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安福民间自古至今都有耍花灯,闹元宵的习俗。明启二年(1662)周廷鹗在《龙灯记》中记载了枫田蜜湖元宵龙灯的盛况:“到本月(正月)十三晚,照依古例,扮演龙灯,先往古庙恭迎神庥,以兆丰年。其制则斩木为架,剖竹为轮,衣之以缯帛,文之以綵笺,首尾昂然,腰腹宛尔,燃以蜡炬,而运之以人,或俯或仰,可蟠可屈,无不纵送自如,笙歌涌沸之中,但见灯光灼烁,游龙蜿蜒,若火龙之飞天,似龙光之射……[详细] |
安福县,古庐陵郡辖区,是“吉安中秋烧塔”习俗保存最好的地区。境内南部陈山河流域的六个乡镇尤为盛行,而以金田乡柘溪村最为典型。据说该习俗源于柘溪先祖在外做官而带回家乡。它由佛教造浮屠(佛塔)仪式衍变而来,成为安福祈求风调雨顺、日子兴旺、欢庆中秋佳节的重要民间活动。“安福中秋烧塔”习俗主要内容有垒塔、烧塔、封塔三部分,烧塔过程伴有祭月、对唱山歌、小调、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等活动,特色鲜明。从“安福……[详细] |
安福火腿是与金华火腿并称的著名火腿品牌。据《辞海》记载,与金华火腿相比,安福火腿生产制作的历史更为久远。安福火腿源于先秦祭祀的“胙肉”。安福武功山历来为道教胜地,受故楚巫风影响,乡民常用猪蹄“胙肉”作供品敬献神灵。祭神后,习惯将“胙肉”加盐腌制,挂在灶前熏燎,以备来客之需,这样“胙肉”便成了“火肘”,俗称“烟熏腿”。至今安福老俵仍称“火腿”为“火肘”。安福四乡腌制火腿的技艺,代代传承,相沿成俗。传……[详细] |
安福吃新节是流传在安福县南乡片洲湖、金田、洋门和甘洛等四个乡镇的一种传统节日。吃新的日期选在“小暑”与“大暑”之间、禾熟待割的前一天。这与少数民族的吃新固定在六月六或八月十五等不同。中华民族早在周朝便有吃新习俗。安福吃新自古有之,宋以后遍及四乡,明清之际极为盛行。吃新节,在安福民间流传着各种神奇传说。如“花狗盗谷”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只大花狗上天庭偷了稻种,拯救了天地洪荒中的先民。“五谷神除妖”……[详细] |
武功山,原名泸潇山,山脉连绵起伏,浩浩荡荡,奇峰嵯峨,怪石林立,幽谷沟壑,飞瀑流泉,景观壮丽。主峰海拔1918.3米,是江西境内第一高峰。相传晋时山上住着武姓夫妇,耕猎为生,武艺精湛,名扬远近,前来此山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武姓夫妇也乐意传授教习。后来上山学艺者日益增多,夫妇两人决定开基立派,妻子便去了泰和境内的武冈山,后改名为“武姥山”。而泸潇山因武公在此得道,而称为武公山。南朝陈武帝时,侯景在西……[详细] |
火把节,多在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而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的火把节习俗,蕴涵了安福县南乡片汉民族聚居地的生活习俗、祭祀习俗,实属罕见。其节庆仪程繁复、民俗内涵丰富,是当地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垇云火把节历史悠久,仅在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就历经9代约170余年。据考证,清道光、咸丰年间,钟、蓝二姓分别由广东、湖南迁居垇云,同时彭坊的周姓为躲避战乱也迁入垇云山中。钟、蓝二姓原为畲民,是他们将火把节……[详细] |
中秋烧塔,是汉民族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而安福县金田乡柘溪村的中秋烧塔,有别于吉安、赣州、粤东、闽南等地。除常见的烧塔外,还有祭月、耍龙灯、对山歌、唱小调等仪程,民俗内涵丰富,节日氛围浓厚,别具一格。安福中秋烧塔始于明末清初,至今300余年。元朝未年,社会动荡,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蒙族统治者,为了敲骨吸髓,严格管理汉人,规定五户一甲,甲长必为蒙人。各级达鲁花赤沆瀣一气,狼狈为0。甲长仗势欺人……[详细] |
安福人爱喝茶,尤其是南乡的妇女们嗜茶,喝茶名目很多,如:妇女怀孕吃“好事茶”,小孩出生要喝“毛毛茶”,孩子满周岁喝“周岁茶”,当了婆婆要喝“三代茶”,女子出嫁时喝“嫁娘茶”,孩子读书要喝“发蒙茶”、“升学茶”,做寿要喝“祝寿茶”……“表嫂茶”,在安福县南乡片的寮塘、甘洛、洲湖、金田、洋门、彭坊及西乡片的洋溪等乡镇,自清乾隆年间,世代相传,相沿成习,流传至今。表嫂茶以洲湖镇塘边村最为盛行、浓郁。表嫂……[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