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固镇县民俗文化

固镇县十大民俗文化

仲兴皮影
  “仲兴皮影”是淮北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灯光照射牛皮或驴皮做成的形象剪影等进行表演,属于一种民间戏曲表演形式。2014年3月,“仲兴皮影”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仲兴乡历史悠久,相传是汉代丞相的封地,自古商贸云集。仲兴也是“众姓”的谐音,为不同姓氏居住地,文化氛围浓厚,“仲兴皮影”就是当地众多文化艺术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自明清开始流行,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仲兴皮影”和其他皮影戏大同小异,都是用灯光照射牛皮或驴皮做成的人物、动物以及其它剪影等进行表演。表演至少要有三个人,有老生、小生、花腔唱腔等民间小调,也称“九腔十八调”,其中一人负责乐器演奏同时也要演唱,另外一个人负责挑人物等同时也要演唱,还有一个人随时准备为武斗场景燃放枪火和维修损坏的皮影等,有时也……[详细]
濠城春节社火
  春节社火濠城春节期间的社火是一项盛大的民间文艺活动。每次隆重登场的有:舞龙、舞狮、花车、旱船、跑驴、河蚌、八仙、独杆轿及配套的多班迎春锣鼓,有段顺口溜予以概括:“一龙二狮独杆轿,花车旱船老背少,八仙跑驴抓河蚌,迎春锣鼓真热闹”。这些时令的表演,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汉民族文化的缩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汉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尊崇。但是春节社火由于每办一次都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精力、物力和财力,最近几年都没有再举办。……[详细]
垓下独杆轿
  垓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独杆轿”就是地方文化瑰宝中的一项。所谓“独杆轿”,顾名思义,就是以独杆作轿,大不同于一般的舆轿。此轿既无轿围,亦无两根轿杆,而是在独杆之前端,设一简易圈椅,用以乘坐。表演时,乘坐者以袍服将圈椅复盖,使观众以为其是直接坐在独杆尖梢的,给人以惊险之感。且此轿并不刻意保持平衡,而是在另一端由人操纵,一起一落,起落有致,顷刻升至半空,顷刻落至平埃,是在行走间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班子一般由十余人组成。其中一名坐轿者,三名衙役,四名抬轿轿夫,另加2-4名操纵轿杆者。表演的主角有两名:一为坐轿者,名“四老爷”,县令打扮,身着官服袍带,乌纱朝靴,八字翘须,三花脸,一手持扇,一手持书,手舞足蹈,神气十足,趾高气扬,丑角形象……[详细]
  湖沟镇是皖北历史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湖沟古称兰石,因此地有一块硕大深蓝的石头而得名,后因元朝末期此地久涝成害,特在此地兴开河沟,排涝减害,故改名湖沟。上世纪90年代末出土的清朝嘉庆二十二年《重修火神阁碑》记载:“火神宿治东南湖沟集,古名兰石村,商贾云集,士民辐凑,巨镇也。”以此证明,湖沟镇在清朝就已经是周边的政治、文化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众多具有鲜明湖沟特色的文化,其中,“湖沟烧饼”为湖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凡是到湖沟之人,无不争相购买,一尝为快。湖沟烧饼虽小,做法却很考究,面粉采用当地小麦头磨面粉,活出来的面弹性大,色泽好,将和好的面团涂上配好的食用油放置待用,选用上好的驴油加葱花、盐、胡椒、八角粉等作料拌成辅料(馅),驴油可增加饼子的酥性,猪油和驴油近似,后来因驴油……[详细]
