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 > 信丰县民俗文化

信丰县十大民俗文化

信丰大阿子孙龙
  信丰大阿子孙龙(第四批省级)“子孙龙”民俗主要分布在信丰县大阿镇,毗邻的部分村落也有分布。但以大阿镇最具代表性,故称为“大阿子孙龙”。子孙龙是一个以“灯彩龙”表演活动为主题的,穿插祈福、报喜、文化娱乐、团结和睦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大型民俗活动。因这个民俗是以倡导家族团结、家庭和睦,希望子孙兴旺发达为核心,故被当地人称为“子孙龙”。子孙龙以姓氏家族为单位,自发组织。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子孙龙有41节、11节、25节、19节、21节不等。每年正月初五、初十、十一开始装裱子孙龙。大阿各姓氏都要开始装裱子孙龙,谓之“裱龙”。每天晚饭过后正式表演。表演时间多为一周,夜夜如此。子孙龙有多个表演动作,有很强的观赏性。造型上吸收了赣南传统布龙的特点,与古时照明用的灯笼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创造性发明……[详细]
信丰瑞狮引龙
  信丰瑞狮引龙(第四批省级)瑞狮引龙存于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乡李庄江头村,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90余年的历史。瑞狮引龙由五节龙和单人狮组成。龙为赣南常见的五人龙灯。瑞狮引龙的单人狮属南派狮舞,由一人表演,即狮子只有狮头及用布匹做成的狮身。是一种融合闹场、吉祥、喜庆、文化娱乐的民间岁时节令舞蹈。一般由12人组成。领牌人一名,也就是领队,持有“瑞狮引龙”的铭牌。铭牌的作用类似于名片,即是送富、送福、送吉祥到主人家的意思。外出表演时将铭牌放在主人家祠堂牌位前,以示对主人的尊重。一个持牌人、一个单人狮,五个舞龙人,五个乐手。这就是瑞狮引龙的全部表演人员。瑞狮引龙的舞蹈表演有35个表演动作,表演动作的取名也含有丰富的意义,既有寓意吉祥的“天下太平”、“八宝莲花”、“福寿禄”;也……[详细]
手端木偶戏
  手端木偶戏(第二批省级)手端木偶戏在民间又俗称“端戏子”“蚊帐戏”,是流传在江西省信丰县的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用脚击打乐器伴奏,根据角色不同能模仿各种唱腔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手端木偶戏在赣南曾经流传较广,风格各有不同,但现在却极为罕见。手端木偶戏是传统表演艺术中最节俭、最显多才多艺的艺术表演形式。由于设备简单,人员精干而被称为“戏王”,又叫“小王班”。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人操纵和配唱。所用的道具也比较简单,只需戏箱一只,戏架一个,木偶若干个,铜锣、小鼓、大钹数样乐器,便可随时随地表演。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双脚、双手和口都在有机地配合工作,唱腔根据角色年龄性别不同模仿其声调配唱。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小说等改编而来,其中《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改编的剧目比重较……[详细]
古陂蓆狮、犁狮
  古陂蓆狮、犁狮是江西省信丰县古陂镇谢姓、黎姓村民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制作成狮子和牛形象,并分别用他们的姓氏谐音命名的香火狮表演。蓆狮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谢氏祠堂在古陂建成时,古陂圩的谢姓人氏为举办庆典,吸取中国传统的龙灯和狮舞中成份,又融合赣南广为流传的“香火龙”利用稻草做龙身、插香火显现造型的特点,发明了这种狮子形象的“香火狮”。由于这种狮灯的狮身是用两条草蓆连接而成,也因为古陂方言的“谢”与“蓆”谐音,故命名为“蓆狮”。犁狮则出现在清光绪年间。黎姓后人黎声亮、黎有德等人受蓆狮启发,也创作出了一种代表黎姓的“品牌狮灯”。这种狮灯主要表现的是犁田劳动场景。古陂方言中黎与犁同音,逐命名“犁狮”。既说明了姓氏,又表明了黎姓的耕作本色。传统蓆狮表演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表演三个夜晚。整个舞蹈过……[详细]

全部信丰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