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鄞州区民俗文化

鄞州区十大民俗文化

宁波走书
  原称“莲花文书”,又称“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余姚农村,清末明初流传入宁波城区,继又向镇海、舟山地区拓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唱区域甚广,除宁波、舟山地区外,还演唱于台州地区的临海、天台、黄岩和杭州等地,至九十年代初开始衰落。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约起源于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于宁波及舟山群岛一带。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相当盛行。20世纪50、60年代演唱区域甚广,除宁波、舟山地区外,还演唱于台州地区的临海、天台、黄岩和杭州等地,至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衰落。宁波走书的唱词用宁波方言,有说有唱,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在乡村深受欢迎,有“文书唱华堂,走书唱农庄”的说法。宁波……[详细]
宁式糕点制作技艺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大海,背倚四明山、天台山,气候温和,特产丰富,古有“四明三千里,物产甲东南”之称。宁波人民不论是日常饮食,或是岁时、礼仪方面的各种米类食品都十分丰富。宁波地处“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既受赐于大自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得力于历代点心师对前贤糕团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渐成风格迥异、自成一体的宁式糕团。梅龙镇宁式糕团发挥了江南食品资源丰盛的优势,以米面为主料,运用多种技法,创造出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点心品种。从选料到加工、熟制,各个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形成自己的特殊工艺,讲究甜、糯、松、滑风味。并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风尚,都有种种独特的节令小吃和应时点心,梅龙镇糕团,历史悠久、口感独特的梅龙镇糕团,传承江南传统糕点小吃风格。在制作工艺上采取传统的纯手工方法,用料……[详细]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为纪念楚大夫屈原而创立的一项民间活动。于明末清初从绍兴传入宁波地区,渐渐成为一项水乡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竞技活动。地处东钱湖边的云龙镇陈村的龙舟队员多是渔民出身,在历次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名扬四方。龙舟队由23人组成,分工有划船手、锣鼓手、长梢手(舵手)三项。20个划船手分坐左右两排;鼓手在船头擂鼓助威,锣手站于船中间敲锣鼓劲,长梢手在船尾把撑竿主导全局。龙舟竞渡有一整套战略战术。比赛开始鸣炮为号,划手提桨待发,一听到号炮即将桨插进水下拼力划动;长梢起撑眨那间势如排山,俗称“撑倒山”;船至中途,宜贴近对方龙舟以借重龙舟在行进中产生的“兴波力”保存体力,以逸待劳。比赛的方式有两种,一为直航,另一为绕折反点。过去以绕折反点为多,而此中技巧又是获胜与否的关键,兹介绍如下:所谓“绕折反点”就……[详细]
鄞江它山贤德庙会
  该庙会起自北宋咸丰四年(公元1001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四大著名的水利工程、鄞江桥它山堰的建设者——唐代贸县令王元玮的庙宇落成仪式而诞生的庙会,后又经历代朝庭的不断褒封,便成为鄞州西乡一带的著名庙会,迄今有逾千年的历史。但该庙曾于1941年因日军侵华而被毁,抗战胜利后重建恢复,1993年再次重修至今。与他地庙会不同的是,该庙会一年有三期,即每逢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都要举行。其中三月三是它山堰竣工日、六月六为“掏沙日”(意为修建它山堰而开工掏沙,又因其时正值早稻抽穗扬花季节,便谐音‘稻花会’)、十月十而是王元玮的生日。三期庙会以六月六为主期,最为盛大,有五、六、七三天,其余只举行二天。主期时要为神像开脸、换袍、请进轿后出殿巡行附近四个乡镇后回殿,总行程约有20多里。巡行时除彩旗、爆竹、……[详细]
宁波竹刻技艺
  竹刻,又称竹雕,即在竹子上(含竹根)施行雕刻工艺,它始于唐时,盛于明代,一直以来作为一种高雅的手工艺术品而被人们所喜爱。过去都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乃至宫庭和官府的实用品或陈设用品,建国后则逐渐地进入普通家庭了。竹刻在以前完全由手工制作,建国后在锯、刨、打眼等工序上已采用机械操作,但最后要成为作品,则仍然凭刻雕艺人的手上功夫,他们技艺的好差决定着竹刻制品艺术性的高低。其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是:﹙一﹚选取大号老冬竹,劈成或锯成胚,刨去青衣;﹙二﹚进行防蛀处理;﹙三﹚将要刻雕的图案设计于胚子上;﹙四﹚着手刻雕,手法一般分浅刻、深刻和透雕,又有阳刻和阴刻二种,所用工具有钢刀、大、小、方、圆等的各种凿子、木槌、锯(含钢丝锯)、刨等等;﹙五﹚制匾;﹙六﹚拼框;﹙七﹚上漆,漆干后即成为成品了。本镇内的竹刻艺……[详细]
