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它位于大别山脉南麓,地跨东经115°06′至115°45′,北纬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别山主峰坐落其间,为最高点,全县以山区为主,丘陵次之,地势南高北低,最低处海拔46米。起源于远古时期劳动号子的罗田畈腔是在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它吐词用罗田方言,发音用小嗓(喉部发……[详细] |
荡腔锣鼓的乐器有三吹七打10种。三吹即:长号、两只锁呐;七打即:锣、钹、鼓、马锣、车官(小钹)、小锣、铛锣。表演时吹、打、唱俱全。解放前属红安地方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当时全县表演班子不下百套。荡腔锣鼓有如下艺术特色。一、源远流长:初步认定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二、表演形式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吹打乐:大锣、大鼓、大钹、长号伴随10名男子汉边吹边打边唱,气势雄浑、其唱词描述古代战场……[详细] |
黄州民间吹打音乐属《牌子锣鼓》,黄州人叫“地锣鼓”,外地人称“黄州点子”。黄州牌子锣鼓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黄州地域是按保、甲制划分的,每年的灯会,差不多每一个“甲”就有一条龙灯,有龙灯必有锣鼓班,以解放前为例,当时城区内就有七、八套锣鼓班,加上周边农村不下十五条龙灯,那么就有十几套锣鼓班。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灯会、闹元宵),黄州人舞起龙灯,吹打起“黄州点子”。黄州牌子锣鼓首先有“牌子”和“锣鼓……[详细] |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详细] |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黄梅县):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都曾长期活跃在黄梅地区,有关他们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僧璨,出生于公元510年,汴州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一说徐州人。四十多岁时,他全身疮疾。在河南光福寺,他拜谒二祖慧可,说:“弟子身缠风恙,求和尚为我忏罪。”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说,我来为你忏悔。”僧璨想了片刻:“我实在说不出我的罪过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过罪了。你最好要皈……[详细] |
山歌是流行于山区的民歌,有反映劳动内容的山歌,有描写男女爱情的山歌。如《山歌本是古人留》、《卖柴歌》、《牧童放牛》、《劝情哥》等。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自从三皇和五帝,唱了几多春和秋,切记莫把古人丢。--《山歌本是古人留》姐在塘边洗衣裳,郎在山上打稻场,郎打三下望望姐,姐洗三下望望郎,下下打的空稻场。--《姐在塘边洗衣裳》……[详细] |
五祖寺又名东山寺。位于黄梅县城东12公里的东山,东山亦名冯茂山。相传唐朝咸亨三年,五祖弘忍来到这里向放牛老汉冯茂借一袈裟之地,在此驻锡传法。(公元670年在此建寺)已历一千五六百年,故后世人称为五祖寺。弘忍建寺,“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履凑门,日增其倍。十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十八九。”“时四方请益,九众师横,虚往实归,月愈千计。”徒众甚多。时人称为十大弟子的有:慧能、神秀、法如、道安、智诜、……[详细] |
一、英山文化传承和英山花鼓地方特色英山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候,宋为毕升故里,今为作家之县的英山,乃江淮文化,荆楚文化,南北文化,佛教文化的交汇地,堪称京、汉、楚三大剧种之母的采茶戏千年衍演于此,风靡全球的黄梅戏之基本声腔亦脱胎于斯。具有关公楚韵的英山民间曲艺-----英山花鼓,其艺术形式多样,世代相传,独具典型的地方色彩,莫不渲染于婚丧喜庆,佛道祭祀,或日常生活之中,而独具典型的大别山山乡风味……[详细] |
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原先湖北的鼓书,与我国北方的鼓词类传统说唱艺术有着同宗的关系,而鼓词(鼓书)又与说书(评书),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1]唐代佛教盛行时,教徒们不仅讲唱佛教经卷,说唱历史故事,也说唱民间时事故事,如《秋胡小说》《张义潮变文》等。到了宋代,由“变文”衍变为……[详细] |
红安绣活是流行于湖北红安一带、以连袜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的民间刺绣艺术。当地历来就有“黄安(今红安)“无女不绣花”之说,鼎盛时期(解放后至文革前)红安绣制鞋垫已形成最盛行的风尚。据传,红安绣活始于汉,盛于明清。在红安,连袜绣花鞋垫既是一种平常的生活实用品又是具有特别意义的民俗艺术。妇女们把它作为展示才华的平台,还把它作为社会交流的馈赠礼品和传情的信物。红安绣活在工艺技巧、构图风格和图案寓意的艺术风格……[详细] |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详细] |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这种工艺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千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精挑细作,工艺日臻完善。至近代更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其构图无论是花鸟虫……[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