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上饶市 > 铅山县民俗文化

铅山县十大民俗文化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铅山,位于上饶市境内,以盛产连四纸而闻名。该地的纸业在宋元时期就蜚声内外。高濂《遵生八笺》把“铅山纸”列为元代精品,赞之“妍妙辉光,皆世称也”。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几处记载铅山造纸,对连四、柬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也谈道:“明朝中叶,……有些城市的商业也日趋繁荣了。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除去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等三个地区,其中以江南地区最为繁华。在这里,已经形成为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它们之间已保持了极紧密的商业联系。”清代中期,纸业人口已经占到当地总人口的十之三四。在1937年的粤湘鄂赣特产联展会,连四纸得以隆重推介:“江西为旧式手工业造纸最繁盛区域,其纸……[详细]
铅山石塘桥灯
  铅山石塘桥灯(第三批省级)石塘桥灯是一项包含了灯、戏、舞等传统民间艺术的表演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石塘百姓为求来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每到正月初六,就举行灯会,而桥灯都是做为压轴戏,因此又被称为“缀大灯”。石塘桥灯工艺独特、制作精巧、式样繁多,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各类灯具已成为融手工、书、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传统灯艺品。石塘桥灯盛会是由当地民间组织自发倡议举办的,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方案。桥灯会共分为五组灯,分别是桥灯、龙灯、生肖灯、花灯、财神爷灯。参与表演人员约六百人,其中桥灯规模为193板,每板长1.6米,加上龙头和龙尾共约长320米。如今,石塘桥灯表演主要分布在石塘街道、港背村、彭村,以石塘街道为主要集中点。……[详细]
铅山柳木蒸笼制作技艺
  铅山柳木蒸笼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河口镇历史上被称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素有“八省码头”之称,先人曾用“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来描述河口镇当年经济之发达、市场之繁荣的盛况。河口镇在历史上,曾对江西乃至江西诸省的工商业产生过广泛影响。河口镇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四面八方有传统手工艺技能的手艺人前来落脚谋生。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有一帮会制作柳木蒸笼的、有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人来到河口落脚谋生,有的在镇上娶妻生子,于是,制作柳木蒸笼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在河口镇传承下来了,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建国前,河口镇上已有七、八家生产柳木蒸笼的商家。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河口镇上的柳木制品业工人,组成了“铅山县油漆柳木合作社”,……[详细]
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
  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河红茶全称河口红茶,其得名是因明清时期,中国的茶叶对外贸易进入增长期,而产品多以集散地命名,由于闽赣皖各地名茶俱在铅山河口镇包装集散,然后分销各地,故统聚武夷山脉各产茶地而精制的红茶又名曰“河红”。河红茶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红茶,受到欧洲上流社会以及皇室的喜爱。河红茶色泽乌润,高山韵香明显、十泡过后会出现薄荷清香;滋味醇厚、甘甜爽滑;汤色红亮、浓郁、清澈、有光圈;杯底香浓郁。稠度好,回甘快好。茶汤甜醇,泡浓有粘稠感,广受国内外消费者好评。2010年该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茶叶 产品名称:铅山河红茶 登记证书编号:AGI01105 农业部部公告号时间第1925号(13.4.15) 人文历史简介 铅山制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铅山茶就成为贡品。《……[详细]
铅山畲族民歌
  铅山畲族民歌(第三批省级)江西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畲族聚居区以铅山为最,铅山则以太源畲族乡为最。太源畲族乡位于铅山县西南方,地处闽、赣两省边界,武夷山北坡山区,总面积78.5平方公里,人口1710人,其中畲族同胞230户,861人,姓氏为雷、蓝二姓。太源畲族乡的畲民大部分从福建汀州府(今汀州县)迁来,小部分从福建省建阳县、上杭县及本省贵溪县迁来。最早迁入太源畲族乡石潭坞的蓝姓畲民,是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18代。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雷氏族谱》载,高辛皇帝三公主回山主理盘瓠丧事:“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畲族传统民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杂歌、仪式歌。目前,收集整理到的铅山畲族民歌主要有叙事歌:史诗《高皇歌》;……[详细]

全部铅山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