  董庙村隶属固镇县刘集镇,原名青风镇。至清初,地方董姓人氏较多,作为董姓家庙所在地,于同治年间改名董庙,并逐渐发展为集镇。二鬼扳跤是由一个演员扮演双人摔跤的舞蹈形式。身上绑一个假人,成为一对。演员和假人画以鬼脸。扑打相摔,以示鬼邪远离,人们平安之意。道具为一个特制的架子,架子上部设两个跤手的头像,与真人大小相同,面容狰狞,俗称“二鬼”。现在的表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面具时常更新,亦有二鬼为男女者,只需将二鬼的头部与面容化妆成男女二性即可,仿若是一对情侣冤家由相爱到反目成仇的恋爱闹剧,其表演仍如此。表演时,表演者被固定在一块约九十公分长,三十公分宽,四公分厚的木板上。实际上它们只有头颈和上半身,他们的下半身是由表演者的上下肢来充当的。演员身背架子,双腿双臂各扮二鬼的下肢。二鬼分别穿两色袍服,……[详细]
  清朝嘉庆20年(1816年)董家湖农民董三方、蔡郎等十多户农民采用“一物降一物,石膏降豆腐”的原理,把淀粉用开水打芡,葫芦瓢打几个眼,漏成粉丝。固镇县刘集镇董湖农民利用当地种植的红薯加工粉丝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了,那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传统工艺流程加工粉丝。无添加剂粉丝是中华传统物质文化遗产,其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基本上无传承人。传统的粉丝如今被机器粉丝所替代,机器粉丝全部加入淀粉酶、色素、胶水、硫磺、增筋剂等多种化学成分,而传统工艺生产的粉丝是天然的绿色食品,纯手工制作,入口爽滑细腻、筋道,是烫汤、时令小吃的好原料,深受城乡居民的喜爱,市场需求空间较大。2007年12月26日,董湖农民蔡道贤、董泽汉和蔡查等6户农民在固镇县工商局登记成立了《固镇县金香丝粉丝专业合作社》。2008年发展农户128……[详细]
  面蒸技艺濠城地区有一种面蒸工艺品。心灵手巧的妇女以表面为原料,经拌匀活透,然后做出形状各异的各种工艺品,如蟠桃、佛手、辣椒、十二生肖等等;再上锅蒸熟,然后饰以彩色,真是栩栩如生,巧夺天工。……[详细]
  女性“扯脸”技艺什么是女性“扯脸”?说穿了,在缺乏美容手段和工具的年代,这就是一种给女孩子的面部进行美容、脱毛的手工技艺。通常的做法是:两女对面而坐,一女子以口捻线,起固定作用,同时双手捻动棉线,适度用力,上下左右搓捻去对方脸上的汗毛。然后再敷以 、使得面容光滑润肤。小小一根棉线,随处可取。不仅能除脱毛,还可以给活血、增白、嫩肤、美容,体现了中国人就地取材的随遇智慧。这种技艺过去被很多妇女使用,现在在濠城街还有很少数妇女掌握这个技艺。……[详细]
  濠城本地人选取颗粒饱满、粒大均匀、光亮硬实的绿豆,先用石磨将绿豆碾碎成瓣,过筛去粉,清水浸泡数小时,漂去豆壳再磨成糊。用大勺或瓢将面糊均匀滴在平锅内,锅面涂油防止粘锅,锅底文火满焙,加热即成。熟把式手法娴熟、动作轻快,一手星星点点,滴滴均匀,小堆面糊落下后渐渐下塌,成一圆形小饼状,一瓢面糊点尽,再回首,案上早成纵横的队列。“小豆饼子”厚若硬币,直径一元钱大小,生时浅黄,熟时为深绿色。固镇濠城人做的料正量足,烹饪不轻易散烂,在本地博得了好口彩,小食物闯开了江淮大市场。本地有一对夫妻,男的叫丁流魁,女的叫张永芳。他们每天手工制作面食绿豆饼200斤左右,虽然辛苦,但传承了祖传的手艺。濠城豆饼制作工艺到他们这代已传了两百余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
  县城15公里有个地方叫新马桥,那里有一座公路桥还有一座铁路桥横跨在澥河之上,为南来北往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今天,我们把这个地方统称为“新马桥”。其实,按当地民间的流传,新马桥是有些说法来历的。据说在很久以前,澥河只是一条浅浅的小河。每当夏秋涨水时,人们只有坐木船渡河。澥河南岸,住着一个叫许桥的年轻人,母子两人以种地和摆渡为生。有一年春天,许桥正在地里干活,忽听河里传来“救命”的呼喊声,他奔过去从水中救起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是澥河北岸的财主马老八的女儿马玉巧,从澥河南岸走亲戚回来,不慎跌落水中。玉巧十分感激许桥的搭救之恩。临别时从头上拔下银簪送给许桥,并叮嘱他前去马家求亲。憨厚的许桥持银簪到了马家。马老八嫌弃许桥是穷小子,立即火冒三丈地命人把许桥赶了出去。马玉巧上前阻拦说:“女儿心意已定。父亲……[详细]

全部固镇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