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临沂 > 郯城县民俗文化

郯城县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郯城唢呐曲风格古朴、地方色彩浓郁,它是由郯城的民间唢呐艺人在长期的传承和演出过程中创作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调。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五六五》、《凡调》、《苦中乐》。这三首曲子还作为郯城县的代表曲目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桑ㄉ蕉恚贰�据说唢呐传入郯城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当地风土民情的影响下,于清朝初期已形成郯城唢呐曲的基本形式,至民国初年已有许家班、王家班等几十个乐班活跃在县域……[详细]
  鲁南渔鼓是源于道情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郯城县郯城街道一带。渔鼓在郯城的发展可追溯至清未,据渔鼓艺人李汝举讲:他曾师爷徐麻子(外号,真名无从考查)是曲艺世家,后传承其子徐贞俊(外号徐傻子),徐贞俊唱腔浑厚优美,在鲁南颇有名气,徐贞俊收姜芝善为徒,李汝举又师从姜芝善,坚守渔鼓说唱艺术,经常在鲁南一带演出。渔鼓演出形式简单,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白自由,语言通俗,曲调适于述说,几近吟诵。表演……[详细]
  中国结传统编织技艺是以彩色丝、线、绳为原料,运用穿、缠、绕、抽、系等技法,编织成各种图案、图形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的郯城县的红花镇。中国结编织技艺是汉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技艺,始终与古老的华夏文明相依存。《易·系辞》中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结绳记事是绳结最初的社会功能。周以后,中国结作为玉器上的装饰物品被广泛地运用,秦汉时期又被运用到印钮和镜钮上。晋朝画家顾恺之所……[详细]
  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是以琅琊草为原料,运用经纬编织技法,制作草帽、草鞋、草垫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技艺,分布于山东省临沂市的郯城县、兰陵县、罗庄区和江苏省的邳州市等地。郯城县种植和使用琅琊草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913年,马头镇桑庄艺人杨锡堂在郯城人于蔼臣、临沂人杨枢臣的指导下,创制揄成草帽,命名为“琅琊草帽”。1925年,港上镇刘庄村刘慰庭创造单草单编法、单草双编法,将揄技发展为编技。1932年,……[详细]
  东海孝妇传说的源头是《汉书》。《汉书》第七十一卷《于定国传》记载:“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详细]
  仇氏正骨是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方法,医生采用仇氏正骨八法,对骨伤患者实行复位,辅以祖传接骨药方,使病人舒筋活血,接骨续断。仇氏正骨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系乾隆宫廷御用正骨医术和接骨药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仇氏家谱记载,清乾隆五十五年间,宫廷人士叶大夫因遭仇人追杀,落难于郯城仇村,危难时刻,仇村人仇亮祖搭救了叶大夫。叶大夫伤势痊愈后,为报答仇亮祖的救命之恩与仁和济世之心,便亲……[详细]
  郯城民歌姐儿妞是郯城县民间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裁广泛,优美抒情,委婉动听,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要听姐儿妞,一溜山根到泉头”,民谚中说的“泉头”就是郯城县泉源乡泉头村,位于县城东北部20公里处的马陵山麓,民歌姐儿妞就流传在马陵山区附近的一些村庄。起源年代已无法考证。据传,马陵山下有一个富户,女儿乳名叫妞,她与家里的长工男青年相恋,两人私定终身。家人得知后,极力反对……[详细]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郯城,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主要流布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柳琴戏是以郯城民歌《姐儿妞》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据老艺人传说,临沂地区最早演唱拉魂腔的是郯城县一位姓金的老艺人,他活动在郯南一带,颇有名声。金氏之后,又分邱、黄两门派,世代相传。柳琴戏在长期流传与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经过了几代艺人的努力,在剧目、唱腔音乐、……[详细]
  属北方话,据调查,本县大体上有北中南三种口音。语音有明显差异,词汇也有细微的差别,语法方面基本一致。郯城县政府所在地郯城街道系郯国故城旧址,为郯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代表郯城方言。……[详细]
  沂蒙渔鼓:其传承可追溯至清末,表演形式简单,以渔鼓、简板伴奏,唱白自由,语言通俗,曲调适于述说,几近吟诵。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式,讲究合辙押韵,多为一韵到底。在唱腔和板法上主要有:流水板、四句腔、五鼓三板、凤凰0 头、跺板、拖腔送韵等。说唱的书目主要有:《吕洞宾戏牡丹》、《韩湘子讨封》、《马潜龙走国》、《月唐演义》、《薛刚反唐》等。……[详细]
  沂蒙面塑,俗称花馍、捏面人,是以面粉、糯米粉为原料,调制成不同色彩,以手捏制,借助于工具,采用塑、雕、画,辅以镶、压、搓、滚、链珠等技法,塑出各种形象的传统造型艺术。……[详细]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图案设计上,多取材于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归属,对于研究当地乃至中原地区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内容最初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图案的设计上,既有儿童喜爱的花纹,又有成人视为……[详细]
  郯城挂门笺,又称过门笺、门吊子,因春节张贴于门楣之上而得名,是人们运用“绘、剪、凿、套、镶、贴”等工艺制作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剪纸艺术,它通过艳丽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喜庆的图案和复杂的工艺,表现了人民对传统春节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它与年画、春联一起成为鲁南苏北地区传统春节的文化标志。郯城挂门笺起源于明末年间的马头镇小马头村,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一户马姓人家擅长剪纸,他利用写春联、剪窗花剩下的红纸……[详细]
  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200多年前,一位潍坊年画艺人逃荒至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恰值年关将近,饥寒交迫之际,他就解下随身携带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画出售,不料这些色泽艳丽抢眼,极具渲染喜庆气氛功能的年画一经面市就获得热烈的欢迎,不仅生意红火,沙沃村更是倾村前来拜师学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沙沃村人结合本地的地域特征,一代代推陈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专业村。在鼎盛时期,沙沃村曾有过“家家点……[详细]
  鲁南五大调又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流行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传统民歌套曲。因集中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郯马五大调。2008年,临沂市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同类项目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集中流行于郯城县的郯城镇、马头镇,尤以马头镇的和平街、胜利街等村街传唱的人最多。郯马五大调这一传统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