一种锣鼓乐种。锣鼓乐在上海民间曾经用途广泛,无论婚丧喜庆、节日庙会,还是民间舞蹈,游艺杂耍,无不采用打击乐器来烘托气氛,用以表达人们的欢乐心情。上海的锣鼓乐有明清时期流行于江南的十番锣鼓和京昆戏曲锣鼓,它与苏南十番锣鼓应属同宗,但在曲目、乐曲的结构、演奏风格及音乐格调等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这是十番锣鼓在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衍变。根据其“轻打细敲”的演奏特征,故把乐种定名为“上海十番锣鼓”。上海十番锣鼓流传于市郊崇明、上海、嘉定、宝山等县。后来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尤其是宝钢的建设,全国各地的冶建单位汇集到上海宝山,北方地区人口大量进入,他们将本地的优秀鼓种带到了上海,使上海本地锣鼓的乐曲风格和表演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详细]
神仙酒酿造技艺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世界八大蒸馏酒之一,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按香型分,上海神仙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上海目前唯一的地产白酒。白酒制作大致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但各地制酒技艺又有很大不同。上海的神仙酒酿造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代私家糟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奉贤地区一些实力较强的家庭酒坊,如“姜家酒坊”、“倪家酒坊”和“金家酒坊”等扩大规模,生产商品酒,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酒厂,酿酒技艺也随之发展,逐渐形成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传统酿造工艺。1958年,有……[详细]
月浦锣鼓
  清朝中期,月浦当地的经商小贩们就挑着货担行乡串巷,一边吆喝,一边敲击着手中的小鼓,发出响亮的声音,吸引顾客出门购物。据传,这些商贩们敲击的小鼓类似于江苏南部的“花香鼓”,鼓面直径在25公分左右,厚度约3.5公分,单面蒙皮,音量较小,但音色清脆,很有特点。以后,当地的民间艺人将货郎小鼓作为乐器在江南丝竹中演奏,但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到了清朝末年,为了参加庙会,灯会等庆典活动,当地的鼓手们将货郎小鼓的形制扩大到直径33公分,厚度为7.7公分,两面均蒙皮,还做了鼓架,这样,大大增加了音量,音色也较为浑厚,更适合于室外演奏。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和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演奏形式也相对定型。通常由八只小鼓,分两边对称而立,演奏中常用“对奏”的方法,为了增加色彩,他们还在八只小鼓的鼓沿上扎上绣有张果老,汉钟离、……[详细]
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
  罗店龙船罗店端午划龙船习俗,明清以来盛行于罗店镇。罗店,常受风雨之害,“赋税尤重于旁邑”,乡民出于对现实灾难的恐惧和抵御,岁时节令多作避邪消灾活动,史载:“五月五日以龙舟竞渡,有戏舞、军器、赛拳者……罗店此风最盛。”罗店端午划龙船保持着江南古老的原始宗教等民俗形态,同时也因人文环境的不尽相同,刻上了罗店鲜明的地方烙印,主要体现于祭祀仪式、船体装饰、水上表演三个基本部分。“划龙船”以端午正日为始,通常进行五到七天,举行立竿、出龙、点睛、接龙、送标、旺盆等聚祭共拜的祭祀仪式,并避忌妇女儿童,充满神秘与圣洁的气息,意在驱除“瘟疫病灾”,使一方水土获得洁净。罗店龙船的船体脱胎于本乡“滩船”,小巧玲珑,平底、昂首、翘尾,能在当地曲折狭小的河道中灵活行驶。龙头用整段樟木雕刻而成,艺术化为“鳄嘴、虾眼、麒……[详细]
  鮰鱼,学名“长吻鮠”,俗称“江团”“肥头鱼”。红烧鮰鱼是沪上家喻户晓的名菜。尽管鮰鱼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宝山的红烧鮰鱼却是首屈一指。宝山地处通连东海的长江口,一年四季的新鲜鱼货不断,其中刀鱼、鲥鱼、鮰鱼被市民誉称为“长江口三宝”。其烹饪技艺为:1.选鱼改刀:须采用2斤左右的鮰鱼,太小者味薄、太大者质老,而且宜用春鮰。如果是红烧,须肉质紧实,体态肥腴,一般要用3斤以上的“菊花秋鮰”切块红烧;2.烹饪出品:所谓“红烧”,其实是一种复合烧法。一般来说质地良好的鮰鱼,需要三次加油、三次换火:第一步:底油、一笃、一焖;第二步:暗油、二笃、二焖;第三步:明油、三焖。等到锅内汁水开始稠起来了,这会儿揭开锅盖,再补最后一勺油进去,这一勺油称为“明油”,这样才能产生浓郁的油香和光亮的色泽。要把最后这一勺油“镀”……[详细]
  唐式传统木结构建筑群(宝山寺)位于上海宝山区罗店镇练祁河畔,东起罗溪路,西近塘西街,是上海市闻名遐迩的佛教建筑群。这个唐式传统木结构建筑群作为宝山寺移地重建项目竣工于2010年,依照唐代营造技艺,参考现存唐代遗构,施工过程全部采用我国唐代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建造过程中,工匠们使用传统工具,沿袭传统的工艺,对大木作、小木做、砖瓦石作等工艺一丝不苟,锱铢必较。或弹线定位,开槽凿孔;或打磨成材,组合成型;对营造中的构件样式、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及操作仪式等,都力图遵循唐宋时期传统建筑的营造工艺与工序。雄丽壮硕的梁柱、枓栱,明晰柔美的侧角、生起,深远之飞檐,匠心之园圃,唐式传统木结构建筑群(宝山寺)以纯朴的建筑语言呈现了中国9、10世纪蔚为大观的唐宋风致,使得中国传统建筑思想与匠意得以充分……[详细]

全部宝山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