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虎斗牛”,诞生于陋巷,成长于乱世,成熟于新中国。起源于东营市利津县大北街村。经调查,山东省内没有与其名称、表演套路、伴奏方式相同的节目。已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并且已经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中,2007年8月,被东营市委、市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道光16年(1836年),利津县城北街20岁的王继先学会了用竹篾扎制老虎头的技艺。每到春节,扎两个大的虎头,用黄布彩绘成虎衣,四个人扮作两只老虎斗着玩,招惹的县城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叫好。由于占用人员少,不用花钱买灯烛,热闹而低费用,就这样上演了起来,并且有了名称,叫做“老虎斗”。利津城北街“老虎斗”上演了几十年,约在光绪年间,“老虎斗”的创始人对节目进行了再创作,两只老虎保留一只,增加了小猴、耕牛和牧童,……
[详细]