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永丰县民俗文化

永丰县十大民俗文化

欧阳修故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永丰县沙溪人。他出身寒微,幼年丧父,自小由母亲郑氏教他识字读书作文。23岁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平易自然的一代文风,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当之无愧的文坛宗师。今湖北随县是欧阳修少年时期寄居的地方,《随州志》中记载了欧阳修幼年时母亲用荻茎画地教他习字、他向城南李家借到昌黎先生文集残本阅读、叔父称赞他诗赋文字有如成人等轶事。景佑四年(1037年)底,欧阳修调任光化军乾得县令(今湖北老河口市)任职两年余。老河口市编的《汉水连天河》中,载有欧阳修爱护百姓、除暴安民的传说故事。皇佑五年(1053年),欧阳修扶母亲灵柩返乡安葬,在沙溪住了三个多月,期间,文人学士、亲朋……[详细]
欧母画荻教子故事
  北宋文坛宗师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是一位被世代尊崇的伟大母亲,其“画荻教子”故事家喻户晓,传颂古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后学晚辈。这则成功的教子故事,成为古今中外母教文化的典范。欧母画荻教子故事历史悠久,北宋中期开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后来《宋史》《欧阳修全集》《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欧阳文忠公年谱》《欧阳修年谱》《欧阳修纪年录》等古今史籍中,都有这则故事的记载。14世纪中叶,欧母画荻教子故事开始传入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家,19世纪后期传入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之后,世界各地对欧阳修的研究不断深入,欧母画荻教子故事更以世界性的教子寓言广为传播。……[详细]
永丰傩舞
  永丰傩舞流传于永丰县陶唐乡邱坊村,当地人又称“麻婆送子”“接钟馗”“麻婆舞”。其独特而古老的跳跃式弓步、双脚跳、三步跳等傩舞动作,把“钟馗驱魔”“麻婆送子”等神话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一种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形式简练夸张、民俗内涵丰富的传统祭祀舞蹈。《邱氏族谱》记载,明嘉庆二年(1524年)邱坊人邱文学任山东御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惩办过不少1污吏和劣绅恶霸,人们美其名为赛包公。但年过40却未生育,且夜夜恶梦缠身,苦恼不已。延医问药、遍寻良方无果。后在江湖术士指点下,参拜钟馗庙,祈求保佑。此后,因梦结缘,喜得钟馗驱除厉鬼,夫人马娘娘梦送贵子。为感大恩,邱御使根据梦中钟馗与马娘娘脸型做成了面具,带回老家邱坊村供奉,四季顶礼膜拜,渐成祭祀仪式。后经加工改进,演变成了集宗教祭祀与武术表演于一体的……[详细]
永丰玉扣纸制作技艺
  玉扣纸亦称“毛边纸”,制作历史悠久。据《永丰县志》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中村乡梅子坪人巫山兴、巫山发兄弟从福建学会玉扣纸制作技艺后,回乡开办造纸厂,乡民竟相效仿,该技艺始在永丰流传。清末和解放初期是玉扣纸生产最为兴盛的两个时期,其时全乡拥有纸棚100多家。玉扣纸焙干水分后,白色、光滑、均匀、韧性好、吸水性强、不淡墨、字迹经久不变,是书写、绘画之佳品。……[详细]
江西畲族山歌之永丰畲族山歌
  据《永丰县地名志》载,永丰畲族兰姓,是清朝乾隆32年(公元1767年),随福建雷姓畲民迁入本邑下樟村。此后,元、明、清三代亦有兰、雷二姓从福建和本省内兴国吉水、吉安县迁入。永丰境内畲民主要分布在龙冈、潭头、上固、水浆、上溪、南坑等山区。由于他们祖辈劳动、生活在山区,所以山歌是他们最喜爱的民歌体裁。永丰龙冈畲族山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演唱于各种劳动场合。如有:摘木梓山歌、产茶山歌、砍柴山歌、莳禾山歌、耘禾山歌、割禾山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有时还有帮唱、和唱。其音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节奏自由而富有变化,旋律跳动较大。歌词是来自人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淳朴自然,通俗易懂,便于口头传唱。……[详细]
永丰畲族刺绣
  龙冈畲乡刺绣是活跃在永丰县龙冈畲族乡一带的民间工艺。畲族男女服饰喜欢在领口、袖口、襟边、围裙刺绣各种花鸟虫鱼和几何纹样,形成一种美丽的图案花纹,用以装扮自己,美化生活。由此,也和苗、侗、壮、瑶等少数民族一样的刺绣工艺,也在本民族兴起。龙冈畲乡的刺绣,因为主题源于生活,图案师法自然。由此,刺绣构图简洁、色彩绚丽、图案夸张。大有农民画的风格。而它的针线比较粗犷,有平绣、织绣、立体绣、乱针绣等技法。龙冈畲乡刺绣的植物纹饰、动物纹饰以当地生态环境的体现为主,兼有牡丹、梅花、龙虎、麒麟等传统吉祥动植物图案;几何纹饰多为缠枝、云头、云勾、山脊、海牙以及八卦、万字形等纹样;刺绣无需图案样本、随意而为、心想绣成。龙冈畲乡刺绣手工艺品种类繁多,他们除在衣裙上刺绣外还有帐帘、肚兜、鞋面、童帽、盒包等上面刺绣。刺……[详细]
永丰陶塘吊丝灯技艺
  陶唐吊丝灯是活跃在永丰县陶唐乡民间灯彩的一种。所谓吊丝灯,是指灯内各种故事人偶造型,用少女头发丝悬吊在灯内支架上并能灵动旋转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唐吊丝灯逐渐从静观灯向耍灯功能转移。在灯彩活动中,每每和龙灯、狮灯、彩船灯同台表演、同巷1,而且往往作为农村社火灯会的前导灯。出灯之时,吊丝灯在前,狮灯、龙灯和其他灯彩鱼贯而行。这时鼓乐齐鸣、鞭炮轰响,龙腾虎跃、载歌载舞,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吊丝灯能灵活的利用少女的发丝带动悬挂在六角台面里的人偶,能演绎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故事人偶形象大都取材于我国的神怪小说、历史传记和古典名作中。不仅能起到驱邪祈福功能,而且能起到怡性立德、灯台教化的作用。因此深受群众欢迎拥戴至今。建立和谐社会的当今,吊丝灯具有的民俗教化功能又有了新的生命力。吊丝灯制作不仅工序繁……[详细]

全部永丰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