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黄山市 > 黟县民俗文化

黟县十大民俗文化

徽州祠祭(黟县)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重大的祭祖活动为祠祭。祠祭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的祭祀活动,要求非常严格,为报本之礼,一般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祀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主持,族长由族中年长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房祭由各房头房长担任主祭。在黟县祠祭中以西递明经胡氏祠祀为例,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为各族祭祀,由族长担任主祭;正月初九——正月十五为房祭,由各房房长(即房头老官)主祭。徽州宗祠也可称之为徽州祠堂。它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象征”。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发展和兴衰,村落布局结构均与祠堂相关。可以说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划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徽州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则多不胜……[详细]
黟县彩绘壁画
  徽州传统彩绘壁画艺术,是广泛用于徽州古民居中的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由当地民间画师使用当地产的矿物、植物染料绘制而成。徽州彩绘壁画为徽州古民居建筑增添了文化品味和艺术品味。是研究徽州绘画艺术和徽州文化的活化石。目前,主要分布在古民居村落保护较完整的黟县境内,仅西递村、宏村、南屏村、古筑村、关麓村就发现有20000多幅,内容博大精深,是徽州文化和传统儒家思想在徽州民居绘画艺术上的集中展现,堪称徽州民居中的“敦煌艺术”。徽州传统彩绘壁画主要分布在古民居中的厅堂天花板、窗扇内外裙板、厢房天花、厢房内壁、0门板以及花厅墙壁、橱柜之上。古民居外墙主要分布在墙头、门楣、窗楣和大门门板上。色彩以绿色、粉红、蓝色、黑色等为主。彩绘壁画主要采取“工笔写意”方式绘就。保留下来的作品以清朝乾隆年间最多,此时恰好是徽商……[详细]
利源手工制麻技艺
  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也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草,中国宝。是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清嘉庆《黟县志》载:“苎,亦称苎麻,丛生数十茎。宿根在土,至春自生,不须栽种。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以绩为布。”黟县种植苎麻历史悠久,纺织麻布历史也长,清《徽城竹枝词》中就有“土布惟黟织木棉”的诗句。清道光年间抄稿本《黟山竹枝词》中也有“少妇椎妆总布裙,踏春未肯去寻春;宵来深宅月如水,同纺木棉邀比邻。”的记载。苎麻茎皮纤维长,柔韧色白,不皱不缩,拉力强,富弹性,耐水湿,耐热力;制成麻布牢固耐用,不轻易抽纱,即使破损也容易修补。麻布制成麻袋用处广,特别适应广大山区农村,如在山上搬运玉米,采摘干果、茶叶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盛具。麻布也称苎布,黟县纺织麻布属西递镇利源村……[详细]
徽州毛笔制作技艺
  徽州制笔始创于南宋年间,代表人物有黟县吕大渊,歙县的吕道人,汪伯立等制笔大师,据《新安态》记载,北宋年间汪伯立所制毛笔曾为贡品,兴盛一时。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用笔不断出现,甚至键盘已替代了昔日的纸笔,走上了主流,传统制笔业呈现日益衰落的态势,然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制笔这一传统技艺又有了新的发展,伴随着书画及旅游的深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屯溪老街有了杨文笔庄,并注册了商标,目前徽州制笔主要传承人为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所长——黄山杨文笔庄主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杨文。徽笔有200多个品种,主要有羊毫、狼毫、兼毫等,近年来,随着徽笔对外的影响和书画家的需要,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在原有的品种上开发了一系列新品种,其中“桃园三结义”、“画龙点晴”“滋龄妙笔”尤为突出,供不应求。徽州制笔工艺复杂、艰苦,特别是制……[详细]
