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永嘉县民俗文化

永嘉县十大民俗文化

拦街福
  汉族祭祀旧俗。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温州此俗,起于何时,尚无实考,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取吉为之,至三月望日止。”可见,此俗在清初已盛行。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现在的拦街福都在温州城内的锦江路一带进行了,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来顾客,各方游客云集。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别处街道又举办“拦街福”。现代的拦街福中心包括:龙头船,龙灯,十二月令绸塑,彩塑宝……[详细]
永嘉昆剧
  温州昆曲,又称永嘉昆剧,是流行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的一个昆剧流派。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昆剧传入温州后,和温州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这个地方剧种。温州昆曲的声腔,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演唱中不受传统联套宫 调规律限制,可以同宫异调联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间转调,呈现极大灵活性和丰富性。在打击乐方面也保存了较为古朴的民间锣鼓点。角色最初有小生、正生、当家、花旦、大花、小花。外加鼓板和正吹即可演戏,称“八脚头”。后发展到13脚。表演艺术古朴、自然、明快、讲究生活真实。丑角道白多用温州方言。温州昆曲大小约120多个,有《荆钗》、《白兔》、《杀狗》、《琵琶》、《金印》、《绣襦》、《八义》 等;尚有李渔作品七种和一批独有剧目。清嘉庆年间,永昆有秀柏、霭云等班社。……[详细]
  应坑乡位于永嘉县西北山区,距县城60公里。应界村始建于南宋,是该乡最大的行政村,现有人口2000多。那里农田肥沃,民情纯朴。上世纪民谣传唱:“晚米饭软悠悠,红田鱼盛鹅兜,黄泥冬笋日日捞,洋房屋三层楼,漂亮姑娘坐东楼,三官爷亭好乘游……”。自清乾隆年间,永嘉(温州)四十六都鉴川(现应界坑村)地方首次开办《老寿昌乱弹戏馆》,自此,乱弹在浙中浙南、闽北流行。乱弹戏深受群众喜爱,民间各种场合的红白喜事、生日、寿诞、集市、庙会都请乱弹班演戏。它是一种“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杂白混唱,锣鼓击节”的曲牌体音乐,曲牌大多无男女之分,行档之别。唱腔以唱真嗓为主,只有小旦,花旦唱些子音(假嗓)口白以普通话夹杂永嘉方言,而小花都用永嘉方言。唱腔均有一定词格的长短句,但以七言为多,乱弹从古至今都是老艺人口传身教,师……[详细]
  温州莲花,系由温州道情演变而成的曲种。流传于温州市(包括所辖各县)以及台州、丽水的部分地区。是我省的主要曲种之一。其中有只唱不说的“大莲花”、“小莲花”、“对口莲花”,也有说唱兼备的“讲唱莲花”;20世纪50年代,艺人们又创造了“伴琴莲花”。温州莲花在清末民初时非常兴旺,有“……大街小巷搭布幕……各宫各庙闹翻腾。……街头巷尾摆香案,道情莲花唱词文”的描写。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艺人。20世纪50年代,在著名女艺人朱翠月的影响下,温州莲花风靡一时。温州莲花有传统长篇书目五十余部。题材有与佛道教义有关的,更多的是世俗故事、民间传说,特别是有《高机与吴三春》、《黄三袅与林宝郎》、《刘文龙》、《双江渡》、《赐金牌》、《九曲伞》等一批故事发生在温州及其附近的独特书目。温州莲花的唱腔音乐也独具特色,尤其是每……[详细]

全部永嘉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