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宁夏 > 银川民俗文化

银川民俗文化介绍

  宁夏小曲,民间俗称“宁夏说书”,又称“宁夏小调”,一度盛行于宁北地区,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在历史方志上无文字记载,因此形成年代不详。宁夏小曲演唱时根据演唱的故事情节,二人分角色对唱,形成了一定的逗哏与捧哏关系,这一点和相声非常类似;若一人演唱,则由一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唱腔音乐为曲牌体,唱腔结构为单出反复;唱词格式有七字句式的齐言体,也有长短句式的杂言体。宁夏小曲是宁夏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形式,其题……[详细]
  二毛皮是宁夏特有的皮裘制品,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原材料为当地特产——宁夏滩羊。在千年前,宁夏地区的养羊业已相当发达。到了清乾隆年间,滩羊二毛裘皮就已闻名,《宁夏府志》中有“衣布褐,冬羊裘”的记载,《甘肃新通志》中更赞称:“裘,宁夏特佳。”宁夏滩羊属长尾脂、粗毛型裘皮用绵羊品种。在世界养羊业中至今还没有发现类似滩羊的裘皮羊,可以当之无愧的说,宁夏滩羊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滩羊绝大多数呈白色,但是在头……[详细]
  贺兰石砚产自银川市区以西40公里处的贺兰山小滚钟口。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编撰的《宁夏府志》地理山川部中记载:“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自乾隆年间被发现后,一直开采至今。贺兰石结构细密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济,有豆绿、深紫两色叠加,中间还镶有石眼、玉带、云纹、眉子等形成各种象形图案,故制砚艺人都注重运用“俏彩”雕刻图案。贺兰石砚具有发墨快……[详细]
  回族医药在养生保健、回医医术、香药应用和饮食疗法等方面均有独特的理论和经验,不少养生习俗、诊疗技术和食疗经验一直为回族人民所传承和应用。汤瓶八诊疗法起源于中东,波斯穆斯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历经千余年的不断实践,我国回族八诊疗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有主次的八种疗法,被后人称之为“汤瓶八诊”。回族汤瓶八诊疗法包括头诊、耳诊、面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八种诊疗方法。主要施诊手法包括推、压、……[详细]
  1862年同治年间,山西省万泉县闫景镇李氏兄弟李敬信、李敬义、李敬泰开了一家杂货铺,以供本家开销。信、义、泰三兄弟去世后,李敬信之子李子荣在杂货铺基础上创办了“敬义泰”商号。当时,除经营杂货外,“敬义泰”还经营绸缎、布匹等。19世纪30年代,战乱频发,民生凋敝,“敬义泰”元气大伤。1933年,“敬义泰”改名为“大同庆”,试图以改变商号名称、缩小资金来应对时局,但收效甚微,只能惨淡经营。1949年9……[详细]
  “协力厚”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43年),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几经变迁,如今协力厚终于枯木逢春,成为宁夏老百姓最贴心的“药匣子”。因此,在传统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协力厚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篇章。它不仅是宁夏中医药的“代言人”,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协力厚虽然也面临诸多挑战,但仍不断求新求变,为振兴中药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详细]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1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射下投影到幕布上的影子显得瑰丽且……[详细]
  回族剪纸起源于唐代,至明代形成独特的风格。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民风淳厚、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回族剪纸在西夏区剪纸中占有重要位置。人们通过回族剪纸作品看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以及回族人民的一些习俗和信仰,从而对回族人民加深了解,增进理解。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农民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有思想的回族农村妇女用回族剪纸表现生活,创作了一批充满乡土气息、风格古朴厚重的回族剪纸作品。这些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