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黄冈市民俗文化

黄冈市民俗文化介绍

  团黄贡茶,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新唐书·地理志》、《唐国史补》、《太平寰宇记》、《茶经》、《湖北通志》、《六安州志》、《英山县志》等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完整勾勒出“团黄贡茶”的历史脉络。团黄贡茶以优质茶鲜叶为原料、经十余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具有条索紧秀、汤色明亮、香气高远、滋味鲜爽的显著特点。2016年7月,“团黄贡茶传统制作技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武当派秘传内家拳法是中华武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武当功夫的精髓,由北宋道士张三丰创立的,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于元朝时传入英山县。武当派秘传内家拳法在元末明初至今一直在英山县王氏家族中秘密传授,2002年以后由武当玄武派第十四代传人游玄德道长入籍英山县,并在该地域将该拳术向社会上广为传播。武当派秘传内家拳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宝贵拳种;她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胜快,以寡胜众;运用阴阳、升降、开……[详细]
  英山缠花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英山县,简称缠花;是全国鲜有的一个传统美术项目,属于装饰类。所谓缠花,就是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和铜丝扎成的人造坯架或实物坯架上缠绕出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美术品。相传英山缠花起源于北宋时期,盛于明末清初。它汲取多种美术的精华,融汇了绘画、剪纸、景泰蓝、刺绣、编织、雕塑等工艺的特点,独创出一种高雅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经过历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工艺日臻完善,愈做愈精美……[详细]
  岳家拳为宋朝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将所学拳术结合作战要求传授全军,岳家拳自此初具雏形。相传岳飞第四子岳震和第五子岳霆避难湖北时,将此拳术传授给民间,在鄂东一带流传。因金元时期禁止学练而沉寂,至明末清初重新发展到鼎盛时期。岳家拳有着独特的技击功能,其套路具有动作古朴、简单易学的鲜明特点,身法运动以前进后退为原则,而以吞、吐、浮、沉为主,手法则以云雾抛托为主法,理法以残、疾、援、夺、牵、捺、逼、吸八字……[详细]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详细]
  英山采茶戏  英山是采茶戏之乡,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英山采茶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过年唱年戏,正月玩灯唱灯戏,庙会唱会戏,各姓修成宗谱唱谱戏,婚嫁寿庆唱贺禧戏等等,一年四时八节都要唱戏。……[详细]
  团风庙宇多,庙会亦多。细数之,庙宇不少于20座,庙会不少于25个。其中历史较长,建筑较好,香火较远的,要算紫金山、太金山、万金山三座庙;活动声势较大、民族色采较浓、文化气息较盛的,要算二月十五的土地会,也叫抬阁会,五月十五日的龙船会,也叫马会。现将这两个庙会分别实录如下:二月十五日的土地会土地会是前后2个会合成的。前为“兴会”:从正月十五夜起,至正月三十日止,历时半个月,每天晚上,全镇分三个甲即头……[详细]
  团风但店“天府圣会”是但店镇独有的一项民俗艺术活动,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相传明末清初,但店镇一丰姓老爷在江西为官,因不愿弃明投清,遂辞官返乡。行至鄱阳湖,忽然狂风大作,眼看就有沉船的危险,老爷随即取出香纸,对天焚香、化纸祈祷,口中念念有词。说来也巧,顿时风停雨住,云开雾散,只见天空一道金光闪过,“天府金容大帝”六个大字在湖上空,赫然可见,湖面立即恢复了平静。丰老爷回乡后,就在但店正街办了……[详细]
  春节,团风民间有舞龙灯的习俗。从腊月到正月十五,团风的村镇街头、湾中店前,鞭炮震天、锣鼓喧嚣、长龙翻舞、欢声阵阵,人们用舞龙灯的方式表达美好愿望,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也许这一习俗外地也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团风淋山河镇的“詹家龙”确是别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是“天下第一灯”!团风县淋山河镇的詹姓是一个大姓。詹氏世代传承一条龙灯。这条龙灯气势磅礴、恢弘奇特、内涵深、纪念意义强、民俗……[详细]
  团风民间有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叫“盂兰会”。盂兰,梵语为乌兰婆孥,意译为解救倒悬,俗称“鬼节”。它与清明节相像,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祭祀祖先。这种风俗,传由已久,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一个民俗活动的节日。《乾淳岁时记》载:“每岁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民间亦以此日祀祖先。”中元节上坟祭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详细]
  牌子锣鼓与丝弦锣鼓是团风县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器乐。在民间民俗活动中,为了烘托气氛,表达情感,“敲起锣来打起鼓”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牌子锣鼓流传的范围比较广泛,全县境内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班。流传在我县北部山区贾庙、杜皮等地的丝弦锣鼓,是比牌子锣鼓乐器组合更为复杂、乐队阵容更大的一种民间器乐形式,它以其富有强烈的艺术形象与音乐魅力,成为我县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牌子锣鼓”包括由打击乐和吹奏乐……[详细]
  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在团风县上巴河镇的马家潭村,却有一段神奇的传说,让这一民俗活动不仅热闹有趣,更添一分神秘的遐想。巴水自大别山一路奔来,流经我县上巴河镇时,河床宽阔平坦。岸左有霸基山、晒谷石相阻,河水顿时回流旋转,涡旋成潭。这里,有一座村庄,由于全村姓马,所以这个村也因这潭而得名叫马家潭。根据马氏宗谱记载,马家潭村的村民,是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马家三兄弟奉明代开……[详细]
  团风县农民画取材于鄂东风土人情、民俗掌故、民间传统和民间生产生活习俗;广泛吸收了民间剪纸、皮影、戏剧、刺绣、挑花、印花等艺术营养;以丰满的全景式构图、夸张的表现手法、统一而凝重的色彩效果,形成了团风农民画特有的艺术风格。团风县农民画创作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3年,团风县第一幅农民画作品《山村车赛》晋京参加首届全国农民画展,并获得三等奖。开了团风农民画走出团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先河。19……[详细]
  团风地处长江中游北部江边,历史上饱受溃堤水淹之苦,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新修道路、水利建设期间,人们常用石磙、石板来压实新土,打牢基础,人们称之为“打硪”。这是一种高强度体力活,需要多人齐心协力完成。为提神鼓劲,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按照地方民歌曲、产生一种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的劳动号子,团风人叫他“打硪歌”。打硪有轻硪(飞硪)和“重硪”之分,硪歌因此也有“慢硪”和“快硪”两种唱法:轻硪通常是……[详细]
  “狗脚”是团风一种特色小吃,原名“金刚脐”。相传为北方游牧部落一种食品,因形似罗汉金刚的肚脐眼而得名。满清入关后成为贡品,清乾隆帝微服江南,视察团风漕运时而传入民间,百姓见其状似狗爪而易名。因其色泽金黄,外脆里香,甜而不腻,老少皆宜而享誉鄂东南,它与麻花、馓子、琪玛酥一道,原为鄂东寒食节四大主食之一,现已被列入《湖北风味小吃》。据团风狗脚第6代传人童奇进介绍:其曾祖于清光绪年间,在团风鲜鱼巷客货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