余香石笛制作技艺
  黟县“余香石笛”是徽州传统石雕工艺的绝技,是乐器制作工艺和徽州石雕工艺的完美结合,余香石笛既是实用乐器,也是石雕工艺的精品,其流传已近300年历史。黟县自古盛产“黟县青”大理石,其石细腻坚固,色呈青色,间有深黑色纹路,抛光后,光泽照人,是徽州古建筑和徽州石雕工艺的上等原材料。清乾隆年间,黟县西递府君人余香,出身贫寒,从小随父学习石雕技艺,长大后四处拜师求教,终成石雕大师。因从小喜欢吹奏,故以“黟县青”雕凿石箫、石笛,吹奏起来,音质比竹笛、竹箫更加浑厚、清脆,有着天外仙乐般神奇,从此,“余香石笛”名声鹊起,并广为音乐家珍爱和收藏,其影响不仅在国内,而且远传至东南亚。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记录余香:匠心独具,所制石笛、石箫皆中律合调。作细巧物件,上刻书画,人称绝技。《黟县志》……[详细]
美溪唢呐
  皖南美溪唢呐,广泛流传在皖南山区黟县、石台县、黄山区、祁门县四县区交接处的青弋江上游流域内的黟县美溪乡为中心的区域内。流传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作为地方传统民间音乐,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保存有记载唢呐古曲谱的清光绪初年的手抄工尺谱,共计59首。同时美溪民间仍然保持着师徒传承方式,将这一民间唢呐演奏活动世代传承(通常采用麦杆、稻杆吹小便筒、吹水泡训练吹奏运气技巧,通过认识乐谱掌握传统曲目)。由于美溪地处皖南山区腹地的小盆地中,山高林密、溪水环绕、气候湿润,地形较为封闭,自唐末以来为历代北方“棚户”移民之地,美溪唢呐在美溪一带流传甚广,一直是山区居民劳作之余的主要文化活动,因北方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文化融合,使美溪唢呐的音乐个性和特点即带有江南皖风越语的款款柔情,又融入了中原民间音乐的恢宏和粗旷,形……[详细]
黟县傩舞
  皖南黟县建制于秦,古时为山越族人聚居之地,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傩舞便是其中之一。黟县傩舞原是黟县城隍庙会中一种扬善惩恶、祈保平安的民俗活动,定于每年阴历十月初一举行,其参与者之投入,祭祀场面规模之狂热程度不亚于过大年。最为出彩的是“地方王”的表演。“地方王”头戴又高又尖的蔑制白色高帽,身着白色大袍,双目圆睁,面目狰狞,舍伸口外,身后带着一个“解差”,由小鬼们拥簇着跳跃、巡游,表演的节目令人毛骨悚然,如“游地府”“小鬼抓鬼”及割舍、剖腹、挖心、上刀山、下油锅等夸张性、象征性表演,以表达惩治恶人、坏人,勾出他们的灵魂,送其到阴间地狱,起到“生前做了亏心事,死后定当受煎熬”警示作用。同时,舞者手持斧头、钢叉,头戴“风、雨、雷、电、火”……[详细]
雉山凤舞
  黟县卢村自古兴办“龙灯会”,卢氏宗族视龙灯会为一年一度的重大盛典,每逢正月十五日,全村男女老幼,倾巢出动,附近十里八乡,亦赶来观看。卢村凤舞表演时,凤的数目有12只,代表卢村最初的12户房头;凤的大小由各户根据经济实力而定。凤骨由竹篾扎制,外覆黄色绵纸、银色绵纸两种色彩,俗称“金银扎”,凤背贴上榛子树叶、凤肚底下则贴柳叶,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绵纸、彩纸装饰凤身。凤底下扎有握杆、斜拉杆,以利于表演和控制凤头左右上下摆动,活灵活现。雉山凤舞是整个灯会中唯一由女性参与的活动,也是最精彩、最吸引人的一段舞蹈。开场时,由小喇叭吹奏手站在中间,舞凤者伴随着节奏在四围绕圈起舞,然后箫声骤起,吹箫引凤,舞凤者一手握底杆,一手握拉杆,合着音乐节奏,时拉时送,变化队形,频频起舞。表演者的基本步伐为“进-一”,伴以仙……[详细]
黟县石墨茶制作技艺
  黟山石墨茶为黟县历史文献中唯一记载的地方传统名茶。据清同治年间《黟县三志》称:“茶,六都石墨岭产者最佳,茗家谓之石墨茶”,因重如石、色如墨、香高味浓而闻名天下。石墨岭地处宁池古道上,为黟县南大门渔亭进入黟县盆地的必经之地,往来茶商频繁落脚,久而久之,茶商发现当地民间生产的茶叶品质优良、工艺独特、市场销售好而如获至宝,因此,就将当地产的茶叶统称为石墨茶。生产石墨茶的鲜叶于每年清明谷雨之间采摘,形状以“一芽二叶”为主,通过手工摊放、杀青、揉捻、初烘、炒头坯、摊放筛分、炒二坯、烘干等十道工序,加工成外形条索紧结卷曲,近似颗粒状,重实若石,色泽墨绿如墨,光润显毫,香气浓郁持久,滋味浓厚,汤色清澈明亮,叶底黄绿等特征的茶叶。黟山石墨茶作为颗粒状茶,相对于传统的条索状茶,具有漂亮的外形、冲泡沉底、香气浓……[详细]

全部黟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