草席编织技艺
  草席,俗称“席子、席爿、滑子、凉席、席”等,用蔺草编织而成,考古证实,中国草席的发祥地在鄞州的古林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草席已与东北的人参齐名,成为年年的朝庭贡品。唐代成为全国草席主要产地与集散地,并大量远销东南亚。清代产量已达千万条以上,在全国设有专销商店或连锁行。建国后则成为当地家庭的主要副业,1954年曾被周恩来总理指定为国礼,赠送给参加日内瓦联合国大会的各国首脑,影响深广。草席品种繁多,编织工艺复杂,又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按质量和用途,其主要分三大类:一是用络麻作筋的称为“络麻草席”(普通席);二是用苎麻作筋的叫“白麻筋草席”(高档席);三是用络麻或苎麻作筋的各种坐垫、茶杯垫、扇子和帽子等等。其工艺流……[详细]
甬式家具制作技艺
  甬式家具俗称宁式(含舟山地区)家具,其基础结构与七千前的河姆渡人发明的卯榫构架一脉相承。唐代,有日本头陀对甬式家具作过记载,现存南宋宰相史浩墓前的石椅为当时甬式家具最早的实物写照,明代时其材质以本地为主,型制简扑,其制作技艺至清代则达到了顶峰,整体器物采用紫檀、红木、黄杨木材质加上骨木镶嵌或朱金木雕工艺,后又加上花梨木材料,制作精良,式样华丽,不仅在产地被大量使用,同时还溯长江而上湖北荆州地区,被那儿的人们视为财富的象征。建国后,该类家具生产基本处于停止,技艺濒临失传。总体来看,甬式家具集宁波传统民间工艺之大成,如朱金木雕、骨木镶嵌、包圈工艺、拷头工艺、吉子工艺等;从制作上看,其有拼攒、包圈做、吉子、文字纹、仿竹、镶嵌技艺、剑脊线、全圆、薄意雕、金漆泥金等十大技艺;从材质上看,其运用已达到至……[详细]
长面制作技艺
  长面是宁波一带产妇必备的面食,鄞州高桥镇芦港村的长面,是宁波闻名的特产,其将面和好后挂在架子上用筷子拉到长约6尺。一般以两筷为一束,称为一绞。长面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精白面粉、植物油、食盐等纯手工制作,经过揉粉、闷缸、切粗条、搓细条、盘缸、应筷、闷箱、上架、拉长、分面、晒面、收面装桶等步骤,具有细、白、韧、滑等特点,口感好,极易消化。在宁波风俗中,家里生了小孩,就要到邻里分长面。一碗碗盛好,用桶盘(一种木制的红色圆盘,比脸盆大些,旧时宁波女子的必备嫁妆之一)捧着,挨家挨户去分送。有的甚至会全村去分送。宁波老人做寿吃长寿面,更是少不了长面。这种面往往要定做,家人会特别关照做面人,是“做生”用的,做面人就会把面做得特别长。家人把长寿面一绞一绞分送给邻里。……[详细]
彩船制作技艺
  彩船又称“纱船”,由薄纱等材料制作而成,因其制作中注重丰富的色彩,故得其名。彩船只是一种通称,具体称谓时,以船头、船尾饰以龙图案者,称“龙船”,以凤图案者称“凤船”。当地群众通常以船的动物图案或船的造型具体称谓,如鱼船、虎头船、官船、花轿船、鼓阁船、亭阁船等。最初为竹制彩花船,后发展为高达5米,木制、雕刻并油漆的南湖船、天安门船等大型彩船。彩船皆不能下水,故又通称“旱船”。确切地说,彩船属于船模,是民间传统大型工艺品。纱船起始年代无以确知,据当地93岁朱姓老太太回忆“喇嘟嘟、喇嘟嘟,纱船还在中塘路”这句民谣推测,彩船历史至少出自清雍正年间。旧时咸祥每年要举行三次盛大的庙会,纱船都会前去参加。纱船虽称船,却无底,一人在里面随着行进的船边行走边打鼓。纱船由前后四人相抬,在民间器乐的伴奏中缓缓行进……[详细]
传统插花(鄞州区传统插花)
  宁波传统插花艺术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工具简单,主要包括花、容器和花插,以各类鲜花做为主要素材,利用剑山和撒等花插,固定在瓶、盘、碗、缸、筒、篮六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艺术性强,令人爱不释手。传统插花通过对花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观察与感受,萃取精华,倾注情感,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性或谐音、谐意等,借以表达作品的主题内涵与神韵意趣,以有限的形象表达无穷的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充分表现了构思上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深邃的意境之美,这种运用诗的意境、画的构图的创作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含蓄而又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与雅俗共赏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点。传统插花艺术按不同角度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理念花,花型以瓶……[详细]

全部鄞州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