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铜鼓县民俗文化

铜鼓县十大民俗文化

铜鼓漫画
  铜鼓地处赣西山区,群山环抱。在这近似隐者的居处,漫画艺术却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铜鼓也被全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命名为全国36个“基层漫画团体”之一,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漫画艺术之乡”,2003年3月4日,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漫画之乡”。发展历程  80年代,随着全国漫画创作的复苏,县文化馆的美术干部认识到“这就是铜鼓美术的希望,它广泛的阵地和制作简便等特色完全可以打破山区美术发展的局限”,继而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创作,从此一棵艺术的种子便根植于大山中的这片土地。10余年来漫画在铜鼓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漫画精品叠出,队伍发展到60余人,作品见诸全国20个省市,数10个地市级报纸。社会各界热衷于扶持漫画的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投资举办专题漫画展60余次,展出作品500……[详细]
铜鼓客家山歌
  铜鼓客山歌是赣中艺术园中一朵奇葩。纂表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迁铜鼓后,客家山歌便在铜鼓广为流传。铜鼓客家山歌大都反映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人情和男女爱情。由于客家人晚于本地人入迁,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开山垦田,辛苦劳作。他们的社会地位簋低。不仅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而且还要受族权的压迫和本地人的排挤,生活非常贫苦。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常用山歌来发泄胸中的悲愤。如:“要崖(我)唱歌唱唔(不)成,有穿成苦瓜棚;结头打成千百只,油污刮得三斤零。”这首歌就反映了当时客家人的生活境况。情歌在客家山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客家人身居“客”位,又居住在偏僻的山区,为了生存,不论男女都得从事户外劳动,再加上客家人生性耿直,便少了些封建意识的束缚,青年男女就多了一些交往结识的机会。在田间山头,……[详细]
铜鼓七鲤抢虾
  铜鼓七鲤抢虾(第三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1662—1672年)由闽、粤、赣南等地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铜鼓境内山川秀美,民风纯朴,节日喜庆之时,喜耍灯彩,县内现有灯彩2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有“七鲤抢虾”等。灯彩“七鲤抢虾”源于一则民间神话传说。南海龙王七个公主化身为金鲤私出龙宫到海面玩耍,和虾兵冲突,于是鲤虾追逐,后鳖将军化为渔翁收复鱼虾至龙宫问罪。灯彩“七鲤抢虾”表演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由鱼虾追逐、鲤鱼戏虾两场景而成,后一部分渔翁撒网、鱼虾被捕两场景组成。均通过舞蹈动作和队形变换连成……[详细]
铜鼓太平灯
  铜鼓太平灯(第三批省级)灯彩“太平灯”源于一则民间故事。从前有6男2女强盗,来一富裕人家欲行劫,户主已识其底细,但未识破,而是设宴款待、留宿。强盗不忍下手,天亮离别时,户主还赠其8担银两,规劝改恶从善。强盗们后依言,从商发了大财。某年的八月十五日,8人扮成耍灯人,每人挑一担银两来富裕人家耍灯,用灯摆出“天下太平”字样,结束后留下银担而去。灯彩艺人创太平灯,8人表演,男6女2,分成高、中、矮三等。扮头目的两个是高个子,摆字时站高处。两位矮个子摆字时处低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为“圆场”与“云步”。手端花灯,随步伐节奏上下摆动,变换各种姿式,队形有“大圆场”“双龙戏水”“串麻花”等,摆字内容随职业而变。“五谷丰登”“一本万利”“天下为公”。摆一字唱一曲,以二胡、笛子、盘子花伴奏,舞蹈时不唱,管弦乐……[详细]
铜鼓棋坪客家狮
  铜鼓棋坪客家狮(第四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建国前交通不便、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并更好地和本地人相融合,历来就有着崇文尚武的家规族训和精神推崇。“铜鼓棋坪客家狮”源于清康熙年间棋坪黄泥客家游氏族先,一位名万迨,字预吉的财主。其妻王氏一直未生育,家里长期受到山贼抢劫,后一武艺高超的卖艺客班借宿家中一月有余,王氏选中其中一熊姓女客,赠艺班重金,纳其为小,后山贼多次来劫经被熊氏打跑,一日山贼获信熊氏外出后……[详细]
铜鼓跳觋
  铜鼓跳觋(第三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山川秀美,民风纯朴,地处文化多元交汇点,境内自康熙年间(1662—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在铜鼓形成了一种祛病请神而用的跳觋。跳觋是一种非僧非道的舞蹈,舞者男扮女装,穿戴凤冠霞披、手执师刀、天王尺、海螺、牛角,铜交唱之、蹈之。为其伴奏的乐器有小堂鼓,大、小钹,大、小锣和大、小唢喇,表演程序视具体情况而变。……[详细]
铜鼓渔樵耕读
  铜鼓渔樵耕读(第三批省级)灯彩“渔樵耕读”又名“春牛花灯”,源于湖南的送“春牛”。三都镇张以发在送“春牛”形式上进行了改造、充实,用竹篾扎成牛头,牛尾状,蒙上黑布或黑纸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几段花鼓小调,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基础上,增加了“渔翁”“樵夫”“农夫”“读书郎”组成“渔樵耕读”灯彩,后又加了一旦一丑,配上民间小调,载歌载舞,一旦一丑为灯彩主角,一问一答,各角色有鲜明性格特色,丑角才思敏捷、机灵调皮,旦角聪颖坦率、热情活泼,渔翁驼背拐脚、滑稽可笑,樵夫农夫插秆打浑、风谐诙谐,读书郎文质彬彬、纯朴敦厚,各角色均有各自规定的舞步。表演中常用民间小调,唱词均用铜鼓本地话,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详细]
铜鼓包圆制作技艺
  铜鼓包圆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包圆是铜鼓客家人的饮食文化的代表,其由来自于大山深处,无污染、绿色健康的香芋、蕃薯粉精制而成,佐以腊肉、冬笋为馅,也有以芝麻、糖为馅。形有如水饺而无褶,体有4—5个水饺之大。铜鼓包圆纯手工制作,柔软爽滑、色泽晶莹、营养均衡、口感丰富,其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质、聚糖等,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尤其是红薯粉含人体不能合成抗癌防辐射的硒元素。在中华食系中有着其独一无二的特色,2001年在首届南昌美食烹饪大赛上获“南昌名点”称号,2003年在第十三届中国厨师节上获“中国名点”称号。包圆就是“包一个团团圆圆、美满幸福”这是客家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祝福。……[详细]
客家冬至祭祖
  客家冬至祭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客家人十分盛行祖宗崇拜,对历代祖宗,特别是始祖,大都建有祖祠,以作纪念,春祀秋祭,年年不断。每年冬至,全族汇聚祠堂,祭奠祖宗,追宗溯源,谦议族规。客家祭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铜鼓,在与本土文化和周边客家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祖文化。铜鼓客家人在祭祖时要祭八所,八所指鼓乐所、牺牲所、毛血所、酒樽所、焚燎所、浣洗所(浣器所)、香案所、食案所,客家人祭祖的物品全部包括在八所之中。……[详细]
铜鼓榨笋技艺
  铜鼓榨笋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榨笋技艺是农村居民必备的一项技艺,其由来自于大山深处,无污染、绿色健康的春笋制做,制作好的笋干在加工之后成为一道佳肴,清脆爽口、营养均衡、口感丰富,其榨笋还能在包装之后成为独特的铜鼓特产。……[详细]

全部铜鼓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