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临沂 > 郯城县民俗文化

郯城县十大民俗文化

鲁南五大调
  鲁南五大调又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流行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传统民歌套曲。因集中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郯马五大调。2008年,临沂市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同类项目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集中流行于郯城县的郯城镇、马头镇,尤以马头镇的和平街、胜利街等村街传唱的人最多。郯马五大调这一传统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曲牌如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远在13-17世纪(元明两代)就有了,但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等地传来的,又有人说是在17-19世纪(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从其题材、曲调、演唱形式分析,它和清代流行于扬州一带的扬州清曲十分相似。因此,有专家认为五大调从江苏……[详细]
郯城唢呐曲
  郯城唢呐曲风格古朴、地方色彩浓郁,它是由郯城的民间唢呐艺人在长期的传承和演出过程中创作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调。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五六五》、《凡调》、《苦中乐》。这三首曲子还作为郯城县的代表曲目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桑ㄉ蕉恚贰�据说唢呐传入郯城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当地风土民情的影响下,于清朝初期已形成郯城唢呐曲的基本形式,至民国初年已有许家班、王家班等几十个乐班活跃在县域及其周边地区,为婚丧嫁娶及节日庆典渲染气氛。这些民间鼓乐班在民俗活动中,之所以长期以来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这与鼓乐班本身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具有很强的适世应变能力是分不开的。乐班队伍可大可小,而演奏的曲目可长可短,或寄托哀思,或欢快热烈,营造喜庆氛围。郯城唢呐曲是经过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与锤炼而成的……[详细]
郯城挂门笺
  郯城挂门笺,又称过门笺、门吊子,因春节张贴于门楣之上而得名,是人们运用“绘、剪、凿、套、镶、贴”等工艺制作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剪纸艺术,它通过艳丽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喜庆的图案和复杂的工艺,表现了人民对传统春节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它与年画、春联一起成为鲁南苏北地区传统春节的文化标志。郯城挂门笺起源于明末年间的马头镇小马头村,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一户马姓人家擅长剪纸,他利用写春联、剪窗花剩下的红纸,用剪刀剪成带有吉祥图案的长方形纸笺,贴在门楣上,他的做法受到邻居的喜爱。第二年春节,邻居都争相让他给剪挂门笺,郯城挂门笺随之产生。清朝末期,挂门笺的制作技艺传到盛村,该村艺人郑茂祥、郑贞祥在制作工具上进行了改革,将剪刀这一单一的工具发展为剪刀、凿子、刀片多种工具,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十……[详细]
郯城东海孝妇传说
  东海孝妇传说的源头是《汉书》。《汉书》第七十一卷《于定国传》记载:“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后来,《后汉书》、《史通》、《御……[详细]
鲁南渔鼓
  鲁南渔鼓是源于道情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郯城县郯城街道一带。渔鼓在郯城的发展可追溯至清未,据渔鼓艺人李汝举讲:他曾师爷徐麻子(外号,真名无从考查)是曲艺世家,后传承其子徐贞俊(外号徐傻子),徐贞俊唱腔浑厚优美,在鲁南颇有名气,徐贞俊收姜芝善为徒,李汝举又师从姜芝善,坚守渔鼓说唱艺术,经常在鲁南一带演出。渔鼓演出形式简单,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白自由,语言通俗,曲调适于述说,几近吟诵。表演一般前面都有四句“开场白”,说起来要合辙押韵,柳扬顿挫,调起观众的情绪,唱起来要充满热情 ,如行云流水,不但要唱出意境,还要唱出人物性格。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式,讲究合辙押韵,多为一韵到底。在唱腔和板法上主要有:流水板、四句腔、五鼓三板、凤凰0 头、跺板、拖腔送韵等。说唱的书目主要有:《吕洞宾戏牡丹》、……[详细]
郯城二胡制作技艺
  二胡制作技艺是一种手工制作民族乐器二胡、京胡等拉弦乐器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复杂,用料严格,做工考究,是手工艺人对艺术、声学、力学和材料学等学科的综合实践。主要分布在郯城县庙山镇、泉源乡、李庄镇等地。二胡制作技艺在郯城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年间就已经开始手工制作柳琴、二胡、京胡、板胡、坠琴等多种民族演奏乐器,是远近闻名的“民族乐器之乡”。郯城县庙山镇岳庄村民间艺人高凤娥,生于清末,精木工,通音律,擅长制作郯城本土乐器柳叶琴,曾在苏州乞讨卖艺时,偶遇当地二胡艺人,便与之交流,了解二胡的制作技艺和销售情况,后购买了一批二胡,回家研究和销售,从此,郯城二胡制作技艺融入苏式二胡制作技艺的特点,技艺更加成熟。高永贵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继承父业,技艺精进。19世纪30年代因战乱灾荒,高永贵带着自己制作……[详细]
郯城木版年画
  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200多年前,一位潍坊年画艺人逃荒至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恰值年关将近,饥寒交迫之际,他就解下随身携带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画出售,不料这些色泽艳丽抢眼,极具渲染喜庆气氛功能的年画一经面市就获得热烈的欢迎,不仅生意红火,沙沃村更是倾村前来拜师学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沙沃村人结合本地的地域特征,一代代推陈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专业村。在鼎盛时期,沙沃村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是苏北,鲁南的最大集散地。民间年画俗称喜画,门神。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和平安详,曾经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年末,苏北鲁南及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张贴年画门神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过年时张贴,并且年年更换,或张贴后可……[详细]
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图案设计上,多取材于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归属,对于研究当地乃至中原地区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内容最初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图案的设计上,既有儿童喜爱的花纹,又有成人视为吉祥如意的龙凤图案,有着童稚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折射出人类发展的足迹。……[详细]
沂蒙面塑
  沂蒙面塑,俗称花馍、捏面人,是以面粉、糯米粉为原料,调制成不同色彩,以手捏制,借助于工具,采用塑、雕、画,辅以镶、压、搓、滚、链珠等技法,塑出各种形象的传统造型艺术。……[详细]
  中国结传统编织技艺是以彩色丝、线、绳为原料,运用穿、缠、绕、抽、系等技法,编织成各种图案、图形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的郯城县的红花镇。中国结编织技艺是汉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技艺,始终与古老的华夏文明相依存。《易·系辞》中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结绳记事是绳结最初的社会功能。周以后,中国结作为玉器上的装饰物品被广泛地运用,秦汉时期又被运用到印钮和镜钮上。晋朝画家顾恺之所绘的《女史箴图》中,仕女的腰带上有单翼的蝴蝶结作为装饰物,唐宋时期,中国结被大量运用于服饰和器物装饰中,呈明显的兴起之势。清代,结艺发展至非常高妙的水准,式样繁多,运用更广,成为民间最为流行的装饰品。时至今日,中国结因其喜庆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已成为人民最受欢迎的工艺品,其编织技法繁多、产品丰富,已发……[详细]

全部郯城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