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客家服饰”源于唐末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中原汉民经过先后五次的大迁徙,南迁来到定南,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带到这里,与当地原居民古越山人的文化元素不断交融之后,随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定南客家文化特色,具有客家吉祥文化理念,因此,具有穿戴实用价值的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文化形式,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客家女性的衣着、帽帘、头帕、围裙、少年……[详细] |
“太公八角围”位于定南县历市镇太公村新屋塅,“八角围”顾名思义为八座炮楼围屋,系该村郑氏万佐公父子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所建,距今155年历史。该围面阔60米,进深31.7米,面积1902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矩形,采用砖、石、土、木混构。围屋建成后,又在其左侧脱檐3米外增建一栋私塾、谱局。相传,一日,该村郑氏万佐公父子正在田中辛勤耕种,见一老者行至现“太公八角围”屋基位站立观山良久,万佐公父子……[详细] |
位于定南龙塘镇长富村锦背自然村的“定兴围”,为当地黎氏鼎定公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所建,距今约250年历史。“定兴围”坐南朝北,面宽44米,纵深28米,面积1232平方米,背靠青龙山脉,面朝远处三案笔架峰,其风水格局上佳。同时寄托他对子孙们求官求财的美好愿望。黎氏鼎定公建成此围,因祈望围内子孙“兴旺发达”,便取己名“鼎定”之“定”,取“兴旺发达”之“兴”,遂将围屋取名为“定兴围”。相传,……[详细] |
龙塘长富四角围,由黎氏一熹公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距今193年历史。此围坐西朝东,面宽47米、纵深35米,面积1645平方米,其外墙青砖磨砌铺栋、四炮楼、硬山顶,内为砖木结构悬山顶,是集家、堡、祠、内院、水井、外坪等功能于一体、县内不可多得的客家方围。相传:龙塘长富四角围建造者黎氏一熹公,平日以打猎为生,家中养有一条聪明智慧的猎狗,一日进山打猎,行至半路,忽觉猎狗并未尾遂,便直呼猎狗其名……[详细] |
龙塘镇忠诚村墩上的团龙围,是由当地胡、郭、钟三姓结拜兄弟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同建,距今208年历史。此围前宽43.3米,纵深43.3米,面积1875平方米,忠诚团龙围背靠西面草牛山形,大门北朝广远开阔的六案猴岽山,墩下南流的两小河在此交汇,可谓“只见财来,不见财走”的聚财格局尤如“官腰玉带”,寄托了他们对子孙追求富贵的美好祈愿。相传:忠诚村墩上团龙围,是当地胡氏、郭氏、钟氏三姓从小一起长大……[详细] |
位于天九镇天花村井坑口公路边的“井坑口曾氏六角围”,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距今133年的历史。此围座北朝南,前宽26米,纵深38米,总面积988平方米,平面结构呈“冒”字形,“井坑口曾氏六角围”由前院三厅五井四炮楼与后栋花楼两炮楼组成,为单门河石灰砌悬山顶、集家、堡、祠、内廊、外坪等功能于一体的客家六炮楼方围。相传:清·光绪初年,因当时老城至天九镇天花村井坑口到九曲码头一路是定南--广东龙……[详细] |
位于天九镇九曲村的廖氏新围,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距今424年历史。围屋前宽44.3米,进深32.4米,占地面积1435.3平方米,此围呈“囬”字形平面结构,为三进四厅、六井四炮楼悬山顶围屋,属典型的珠江流域黄土夯实、集家、堡、祠、内廊、外坪功能于一体的客家方围。相传:九曲新围风水宝地,坐西朝东,建于北南走向九曲河西岸的山腰墩上,背靠青山龙脉,下有东江绕围(为此围的“官腰玉带”);新围大门……[详细] |
老城镇黄砂口老围,由黄氏南山公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距今448年历史。此围面宽60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该围属五栋六纵四厅十一井、中大门两边各一小门的典型黄土夯筑悬山顶方围,这围、这村是我县历史上出有最多秀才的地方,故有“老城黄砂口,秀才多过狗”之说。相传:黄氏南山公生性善良、纯朴、好客、为人大方,史前来到此地,以搭草寮放鸭婆为生。某日,一风水先生云游四海、寻龙探脉,路……[详细] |
