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南昌市 > 南昌县民俗文化

南昌县十大民俗文化

南昌祭轿
  祭轿是流传在南昌县八一、莲塘、向塘、武阳等地的一个人生礼俗。它流传至今大约200年历史。男方在迎娶新娘的那天,对即将去接新娘的轿子的一种祭祀仪式。祭轿仪式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洒酒祭轿;在轿子里外洒上自家酿的白酒,寓意祭拜天地。二、燃烛照轿;用点燃的红蜡烛在轿子里烘一烘,寓意红红火火。三、彩绢掸轿。用彩绢对轿子的里外掸一遍,寓意去旧来新。全过程唢呐和锣鼓伴奏,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人们对祭轿这一婚仪是非常虔诚的。洒酒祭轿以求天助神佑,赐给新婚家庭幸福美满的生活。照轿、掸轿则是驱邪除晦,永保平安的意思。所以,娶亲的人家选择执仪者是件很慎重的大事情。他们选择的标准是全村公认为是有福有命的中老年妇女,必须是多儿多女,子孙满堂;她和家里人都无病无灾;要三代以上同堂才可担任这婚仪的执仪人。妊娠者、居孀……[详细]
南昌锣鼓十八番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锣鼓十八番通常以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七件为一套;每一个曲调叫一个“牌子”,或一个“番子”,传统的锣鼓演奏曲牌有“喜笑颜开”、“细雨点花”、“九连环”、“蜻蜓点水”,“金雀报喜”,“凤还巢”,“鱼咂嘴”等十八个番子,统称“锣鼓十八番”,成为民间定型的锣鼓经,一定要按照传统的锣鼓经演奏,绝对不准错不准乱。十八番根据其所用乐器的不同,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为“清锣鼓”……[详细]
南昌塔城豆鼓制作技艺
  豆豉是江南百姓十分喜爱的传统食品,出产地众多,南昌地区中首推南昌县塔城乡豆豉品质量佳。《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这里的“大苦”,据说就是豆豉。至今,江西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如“稻香园豆豉”,就是地方名优特产之一。塔城豆豉手工精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塔城豆豉第二十一代传人李保根介绍:宋末元初始创制豆豉为业,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风味特产“塔城豆豉”。工艺考究细致,不含任何人工防腐剂,具有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口感宜人、风味独特的显著特点,豆豉一直广泛使用于中国烹调之中,如:豉汁排骨、豆豉鲮鱼、豆豉辣椒蒸蹄膀、豆豉炒腊肉、香辣豆豉酥鱼、豆豉辣椒五花肉、豆豉苦瓜、剁辣椒豆豉鱼头等佳肴都是以豆豉作为主要调味品。豆豉不仅能调味,而且可以入药。中医学认……[详细]
南昌向塘灯棍节
  向塘灯棍节,江西地方民俗之一,俗称“竖神灯”。源起南昌县境内港头胡氏,距今已有32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新建、安义等县。灯棍节属于民间自创形成的一种祭祀形式,是村里祭祀祖先、传承祖业、祈求平安的一个传统习俗。请客邀友、观灯看戏,举行欢庆大典,家家户户宾客汇集,燃放鞭炮,是当地每年最为热闹的日子。灯棍节是在元宵节将要来临的时期,也是春耕生产快到的时候,固定地方不游动的求神保佑会。每年这个时候邻村的村民都会到此来观看和1。灯棍节总的特点是场面壮观,气势宏大,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经过人们几百年的信仰,十几代人的精心操作和发展而彪炳千秋的传统习俗,它象征着家族后裔世代发达兴旺,英雄辈出,才财集汇。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促奋进、图发展、宏大业、勤务农、盼丰收的心境,它让人们万众一心……[详细]
南昌蒋巷黄河灯
  在南昌县蒋巷镇北望、白岸等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边的河滩沙地上,摆上据说从上古流传下来的黄河阵。灯阵由两米多高的竹竿构成,大约每间隔一米就竖着一根或红或绿的竹竿,竹竿上面则有一盏莲花底座的彩灯。据当地传说,黄河阵由通天教主金箫、银箫、碧箫三姐妹所创。千百年来,三箫娘娘被视为平安、幸福的庇护神,所以黄河灯也叫幸福灯、平安灯。灯阵由99个弯,一直走完别回头,象征着一帆风顺、幸福平安。还有人说,九曲黄河阵是因其路线三回九转,寓意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而得名。黄河阵在蒋巷北望、白岸一带流传久远,历史悠久。但近代由于战乱中止了很长时间,特别是1时期,黄河阵被列为迷信活动而遭到禁止,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在才重新开展起来。近年来,在当地政府扶持和群众做法努力下,白岸村新……[详细]
江西板龙灯之南昌塔城板灯龙
  塔城“板灯龙”是人们在节日和农闲时所进行的一种表演,其历史可谓久远。塔城板灯龙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宏大、场面壮观、阵容齐整、形式完备的民间传统舞蹈。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们强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的侵袭,加上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当地百姓逐渐形成原始的对龙的图腾崇拜,民间有“一条破船两只桨,水中求生靠龙王”的说法。村民在河边修建龙王庙,世代供奉龙王,企盼风调雨顺,生活平安幸福。而舞板灯龙就源于村民对龙王的崇拜。塔城板灯龙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塔城板灯龙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时期,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当地文化承认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艺术价值,塔城板灯龙富含当地劳动人民传统文化基因,是一……[详细]
锣鼓十八番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详细]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戏”、“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县塔城乡凤岗村刘蜀陡等人合办岗下刘家戏班,编排大戏演出,演员行当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当,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采茶戏从乡村进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南昌采茶戏。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详细]
三江抬故事
  三江抬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传于三江镇南街村,每年正月十三和农历八月十八是三江镇南街村蔡家举行抬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传近千年之久。抬故事,顾名思义就是将装扮成故事里人物的演员,用故事架(一张四方的桌面,面积约130cm*130cm,四个桌腿很短,约20cm高;四周围了一圈矮矮的铁栅栏,约10cm-15cm高,以保障演员安全;桌面中间竖有一到两根木桩,用来固定站在桌面上的演员,使其保持站立姿势不滑到;故事台左右两边套有麻绳,供扁担穿过)抬起来,到处1。抬故事的内容取材于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节,是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习俗表演。……[详细]
塘南贺郎歌
  塘南贺郎歌流传于南昌地区乡村,是举办婚庆礼仪、洞房花烛之夜必备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曲目众多,歌词文采飞扬,表现形式丰富、气氛热烈。既有一人独唱部形式,也有众人共同喝彩环节,是南昌县地区婚庆喜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塘南贺郎歌多为一人领歌,众人喝彩,并有唢呐伴奏。以唱两首贺郎歌吹奏两首唢呐伴奏音乐交替进行为表演形式。贺郎歌的曲调固定,但是歌词却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这些优美欢快的曲调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财富和知识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详细]

全部南昌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