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深圳市民俗文化

深圳市民俗文化介绍

  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是南澳渔民过年中最为热闹的一种民俗活动,这项活动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习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舞草龙”是深圳渔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渔民文化的思想、信仰,它还是南澳渔民凝聚民心、对外交流和民俗传承的重要舞台,所以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详细]
  东山渔歌历史悠久,具体起源时间已难考证。解放前,渔民地位低下,被视为“贱民”,又称为“疍民”,严禁上岸定居,长年累月生活在船上。生活单调、枯燥,更谈不上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唱歌,成为渔民们的重要文化生活。他们用歌声来抒发他们对大海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东山渔歌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合唱、对唱、领唱与齐唱,有问答,有斗歌,丰富多样;大鹏东山渔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盖……[详细]
  深圳地区因地处沿海,居民多与渔业生产关系密切。清嘉庆二十五年所编《新安县志•舆地略•风俗》载:“邑地滨海,民多以业渔为生。”其中大部分是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但大鹏、南澳等地专业渔民较集中,特别南澳更是深圳历来著名的渔港。地处南澳的东渔村全体村民皆为渔民。解放前,渔民地位低下,被视为“贱民”,严禁上岸定居。故渔民均以船为家,过着水上人家的生活,长期与大海、风浪作伴。对渔民生……[详细]
  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即深圳市大鹏地区打醮纪念阵亡战士的习俗,相传有600多年历史。明洪武年间初建大鹏城,北城门附近发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后请来堪舆大师,认为北门为白虎门,须堵上北门方可防止瘟疫蔓延,又请道士打醮以除瘟疫。清道光年间,刘起龙和赖恩爵两位将军率众在大鹏城打醮,此为大鹏清醮最早见于记载。传统上,当地打醮仪式有两种,其一为解除瘟疫的“瘟醮”或“傩”;其二是感谢神明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详细]
  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深圳平乐正骨是这个传统流派的重要分支。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座落在深圳市罗湖区。自郭氏先人于清嘉靖元年(1796年)创立郭氏正骨医术以来,其后的几代传人,都秉承祖训,致力于中医骨伤医学的发展、创新,使得源远流长的平乐正骨,由治病救人的朴素医技上升为造福人类的中华骨伤科学。1985年,第五代传人、郑州市骨科医院前院长郭春园率弟子、学生来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创……[详细]
  下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西南部。现有常住人口559户,1500多人,村民基本为黄姓。原籍下沙现居海外的黄氏后裔约3000人。下沙祭祖习俗始于南宋时期。最初只是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首。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开基祖黄默堂去世葬于村北莲花山,其子孙开始每年到墓地祭祖。至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的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实力增强、村落规模扩大,进入重要发展阶段。黄思铭去世后,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黄思铭……[详细]
  广式月饼因主产于广府民系的分布地区而得名,起源于唐代,成型于明代,兴盛于近代,流行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广大地区,清末已走出国门,远传至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的华侨聚居地。在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中,月饼象征亲人团圆,是中秋佳节寄寓美好愿望的应时食品和礼品,故广式月饼制作一直长盛不衰。安琪广式月饼分纯甜和咸甜两大类,品种丰富多样,琳琅满目,有莲蓉月,单黄、双黄莲蓉月,豆沙月,豆蓉月,蛋黄豆沙、豆蓉月,五仁月,叉……[详细]
  盐田位于深圳市东南。盐田疍家人(渔民)婚俗源自盐田沙头角盐寮吓渔民村,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年历史。盐田渔民自古以来生活在海上,形成与陆地人不同的婚俗习惯,定亲、迎亲、洞房等仪式均在船上举行。由于渔民逐步移居岸上,婚俗有所改变,至今已形成既保留船上传统,又有陆地婚礼内容的多元婚俗,并形成了一种渔民迎亲习俗舞蹈,即迎亲队伍模仿海上行船,在陆上作划桨舞蹈行进。这样的习俗在盐田区与龙岗区,以及香港新界沙头角海……[详细]
  客家人戴凉帽的习俗,从北宋年间就有苏东坡的“苏公笠”记载,至今近一千年。甘坑凉帽的制作从清朝嘉庆年开始也有两百年历史。早年甘坑凉帽村始祖张锦超学到从福建长汀府张太婆承传过来的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以织凉帽为生。甘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往北十公里的山区小山村,村中有座凉帽山。此山种有几百亩“单竹”,该竹很特别,竹头竹尾一样粗大,节间长1米多,易开蔑。甘坑村祖传绝活是师傅用牙“撕蔑”,而且竹蔑……[详细]
  陶瓷红色釉的生产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成熟于明代,永乐时红釉有鲜红为宝之称,宣德红釉更为盛名,被列为皇室用品。“满堂红”陶瓷高温颜色釉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有史料记载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清朝末年。根据<<九村刘氏族谱>>记载,清末刘氏家族人员运用当地资源和当时引进的进口化工颜料,开发出第一代“满堂红”高温颜色釉陶瓷,其颜色鲜红、色相纯正,釉面光润、细腻,产品的品质是古代的红色釉瓷和当时市上的红……[详细]
  骆氏腹诊推拿术创始于清代,是运用中医腹诊理论判断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根据不同的证型以辩病论治来指导推拿手法的一种程序推拿方法。把独特的腹部诊断与推拿治疗方法密切地结合起来,根据腹诊辨证,选用不同的手法、治法用以防治疾病。腹诊推拿法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为指导,主要通过望诊和触诊,观察腹部形态的变异与触知其腹壁的紧张度及是否有块状、索状、网状等不同情况,以提供必要的诊断依据,再按八纲辨证方……[详细]
  以指代针的点穴疗法是来自民间、源于实践、根据武功点穴原理演化而来的,即是将作为进攻或防御的强刺激的武功点穴术演变为人体所能接受的治疗方法。术者根据不同病种和病情,运用意念力,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或特定的刺激线上,用手进行点、按、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促进体内的气血畅通,使已经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贾氏流派第二代传人、深圳市中医院点穴专家陈荣钟副主任医……[详细]
  据“宝安县志”“群众文化”(716页)载:“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粤语属的新安……多兴狮舞;……配以大锣大鼓,又兼刀枪剑戟武术场面,声势浩大…”。“上川黄连胜醒狮团”创始人黄连胜(原名黄胜华)1906年生于宝安区新安街道上合村(见纪念照片),是个传奇式的爱国人士。少年学艺得高人指点,三十年代后在香港、荷兰、印度开过武馆,桃李上万人。据香港黄锦辉(1942—)说,解放前(约47年),黄连胜就数次带领……[详细]
  坪山是客家人聚居地,有舞麒麟的传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麒麟舞活动蔚然成风,开设的麒麟馆多达三十多家,麒麟舞的足迹踏遍淡水、香港、东莞一代,可谓盛极一时。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岁月的动荡,麒麟舞活动逐渐销声匿迹。近年来,随着坪山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远瞩,做出了打造坪山客家麒麟舞品牌的战略部署,建立了19支麒麟队伍,使坪山麒麟舞重获新生。2004年打造的麒麟舞品牌《麒麟呈祥》在……[详细]
  《应人石传说》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七个社区,用客家话口耳相传。主要内容讲述,在很久以前,羊台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相亲相爱的年轻夫妻,丈夫为了一家人的安宁生活,-为贪婪的财主,冒险去常有毒蛇猛兽伤人的深山老林里寻找长生不老药。妻子按照与丈夫的约定每天下午在山下呼喊丈夫的名字三遍,然而,除了深山里隐约的呼应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丈夫一去不回。妻子忍不住思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