老城镇水西村的黄氏黄屋围,由缪氏祖妈提议建于清道光六年(1827年),距今186年历史。围屋坐西朝东,前宽约42米,纵深30米,面积1260平方米,平面建筑构图呈“眀”字形,属两进三厅四井四炮楼、珠江流域黄土夯实悬山顶客家围屋。据当地黄氏长者口述:清·道光年六年(1827年),老城镇水西村的黄氏祖公娶来天九镇宾光村缪氏为妻(以下尊称:缪氏祖妈),缪氏祖妈过门后,看到夫家人多屋少,生活环璄差的现状,……[详细] |
座落在老城镇莲塘城东北角一华里处的 “竹园下客家围屋”,建于1918年,迄今近百年历史。系当地廖氏廖丰余先生和胞侄巨商廖文元以股投资所建。建前,廖氏族人均居老城鹌窝村,因子孙剧增,以解决住房拥挤和外防草寇扰掠之急,合议新建围屋。此围面阔46.6米,进深39.9米,占地面积1859平方米,围屋呈“囬”字形平面构成,为三栋四纵四炮楼二进三厅六井、外墙青砖磨光灰砌硬山顶、内屋土夯悬山顶方围,围内左后建有……[详细] |
定南客家哭嫁习俗(第三批省级)哭嫁(哭嫁实为客家女出嫁时的嫁之哭歌),是当地婚嫁习俗中客家方言与曲调(哭调)合一的独特民间习俗文化表现形式。该形式传承至今800多年历史。是客家女出嫁时深刻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手足情深,亲友邻里感情的重要文化载体,并在当地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现在仍延续着该优秀传统习俗。其方言、曲调对研究我国唐宋时期中原文化(普通话)……[详细] |
定南客家服饰(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服饰”源于唐末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中原汉民经过先后五次的大迁徙,南迁来到定南,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带到这里,与当地原居民古越山人的文化元素不断交融之后,随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定南客家文化特色,具有客家吉祥文化理念,因此,具有穿戴实用价值的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文化形式,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客家女性的衣……[详细] |
定南挑积(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传统医药-挑积”,是专治小儿消化不良、虫积疳积、腹胀便秘、烦躁咬手等小儿疾病的治疗方法。“定南客家传统医药-挑积”,疗法简朴,医师先将患者双手十指洗净擦干,用75%酒精(古时用烈性白酒或开水)消毒灭菌,再分别将患者食、中、无名指、尾指用三菱针(古时用缝纫针、刺猬针或碎瓷片等)连刺四指撑面1、2指关节横面中点,再挤压针孔见少许淡黄色积液(俗称:疳饭)或少许血即可,再结……[详细] |
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历史久远。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制作食用灰水粄的习俗。由于其香脆可口,柔软而有韧性,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韭菜、大蒜,食用时佐以米酸酒、姜末、辣椒,因而吃后能起到壮阳补肾、健胃消食、软化血管、驱除风寒感冒之功效。故成为定南客家民间最常食用的特色小吃及走亲访友馈赠之佳品。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源自南宋时期。当时,中原地区战火连天,大批北方、江淮难民迁徙……[详细] |
定南客家酸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酸菜(俗称‘擦菜’)的制作技艺”始于南宋。由于定南气候因素,决定了当地人喜吃碱性米制食品,而定南客家酸菜具有开胃、消食、生津止渴、价廉味美、经济实惠价值等特征,故对人体肠胃能起到酸碱中和作用,有利于健康。因此,客家酸菜早已成为了定南客家人一日三餐的主要小吃精品。该制作技艺在当地祖辈相传了800多年历史,早已成为了当地民俗。如今远销赣、粤、闽、港、澳、台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